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井景一,《新·哥吉拉》B班摄影,相当于本作特摄摄影监督,在上世纪70年代就活跃在东宝特摄的现场,从微缩模型的摄影到其他特摄拍摄技法,甚至还置身于特摄用镜头的开发,CG制作与后期合成也亲自参与;三池敏夫,B班美术,活跃于日本特摄界、假面骑士、超级战队、奥特曼、牙狼、加美拉、哥吉拉系列均有参与,曾就职于特摄研究所,与所长佛田洋是老乡且是同学。作为哥吉拉系列的首部数字电影《新·哥吉拉》中仍然用到了传统的微缩模型,那么这两位特摄界顶级的老手又是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的呢?
先从樱井景一这边说起。樱井第一部参与的哥吉拉是1974年的《哥吉拉对机械哥吉拉》,但他并不喜欢这作的哥吉拉,从初代到《三大怪兽 地球最大决战》为止都很符合他的口味。在《哥吉拉对机械哥吉拉》前一年1973年,樱井参与了《日本沉没》的拍摄工作,而到了《哥吉拉对机械哥吉拉》又正好是流用《日本沉没》所使用的微缩模型,“这不是坑爹吗!”但樱井只好把这不满藏在心里。到了1984年,当时东宝为了制作博览会的影像正极力开发70毫米摄像机,樱井以示范影片的形式拍了哥吉拉的热线贯穿了京王广场酒店的场面,而并非是以特摄STAFF的身份参与到这部《哥吉拉》诞生30周年的纪念电影中。
下一部参与的哥吉拉作品是1991年上映的《哥吉拉VS王者基多拉》,樱井以协力摄影的身份参与到其中,负责了特摄场面的分镜到摄影。札幌破坏的场景令他印象非常深刻。樱井在札幌住过一段时间,对札幌电视塔、大通公园都非常熟悉。樱井依稀记得70年代那会儿大通公园在建地下街,因而给他留下了“整个地下都空了”的印象,在画分镜时樱井就顺手把这地下空洞的锅都丢给了哥吉拉,让哥吉拉从公园走过挖空了这片土地。这场面也成为了札幌的特摄名场景。
紧接着92年上映的《哥吉拉VS摩斯拉》,巴特拉的幼虫袭击名古屋的场景,这段是采用微缩模型的拍摄后期与实景的合成。破坏城门的这段分镜就是樱井画的,为了做好这个场面,美术班费尽苦心做好了城门的微缩模型,最终还是被实景给替换了。三池敏夫就参与了这作的美术制作。
再一部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平成摩斯拉的第3作《摩斯拉3 王者基多拉袭来》。王者基多拉所袭击的大楼是采用实景与微缩模型相结合的方式拍摄的,但大楼被炸成粉末状的镜头有一部分用的是将拍好的胶片转换为数字,再进行数码合成的方式制作。
樱井参与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利用数码摄影的作品是2010年的《MM9》,怪兽登场的部分技术是采用数码制作。当时用的摄像机是美国RED Digital Cinema的REDONE,而且当时只有REDONE才能拍出那种高速摄影。在那之前用的是松下的VARICAM,用于拍摄1秒24帧最高到其2.5倍的片段。平成哥吉拉系列特技监督川北紘一在拍摄特摄人偶剧《FUHITO –不比等-》的时候就是胶片摄像机与VARICAM并用进行拍摄的。
樱井所属的B班,除了拍摄微缩模型等特摄部分之外,还要协助本篇的拍摄,自卫队基地的摄影、作品中细节的部分、CG班合成用的素材等,担当的范围相当广,而B班又另外分为以樱井为首的“室内”派和以尾上克郎、铃木启造为首的“室外”派,顾名思义,前者主要负责微缩模型的拍摄,后者主要担当外景。
微缩模型主要用2台RED Digital Cinema的EPIC进行拍摄、ALEXA辅助拍摄。器材的选用除了功能之外,外形上也要考虑,ALEXA的本体比较长,不适合拍人,但对于微缩模型非常轻便,容易伸入细小的地方,EPIC适合旋转,全方位的拍摄非常便利。除了这些高端的器材之外,这次的特摄部分也用上了iPhone进行拍摄,画质也没问题。例如四分之一大小的办公室、十分之一的一般民众家庭,大型摄像机拍不了的地方都被安置了iPhone。摄影班也尝试了运动相机GoPro,但GoPro的分辨率过宽,不适合后期剪辑,同样安卓设备也在考虑范围,不过对比iPhone 的高速摄影,还是稍逊一筹。
庵野总监督拿着iPhone拍摄群众逃亡的影像
对于数码技术的日新月异,从70年代就在从事日本特摄的樱井对于数码化表示很看好。高速摄影、合成的位置当场就能确认,大大地缩减了现场的工作量。但特摄拍摄用的器材并没有根本上的变化,现场的拍摄也不会有多大改变。拍摄现场的部分是轻松了许多,但也只轻松了这拍摄现场的部分,其他有着高需求的地方则会寻求更高的标准。因此,这并非意味着传统特摄技术会流失,而是更加崭新的形式,更加适合特摄的拍摄。在樱井看来,从画面上,实拍、微缩模型、CG,三者相互结合互不冲突的特摄就是好特摄。
说完了摄影再把话题转到美术这边。三池敏夫大约在2014年10月正巧《进击的巨人》拍摄结束,受尾上之邀加入到了《新·哥吉拉》的制作行列。三池在这之前也多少听到了点风声,当时只知道这是一部庵野秀明和樋口真嗣联名监督的作品。三池还在特摄研究所那会儿也参与到了《巨神兵现身东京》的制作中,对于两监督的作风非常熟悉,而且当时的情形和这次一样,只不过这次具体微缩模型需要的份量和摄影的方法还不知道。
三池参加制作是在2015年6月,也就是制作正式发表后的2个月,本次的哥吉拉将采用全CG拍摄的事当时已经世人皆知了,不过三池非常明白,即使是哥吉拉本身没有皮套,但还是有拍摄用的模型,拍摄特写用的头部、尾巴这些造型物是必须有的,只不过实际需要用到微缩模型的量还不能确定。
15年7月中旬,本篇班已经准备得差不多,开始与特摄班(这里指B班的特摄班)汇合,三池这边特摄班终于开工。这会儿几乎是班底全开的时候,集思广益,B班美术主要做的事,就是从本篇班已取材的素材中寻求需要用到微缩模型的部分。庵野在特摄拍摄现场很少提出自己的意见,主要交给尾上和樋口,什么地方要用模型,什么地方用CG,这方面他们是专业,既要从画面上考虑也要从预算上考虑。
《新·哥吉拉》中大楼的微缩模型制作手法,和《进击的巨人》时差不多。《巨人》的拍摄外景是在军舰岛,建筑风格和那儿几乎类似,但军舰岛的高楼与东京的尺寸不同,几乎是重做的。此外,《巨人》里有不少镜头是沿着立体机动的行动来拍摄,有不少扫一遍就过的建筑,这些主要用CG制作。也有些沿用《巨神兵》里的微缩模型,但可用的并没有三池预想到的那么多。
预告篇中出现的这个道路斜面崩塌场景,这里崩塌的斜面用的是微缩模型,哥吉拉用的是CG,民家是另外拍摄合成上的。
上图这个倾斜的办公楼模型,制作的时候就是做成倾斜的模型,这是来自操演部的方案。而且是现实中的四分之一大小,这种规模是不多见的。拍摄在东宝第7摄影棚,包括《巨人》在内,近几年不少特摄场景都是在第7摄影棚。
作为素材用的微缩模型,除了整体的拍摄外,各个角度和高度也都要拍摄,每30度一次,再作成3D素材。不仅是建筑需要这样,这段的电杆、甚至微小的瓦砾碎片也需要。素材过大的时候,需要分割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也保证了素材的完整性。东宝的设备很全,而且非常强大,这些在一般人看来是很难做的,在东宝那里就和吃饭一样简单,而且负责后期制作的Picture Element就在摄影所里,制作几乎是一条线完成的,因此素材的扫描也能当场进行。
作为数码摄影,本次美术班负责的素材也相当多,在这些老匠人的眼里,那种CG制作的大楼破坏方法根本不能用来参考,还是这种原本带有裂痕的模型建筑拍摄起来更有感觉。之后再通过3D扫描作成电子素材,与3D的哥吉拉进行合成,对他们来说虽然多了一道工序,但却是适合的做法,某种意义上让微缩模型的制作得到了延续。
目前的技术来说要全部用CG做,就拿破坏一间木头房来说,从整体到细节的木屑当然都做得到,而且都能以假乱真。但要从0开始制作,从时间上考虑不太理想。从电影准备阶段到完成,时间一旦过长,即使资金充足、现场的制作人员也能保证,但对制片人对监督来说,他们看不到,不知道之后出来的画面怎样,现场如果本身有实体的素材,至少知道该怎么拍,这等于给他们买了一份保险。
在CG技术成熟的现在,即使在全数码制作的《新·哥吉拉》中,传统的特摄技法仍然坚挺,日本的哥吉拉,日本的特摄还在继续!
封面: 《新·哥吉拉》
© LIAR第7形态 / Anitama
特摄赛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