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留学生的建议

森田修平 金本真访谈(三)

Interview|酱牛腱2016年3月30日 8时30分

——金本先生上一篇提到3D的动作,采访君一直有一个疑问,3D的话类似于点头这些常用动作是不是调完一次等于生成了兼用卡,以后随便调用就好?

金本 至少我们公司是不用的。让我去素材库里翻个兼用卡我还不如直接现调一个,这个同样也是手速决定的。而且你如果点头兼用,那你跑步是不是也要兼用?什么都可以兼用,这真的没有问题吗?实际调一个毕竟也不会那么花时间。

——也就是说每次都是重调动作,换角度,从头渲染。

森田 除了这些,每次随着镜头的变化,画面内的模型投影是会发生变化的。你知道摄影时,哪怕摄像机的角度和位置不变,根据选取镜头的焦距不同,画面也是不一样的。我会根据场面要求,选择最合适的镜头焦距来制作一段动画。另外,并不是所有3D公司的思考模式都是和我们YAMATOWORKS一样的,我们其实算是异类。以下面这张图来说,如果作品的完成度是纵轴,时间是横轴的话,我们YAMATOWORKS是上面这条曲线,这是我们有意减少分业制度的结果。

最终的目的肯定是在截稿期前完成到100%,当然实际上做片很少能有100%的。从时间轴上看,我们在有意减少分业的后,曲线的斜率就是前期较快,相对均匀。而现在大量生产的CG制作模式,是先在最开始的绑定Setup阶段花大量时间,制作好许多动作素材,所以一开始作品本身的进度缓慢。但是一旦素材准备完了,就好像你说的兼用卡,速度一下就会加快。因为之后加动作时,只要从素材库里调一个,那个特效从素材库里调一个,然后改一改就行,那速度不快就怪了。这个是使用大量人员的量产系统的做法。

我们公司还处于用少数人进行工作的阶段,所以如果你问我大量对少数,将来哪种模式更成功?我觉得要跟得上电视动画的大批量作品需求的话,肯定是量产系统更适合,这个是行业自身的规律。但是即便如此,我依然推荐我们现在的做法。好不容易用个3D,我还是希望我的员工要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意识。量产系统不管怎么说,对于提高个人能力的要求和锻炼效果都不是那么高。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我们的体制挺像所谓“作画片”的制作模式的,我简单介绍一下区别。

我们公司分镜是一个人画,这个和别家倒没什么区别。但分镜完成后,对于动作素材和拍摄设置Setup(译注:包括拍摄对象、灯光、遮罩、机位、骨骼绑定等等先期设定)阶段,量产型公司会非常重视。包括做动态循环,做基本雏形,另外设定一些基本规则,比如这个动作不能做,那个角度会露馅,这些限制都要在这个阶段就给出。在这个阶段花很多时间的回报就是,不管谁来调动作,只要遵循这些规则,哪怕是还不怎么擅长调动作的新人来调,调出来总不至于不能看。但我们公司的情况就不同,你看我们的曲线,我们一上来冲特别快,但这就对各人的能力有要求。

——各自先做,大概齐做好了最后慢慢调整?

森田 是的,我们不是先优先积累素材,而是优先制作镜头,各人做各人的。这个方法的弱点就是如果不是每个人都有一定能力,是做不好的。这就和手绘动画一样,日本的动画起步的时候,基本很少有人能一上来就画得非常好的。然而逐渐地,有很多人才被动画的魅力吸引而来加入业界,超厉害的原画开始增加,特别是80年代爆发式增加。那个时代而让我感到特别不可思议,我也很希望CG也能达到那种状态。当然,从CG性质上看我觉得恐怕是没戏,但总想挣扎一下,看看有没有量产以外的道路可走,这个愿望我觉得我暂时是放不下的。我们作为影像的创作者,总不能一上来就妥协,就委身于量产路线,这也是我们YAMATOWORKS的方针。

——原来如此,非常感谢。说到各人的才能培养,金本先生当老师的学校有没有中国留学生?

金本 曾经有。我在数字好莱坞学校每周有几个课时的课,曾经有过一位中国学生。

——您作为老师能否给有志去日本学习的中国学生一些建议呢?

金本 除了语言能力以外,感觉就是一点,感性,或者说才能。

森田 不管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最后还是要靠感性。

金本 所以之前也说了,你为了学CG来学CG估计是不行的(笑)。重要的是你要用CG这项工具来做什么。光是学CG会让你的视野狭窄。比如说我问过我的学生,你们觉得什么电影有趣,他们回答不出。

森田 很多年轻人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他们没有想要拍出有趣的电影,也不想在电影中进行表演。我是为了表演学习动画,学习CG。但他们很多人只是为了学而学,我希望他们能够更多地想一想,如果让他们拍某个电影中的某个镜头,他们作为表演者能不能胜任。

金本 所以说回之前那个问题,现在很多年轻人只看过动画。我觉得这代表业界走进了一条很狭窄的胡同,和我们20多岁的时候(15年前)相比窄了很多。

森田 我倒觉得还好吧,我们这些体验毕竟只是我们个人的。

金本 回到外国学生的话题,他们比日本人更有冲劲。虽然有冲劲,但整体感觉和日本人的区别不大。“来学软件的”这种感觉非常强。加动画也是,当年的一些人,因为机器配置低,做的角色建模非常单纯,火柴人那种。然后和我讲这个角色他设计了一百种动作,我就吓到了,“一百种什么情况”。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就没这种钻研的迫力,做的东西看着表面上是那么回事,但都停留在差不多的水平,样子还行,动作还行,但就是感受不到厉害在哪里。之前有个日本学生,让我看看他的作品。我看了下,镜头的安排全都是散发外行气味的独特推拉,全都是推拉,然后切镜节奏特别拖沓。我给他提意见说,你先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拖延,把整段的时间缩成一半,另外你切镜不行。于是他就问我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切镜水平呢,你说我要怎么回答他(笑)。

森田 (笑)得多看电影啊。

金本 就说切镜水平的提高这个不是教着就能学会的,也没有什么捷径可以提供。但以我的个人经验,我过去非常喜欢《美国丽人》这部电影,然后我就想,这电影为什么这么好看啊,到底为什么啊。我就把我当时想到的东西全写下来了。我把这片音乐响起的时机和台词的排列按时间轴记下来,结果发现是正正好好地以五分钟为单位,我就感受到我从中理解了影像制作的一些东西。这种自己研究其他作品的钻研精神现在的年轻人我觉得有所缺乏,他们有问题估计先查维基百科,大概是这么一种感觉。

森田 这个同感。

金本 当然了,我们今天念叨了半天年轻人,这估计就是已经变成大叔的证据了(大笑)。

森田&采访君 (大笑)

森田 我们大学的时候能接触到的信息渠道很有限,所以很多事情不知道怎么做,也没有办法查,只能自己摸索自己钻研。我的学习方法就是拉片,一格格拉片。当时的录像机有带逐格和倒格功能的,我买回来一格一格放动画,感觉超有趣的。我拿来拉大友克洋监督的《迷宫物语》,结果发现有几张特别奇怪的画。

——您是说中割?

森田 中割有时候夹有几张单独看非常奇怪的画,比如说爆炸的时候一格格看,有几张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的画,然而连续播放看起来就非常自然,我就特别奇怪。于是自己试着抄一个,用CG一帧帧调,在爆炸时有意调色试效果。结果发现确实爆炸的时候,比如说在人背后爆炸的镜头,一般而言就是把人涂暗,背景涂白对吧,然而大友监督不是这么做,他把人周边很随便地涂出一圈纯黑的轮廓,这轮廓其实挺随便挺丑的,暂停下来单张看特别奇怪,但是连续播放时就显得爆炸效果华丽非常多。我自己拉了一遍,拿CG自己照着试了一遍,才明白这里面的机关诀窍,这其中感受到的乐趣和吸取的经验如果不亲力亲为,效果是不可能这么明显的。然后《阿基拉》我也是一样拉片学到很多东西,这种自发的,出自兴趣的学习我觉得是很重要的,然而现在的年轻人上来先问怎么做,不是自己试。

(注:这里的爆炸应该出现于《迷宫物语》第二个故事《飞驰的男人》,川尻善昭作品。然而渣渣采访君拉了十几分钟片并没有找到这里所说的地方。但是这部作品是爆炸和火焰特效的宝库,有兴趣的不妨拉拉看,如果找到类似镜头欢迎告知)

金本 时代毕竟变了,首先存在着让他们发问的环境,信息也比过去更容易搜索。但这也造成大家都得到千篇一律的答案,你们都从维基上获取一样的信息,你们要怎么赢过其他的对手?要超过别人必须得做别人没有做的事情,然而很多年轻人是没有这种意识的。所以森田也好我也好,我们当年虽然处在一个信息相对缺失的环境中,但反而拥有了各自不同的学习风格。

——原来如此,这个不仅对中国的学生,对日本的学生同样也是有价值的忠告。

森田 我觉得对自己喜欢的影像进行研究的话,一定可以帮助自己的成长。当然这可能不是太合你刚才的“给留学生建议”的问题,但我觉得不管外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是一样的。另外还有一点,我是觉得不太好的。日本人应对外国人的方式是有问题的,毕竟日本人一直窝在岛上,这种封闭感会使得他们直面外国人的时候无所适从。

——距离感不好把握。

森田 对,日本人这方面不太擅长,喜欢搞封闭。我是觉得为了日本社会的活力,应该吸纳世界中的人才,然而实际上并不能做到,日本喜欢日本人自己围在一起搞小圈子。

金本 留学生其实来的还是挺多的,我在数字好莱坞看到很多外国人,应该大部分都是华人,虽然我不是特别清楚他们主要学习的课程,但总体印象和日本的学生相去不远。

——说来有多少中国人毕业后能进业界工作呢?

金本 感觉没有学生比例那么高,很多人没找到工作就回去了,也有做了一两年不适合就回去的。我总觉得外国人学生有一种,进了业界就达到目的了,走上人生巅峰的感觉。结果发现实际并不是这样,反而会遇到更多的困难,这方面的心理落差很大,会导致在业界的工作难以为继。我觉得这种留学难以致用的情况很可惜,希望中国学生能够避免吧。

(未完待续)

封面: 《迷宫物语》收录作品《飞驰的男人》

© 酱牛腱 / Anitama

CG动画监督森田修平、金本真专访
相关阅读
评论
#17人造人51号发表于 2016-04-14[引用]

你说的“爆炸”,是不是在《工事终止命令》里?10:09处?

#16人造人51号发表于 2016-04-12[引用]

说黑边那段,我找了下,是不是视频17:20秒那里?玻璃破碎时,人物抖动,其实是黑边起和作用。 B站里找的视频1和2事故放在一起的。

#15人造人169号发表于 2016-04-06[引用]

希望以后能多推出点技术性的文章

#14人造人169号发表于 2016-04-06[引用]

满满的干货

#13人造人38号发表于 2016-04-05[引用]

丧男就是数字好莱坞的\uD83D\uDE02

#12人造人158号发表于 2016-04-03[引用]

学习学习。

#11人造人10号发表于 2016-04-03[引用]

要尝试,要动手,答案要自己找。(收益良多,明早继续画分镜)

#10人造人141号发表于 2016-04-02[引用]

学到东西了 不要为了学习而学习 多勇尝试 这点真的非常重要

#9人造人191号发表于 2016-03-31[引用]

拉片真是相当幸苦呢

#8人造人163号发表于 2016-03-30[引用]

好文章!学习了

#7人造人35号发表于 2016-03-30[引用]

不要为了技术而忽视你感性的部分\uD83D\uDE4F要记住为什么而学习

#6人造人117号发表于 2016-03-30[引用]

说的真不错……

#5人造人94号发表于 2016-03-30[引用]

只是为了学CG而学CG真的是要不得哦

#4人造人4号发表于 2016-03-30[引用]

小编辛苦了

anitama的编辑都是膜法师吗

#2人造人199号[引用]

1

#3人造人62号发表于 2016-03-30[引用]

笑什么笑,你也是!

#2人造人199号发表于 2016-03-30[引用]

anitama的编辑都是膜法师吗

#1人造人188号发表于 2016-03-30[引用]

拉片啊。。。好辛苦 迷宫物语那段我也回去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