监督|缔造“超现实”“异世界”的“偏执狂”

监督片渊须直谈《在这世界的角落》创作

Broadcast|izumi2017年5月16日 6时30分

倘若要用一句话来形容《在这世界的角落》似乎有些困难,这是一部说催泪,但不仅仅只有催泪;有令人忍俊不禁的瞬间,又绝非单纯搞笑;说是家庭剧,也不单单围绕家庭;说是战争片,却算不上只讲打仗的战争剧;应该说,它是上述一切的综合体,是一部看上去并不花哨的片子。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从广岛嫁到吴市的平凡女子阿铃从昭和18~21年(1943~1945)的生活日常,可片中所营造出的氛围,空气感及临场感着实非同寻常。可是,这部口碑、票房双赢的电影,前期筹备过程并不顺利,制作过程中也历经各种艰辛……不妨听听本片监督片渊须直细数期间的波折与轶事。

片渊须直 1960年生。动画监督、脚本家。日本大学艺术科电影系毕业。在校期间参与宫崎骏监督的《魔女宅急便》(1989年公映),当时担任演出辅佐。此后出任过剧场版《阿莱蒂公主》(Princess Arete )TV动画《黑礁》(2006年)的监督。而其执导的剧场版动画《新子与千年魔法》(2009年)因良好的口碑而转为从长期公映。此外,在游戏方面,也创作过《皇牌空战04:破碎的天空》等令玩家印象深刻的游戏内带影片及脚本等。

Anitama在之前也对片渊须直进行过专访,专题地址


《在这世界的角落》的漫画原作一反高举反战大旗,夸张煽情的悲情战争剧套路,截取芸芸众生中一名再寻常不过的女子的日常片段加以白描,以对战时百姓生活质朴无华的娓娓叙述引发了读者的深度共鸣及广泛赞誉。这与片渊在《新子与千年魔法》之后想尝试不同于时下主流青春题材的动画作品,并拓展受众的年龄跨度的诉求十分契合。但最初他与制作人丸山正雄沟通想法时,尽管丸山赞成作品的动画化,可却曾经考虑将其做成TV动画。理由简单粗暴——剧场版企划通过门槛更高。好在不久之后发生了一件改变丸山决定的“扭转乾坤”的事件。

2010年10月,在《新子与千年魔法》背景舞台的防府市举办了露天上映会,该活动不仅有众多当地民众前来捧场,更是吸引了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1千多名粉丝!并且,会场位于和影片里相同的大山前,还竖起了一块20米宽的大荧幕。据说抵达防府市前,丸山还觉着剧场版方案不怎么可行,打算劝片渊放弃,可等他亲眼见到屏幕前聚集的人群,想法旋即180度大转。又据说,丸山在温泉旅馆的房间里辗转了一夜,终于在第二天一早对片渊说出了拍成剧场版的决定。片渊认为,很可能是现场的观众与他们的热情成为了丸山做出抉择的动力。

2012年8月制作计划发表后,相关企划一直进展得不够顺利,但事实证明,丸山当初没有看走眼,2年半后,15年3月的众筹进度可以当作是赞助者们对制作方信赖拥护的一种折射,在短短9天时间里就筹齐了2000万日元的目标,且在截止期之前,有超过3300名支撑者慷慨解囊,共筹得近4000万日元。该次众筹无论在人数、筹款速度都表现不俗,募集金额甚至刷新了日本国内的众筹总额纪录,一时间成为了坊间热议的话题,访谈地址

不过,在感激粉丝们情谊的同时,片渊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毕竟,无论众筹的成绩如何尽如人意,至多也只占全部制作支出10%左右,所以,对今后前景他本人并不抱有乐观态度。但通过众筹,能够对观影人数做出相对准确的估算,可以作为开辟新思路的重要参考。

再来聊下和原作方的沟通情况。阅读原著时片渊便一心想要将其动画化,可丸山担心,作品立意虽好,但相对欠缺时代性,恐怕会叫好不叫座。这话反而燃起了监督非要一试的斗志。

最初与双叶社沟通时,正撞上真人版日剧的拍摄,听口气,似乎不怎么看好接二连三的改编项目。可说来也巧,对方负责接洽的版权部担当刚好在“Laputa阿佐谷”影院看过片渊的《新子与千年魔法》,并积极在社内撮合此事。后经双叶社方面牵线,片渊给原作者河野史代寄去信件及《新子与千年魔法》的DVD,不久后收到的回信里,河野询问他是否就是《名犬莱西》(96)的监督?原来,95年河野作为职业漫画家刚出道那会儿,每次看到片渊执导的动画《名犬莱西》她都喜欢得很,多少还受到了影响,并起了想要尝试正面描绘生活题材的念头,因此,她相信这是一种命运的安排。既然连河野老师都说是命运安排,双叶社方面也有意成全。后来,片渊还真在河野画的《かっぱのねね子》里看到了赞扬《名犬莱西》中镜头的描述,这又让片渊不得不感叹“冥冥中自有注定”。

由于彼此在一些观点上的不谋而合,自然为此次剧场版改编平添了一份融洽。比如,在原作漫画里,有阿铃从和服开始改劳裤的完整工序,又有她从采集野草代替蔬菜,以及做饭的整个流程。而片渊在《名犬莱西》里也“示范”过戚风蛋糕由敲开鸡蛋开始的做法。当然,剧中的某些动作细节大有监督“自找苦吃”的感觉。比方拿筷子吃饭,通常动画都从拿好筷子准备的那格开始画。但在追求逼真“生活气息”的名义下,片渊硬是要打破“固有定式”,从人物调节握筷姿势画起,真是怎么“麻烦”怎么来。

目前,省略“中割”的“中拔”(也译作“中空”),以其节省原画间作画张数,和对动作缓急的控制,做出干净利落的潇洒姿态,是日本动画制作的主流。但此种技法更适用于快速、移动幅度大,适于“脑补”的动作类型。

但监督为了让本片达到以假乱真的实际动态效果,还是启用不惜工本的“笨办法”(在前作《新子与千年魔法》的PV里就挑战过),就是在可以“中拔”的地方统统用“中割”表现。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全家人吃饭的镜头,仅1cut就耗费了将近300张的动画!

之所以在日常琐事上花费如此之多的笔墨,不单单是日本动画自《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1974年、瑞鷹映像制作)时起传承下来的细致描绘生活情景的光荣传统,以及高田勋监督经常挂在嘴边的,关于动画中的日常行为拥有特殊“放大”意义的理论。片渊对细节执着还缘于观众的反应。《新子与千年魔法》中有一组贵伊子搬来山口县时从车站下来的镜头,取景的角度能若隐若现地看到她裙子里的贴身衬裙。在防府上映该片时,散场后一位同贵伊子年龄相仿的60岁前后的女士特意走过来对监督讲:“能在那里看到那种贴身衬裙真是太好了,在当年那可是只有富人才买得起的奢侈品呢,是我们这代人曾经的向往,画得好呀!”片渊没想到,彼时漫画中画裙子的常用套路竟会引来观众如此的赞赏,一时颇为得意,也让他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可即便是同一件事物,不同阅历观赏者看到时的心情也会有所差异。由此,片渊得出制作者对作品“无能为力”的结论。也就是说,关键不在于制作方试图向观众灌输了什么,最终还是由观众接受并理解的程度说了算。

构成方面,之所以在影片的前半段围绕柴米油盐大费周章,主要为了加强宁静祥和的“生活篇”与后半程满目疮痍、生离死别的“战争篇”之间的对比。然而,如果做成单纯日常与日常叠加的动画也不好编排,因此片渊的构想的是,采用的日常、战争、及人物内心幻想的三重构造。

但这次的剧本有别于架空题材的作品,一景一物皆有出处,调查任务相当艰巨。同时,片渊为了打破以往战争片对人们的惯性“误导”“侦查”工作做得非常“彻底”。据他的查实,电视剧中战时街道风景和实际情况有出入。都说为防止空袭爆炸时冲击力震碎玻璃,人们都改贴窗户纸代替玻璃,但光想想就知道,当时投下的大都是燃烧弹,哪来那么多的碎片满天飞,一查资料果不其然,没几户人家会那么干。

另外,稍稍查阅昭和19年(1944年)的报纸,就能得出妇女们不咋愿意穿劳裤的结论。相关报道说,因为天热及卫生方面的考虑,妇人们纷纷脱掉劳裤,至少说明,大伙不是出于喜欢才穿的。再往下追查,在一张摄于1943年铁路进闸口的老照片里,女性工作人员身着裙装!再翻看《国铁制服细则》,才了解原本就是把裙子定为战时女子制服。广岛和平纪念馆里,展示着当天受到核辐射的妇女所穿的普通的印花连衣裙,可见,要敢于、且很有必要怀疑迄今为止的“人造真实”。

片渊将这种“质疑一切”的想法彻底发挥到了史料考据上。比如,过去人家里都用灶,那么烟囱又是怎么安的呢?假设是白铁皮,不是说那时民间“没铁可供”,经调查发现,事实上用的是接近石棉或其它材料制作而成的。这还没完,影片里经常看到烟囱出房顶上冒出来,而那都是比较后期的建筑方式了。早期的烟囱就在家里面,所以,天花板上才被熏得黑漆漆的。那种设在屋子正中间,烟囱只比人呼吸高度高一点点的叫文化灶,那时长烟囱反而少见。等烟囱终于高到穿透屋顶时,这时期的烟囱因为和屋顶接触,不是会引发火灾,就是容易造成烟雾倒灌,弄的家里乌烟瘴气的,所以才会呈现作品当中那种烟雾弥漫的效果。片渊正是依靠这种“顺藤摸瓜”的调查方式,尽可能向观众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类似的例子在片中几乎俯拾皆是。

原作始终以女主的见闻推动情节发展,而影片很多时候也以阿铃的主观视线来“扫视”世界。主角观察到的“有限的角落”是为了交代更大范围的“变故”。

例如,原作第29回,1944年4月,阿铃在洗衣服时抬头仰望天空时看到的飞机云。查找资料后发现,那是美军B-29在侦查确认大和战舰所在位置时留下的痕迹(这点河野事先并不了解内情,但经过详实的外围调查,得出了“无缝衔接”的结果)。

关于战舰大和入港的场面,根据漫画原作中所写的“昭和19年4月”,以及军事记录,可以准确推出是17日那天,由此也可以断定,河野为此做了一番功课。还有一处,晴美告诉阿铃“那是利根”的镜头。核对史料时发现,利根当时并没有停泊在军港。也就是,晴美把跟利根外形相似的舰只给弄混了……。另一处,正当晴美念叨航母上哪儿去了时,正值日军马里亚纳海战失利,舰队返回,准备进港的那一刻。监督意图表达,身处世界一隅的平民百姓,无从知晓世间的全貌,然而,越过他们从梯田眺望的景物背后,却正发生着一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世界大战。

并且片渊还认为,不先把《在这世界的角落》的“大世界”调查清楚,也无从推出“角落”的。监督身后那一大架子资料,往往是带着诸如“吴市是从何时开始实行强制疏散”等特定疑问收集来的书籍。里面既有派的上用场的,也有买错没用的。片渊总爱从总体入手,逐步细挖,买书的动机都是为了求证一小点,而买了一整本,有时一本书里只有1行是他真正想要的证据,因而他也不是所有资料都全读。

上述种种会让你对监督的另一重“航空记者协会会员”的身份不感到惊讶,其实,身为航空史研究家的片渊相当有名,这点可以从日本战史研究家古峰文三的推文中得到佐证。剧中的空袭时刻表,皆是监督比照日美双方记录后制成,他本人对此倒是十分谦虚。片渊、古峰等人所进行的航空史研究,是排除了道听途说或当事人回忆,只以当时第一手资料为证据的严谨学术研究。对于时下很多人在网上查找资料的行为,监督表示,在那上面几乎很难找到精确的答案,毕竟,网络大都是为了网友的兴趣服务,而仅止于兴趣的人通常不会顶真到那个份上。

看过影片的观众应该会对“五彩缤纷”的空袭场景记忆犹新。根据目击者的日记,有“当天对空高射炮的炮火五颜六色”的记述,对照同一天美军飞行员的日记,也能发现相同的记述。尽管双方都用到了“五颜六色”这一语汇,但各自所指的“五颜”与“六色”却不尽相同,且很快查到了更多的版本,什么茶色、紫色、粉的、红的。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监督对此自是不会放过,在深挖的过程中,他从战后美国海军赴日调查“日军战时技术水准”的一篇英文原文的报告中,查到有关“艳彩触发染料”的段落,上面说“空中爆炸染色剂共5种”,加上黑白色系,应该有6种对空炮火颜色。而这些是为了让军舰能识别出是哪门高射炮打出的炮弹。因为在军舰密集的军港里,假如不用颜色加以区别,炮兵会连自己是在往哪里开炮都分不清。根据记载,其余陆上炮台的染色剂只有黑和白两种,这样一来,就只有在吴市军港附近才有机会目睹这种彩色的炮弹。遭遇空袭的人有的形容敌机很美,也有得说银色且闪闪发光,特别漂亮。那一刻,人们肯定意识到了战争阴云的逼近,只不过,眼前的光景实在太过非现实。弄清这个问题后,片渊第一次体会到看见五颜六色烟雾时阿铃的心情,并在此基础上,对阿铃的所思所想展开想象。不调查,无从描绘“世界”的原貌,但即使画出“世界”的原貌,也仅仅是说明情况,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真正将“站在世界一角的阿铃”画好。

虽说电影是视觉与听觉的综合媒体,但片渊认为,好的电影能够在此之上传达出对触觉、温度、甚至更加多样的感受。比方,在展现阿铃肌肤的触感上就动了许多脑筋,为表现切开萝卜时的生脆感,在阻力、时机、音效上也花了功夫。

当然,还少不了实地取材,在片渊开设的专栏里对此的描述是“反反复复让人累到瘫倒吐血的强行军”但接着又写“好开心”。对这种看似前后矛盾的表达,片渊的解释是,自己老被关在工作室里,能偶尔出门放风很兴奋,还利于“拓宽”视野。对于成天盯着屏幕一点的人,会导致控制眼球运动的肌肉出问题,所以他很期待包括接受采访在内的“野外作业”。

其实监督他们在广岛的大街小巷做的最多的是来来回回地走路,是的,走路,那为何要进行这种简单粗暴的重复“采风”呢?原来是要用身体来记住当地的空间感,继而体会行走其间的角色的“真切”感受,在描写阿铃迷路等场景时,就给人“角色真在那里”的感觉。

不过,不同于普通的实景取材,片中“当事人”眼中的一景一物,是一个“真实存在的过往”,因而,看过本片的观众如果想要来一个时下流行的“圣地巡礼”或许会遗憾地感叹现实的“面目全非”。为了最大限度还原真实,除了史籍、公文、报纸、日记、实物、照片等一手资料为大前提,对实在无据可查的内容,片渊一行人走访了当地健在的老人家,从他们关于儿时记忆的点滴中搜寻城市昔日风貌的蛛丝马迹。并且,不知这些人是否是有意不愿提及双亲的亡故,对于童年,他们记得最多的不是城市被毁,更多的是有关在熟悉的街头巷尾嬉戏玩耍的愉快回忆。听到耄耋老人口中颇有出入的话语,监督深感能从人们口中探听到的“战争残影”越来越少,但也更加坚定了他想“再现”历史的决心。

还有,此次剧场版制作没用过1cut的CG,人物也好,房屋也好,空中飞过的B-29也好,包括落下的炸弹也好,全都采用手绘。但在竭力还原背景“大真实”的同时,片渊想弱化阿铃本身的真实感,让角色处于“亦真亦假”之间。基于这种目的,本片更适合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与《新子与千年魔法》里手持摄影机的晃动感不同,这次的机位完全固定,而且,很多是以“阿铃伫立远眺风景”的视角取景的,并有意减少PAN(镜头摇动)。想用相对恒定的拍摄角度传达出世界就在那里的纪实感。

并且,镜头的角度也很有讲究。比如,尽管有不少极目远眺式的斜向下镜头,但监督在对待天空的问题是上还是很慎重的。主人公是双脚着地的普通人,天空是遥远的,来自那里的只有“灾祸”,因而没有出现主人公在空中飞翔的超常视点(俯瞰)。

背景乐方面,既然是“纪实片”,片渊觉得没有使用配乐的必要,监督想要摒弃所有“人为痕迹的”、“无病呻吟的”背景音乐。他以此种理念绘制分镜,即使碰到实在需要用到音乐的地方,要么借用街上的扩音设备播放,要么借登场人物之口唱出,巧妙地将之转化为“现实音”。

配音方面,由于需要说广岛、吴市等地方言的需要,导演先让广岛出身的新谷真弓(周作母亲的CV)录下全部的台词,再发给其他声优当作“模板”。尤其阿铃的CVのん不是广岛本地人,到正式收录时,会请新谷及另一位精通广岛方言的监修同时在一旁监听。片渊大约在11或12年时就拜托细谷佳正来配男主北条周作,一方面声线合适,且细谷正好是广岛县人,可等到正式开录时,细谷的日程已经紧到了只能抽空个别录音了。

而最最要紧的女主声优人选,曾一度困扰过片渊。因为他感觉阿铃应该是一个说话有那么点口齿不清的不善言辞的少女,但又有打开话匣子就收不住的一面……。眼下,走可爱、美少女偶像路线的声优比比皆是,但能将18岁少女天真、喜剧感觉同时演到位的女忧却不怎么好找,所以,直到其余演员已基本录制完毕时,“女主”才姗姗来迟地赶到了收录现场。尽管不“专业”(发声方式与职业声优有区别),但在のん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她所演绎的阿铃越来越没有违和感,并很自然地完成了从少女到“母亲”的成长蜕变。并且,片中其他的声优也都表现出色,尤其是出境次数不多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饰演阿铃妹妹的潘めぐみ。

此外,为了捕捉声优呼吸时的气息来增强人物的存在感,就连话筒也特地选用适于定点录音的指向性麦克风,因而除去对话,观众还能全程体会到角色的“话外之音”。音效制作同样狠下血本,如该剧的炮火声没有用常见的铜锣拟音,而是担任音效的柴崎宪治亲自跑去自卫队那边现场采集来的榴弹爆炸音……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谈到节奏把控,片渊指出,将几乎与现实同步的漫画连载的时间感浓缩到2小时左右剧场版里,人物的心情起伏,特别是面临重大打击时的情感过渡存在很大的难度,这部分他格外小心应对。当然,考虑到种种因素,电影很难将原作所有的内容悉数收录,谈及制作时“弃用”的镜头,监督表示,有机会的话想做一个比现在版本长30分钟左右的加长版。

最后聊一下片渊苦逼垫钱的往事。为了这部影片,在企划敲定前的费用是监督自己垫付的。因为片渊夫人原先从事过监督辅佐的工作,对一家之主“砸锅卖铁”也要拍片的举动家人并无怨言,不过,顾及到家中小孩念书的学费,在银行存折余额只剩4万5千日元,沦落到一家4口一餐的伙食费仅有100日元,连萝卜皮都不舍得扔,要拿来做菜的窘迫境地,差点准备向阿铃学做“野草料理”的“危急关头”,片渊才向丸山开了口。

那么,有机会你愿意去影院看一下这部“来之不易”的《在这世界的角落》吗?


【参考资料】

封面: 《在这世界的角落》

© izumi / Anitama

《在这世界的角落》专题
相关阅读
评论
#9人造人4号发表于 2017-05-23[引用]

真的能让人融情在角色身上,片淵监督真的厉害

#8人造人108号发表于 2017-05-19[引用]

感觉声之形在讲故事方面和这部比差好多

#7人造人101号发表于 2017-05-18[引用]

声之形发BD了,是时候来谈一波了_(:з」∠)_

#6人造人83号发表于 2017-05-16[引用]

哇这专题文好长

#5人造人161号发表于 2017-05-16[引用]

差点忘了呆谷是广岛人hhhh

#4人造人32号发表于 2017-05-16[引用]

色彩上的考据真的是震撼,同样用色方面大家观看影片的时候也可以注意下阿铃的肤色。另外真别做加长版了,2小时这版本可以说天衣无缝了,原作中一些令人“反感”的剧情和镜头也删去了,只保留了精华,完美

#3人造人161号发表于 2017-05-16[引用]

历史取材方面真心佩服,特别是无论哪一方的资料都会有很重的民族色彩和官方色彩,到底有谁知道真实呢……这也是我在看的时候一直怀疑的,“我眼前的真的是真相吗”。因为有色眼镜感觉真的忽略了很多出色之处,无视战争的平民生活,朴实写实的bgm,如果再长一些就更好了。感谢监督的付出

#2人造人68号发表于 2017-05-16[引用]

导演太不容易了

#1人造人100号发表于 2017-05-16[引用]

在考据还原历史上做的功夫,相当令人震撼。想想看我们在同样题材上拍的都是什么片,实在是有愧“尊重历史”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