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罪作画笔记之“虚构的构图”(上)

《无罪 METHODS 押井守演出笔记》内容介绍(十八)

Style|lll2018年1月6日 6时35分

《攻壳机动队2:无罪》是2004年押井守监督的剧场版作品,本作脚本凝练,演出写实细致,画面扎实绚丽,是日本动画中的标志性大作,押井守是属于比较喜欢表达的人,详细解说了本作的构图LAYOUT,也就是《无罪 METHODS 押井守演出笔记》,本书是每个动画监督和演出必推荐书之一,这个连载就详细介绍和翻译此书的内容。

这次是本书的第十部分:虚构的构图。这期主要谈的就是食品店的场景。


S39_C11:“虚构空间”如何表现——这个的方法论,就是思考3D背景和2D人物如何组合在一起的最大动机。毫无疑问,不同制作方式做出的背景和人物强行组合在一起就是动画的本质,但是这样做没有违和感是因为基于大量经验的补完作用——也就是“习惯了”,所以要表现出违和感,重新构造动画的本质是最有效的办法,把本质的处在画面上展现出来。要做到这点恐怕需要庞大的信息量,然后展现信息量的方式肯定就是通过镜头运动让空间变化,3D做背景然后根据3D的架空透视作画,应该是最有效的办法。执行下去需要的技术水平、作业量和素材的密度都远超于预期,虽然这个办法会随着观众的补完作用会逐渐无效,不过也是向新制作组合方式的一步。总之,就是演出对观众的检索速度和补完作用的战斗。

S30_C02/04:食品店是开发兼先行的部分。数量庞大商品的情报量和狭窄的空间到底能展现到哪个地步?此外,这个空间内人物的站位和透视到底能做到多一致?有真实感的光照特效到底要加多少——在这些点上对于STAFF来说电影的方法论就成为演出的方针本身。巴特和老太太擦肩而过,镜头旋转的场景能不能流畅自然,关乎电影本身的成败。确认输出的影像满足方法论的正确之时,应该就是我作为监督的工作结束之时(当然实际不可能)。长期艰苦的管理工作还是得持续下去。

S30_C11/13:围绕商品架的巴特。应该说这里应该让观众感受到一点违和感,但是作为画本身如果有破绽那就算不上影像了,不过这是演出之前的话了。动作上的变化可谓是最大的情报,通过连续的动作不断累积信息量——当然人物的信息量不能多到背景追不上。在绘柄上超过限度得增加信息量,是无意义增加作画的负担,对于演出来说是自爆行为。可行的是——让动作信息量不断积累,也就是增加動画中割张数。结果上来说让画面显得像高速拍摄下的升格镜头(动画是固定每秒24格的,所以严格意义上不存在高速拍摄),让人产生时间流动沉重的特别感觉。这里动作本身就不多,所以必须辅以大量严密的中割张数,原動画相关的STAFF对此存在异样的紧张的原因也在此。但是不得不做——不过重复用这种手法有没有意义,这就算是别的问题了,还是需要深思熟虑的。

S30_C17:相比3D化的背景,定位空间的照明可能显得不起眼——不过实现有临场感的光照也是需要实现的主题之一。在LAYOUT上设计照明,原画时按照光照画变化的阴影,色指定配合颜色设计,最后加上特效做出空气感。道理是很简单,但是实际执行之中绵密的磋商和伴随的麻烦会不断而来。在这个镜头中右侧冷藏柜中发出的灯光是关键,随着巴特的动作阴影和光照反射等等一直在变化。

S30_C19:俯瞰的情况下背景随着镜头移动透视不断变化,以前是除了用背景动画之外没有办法,不过用背景动画会造成信息量的大幅低下,放在镜头中间会产生致命的违和感。现在因为数码化这样的镜头终于变成了可能,看到这个镜头输出时的感慨,大概只有动画演出家才能明白的吧。

S30_C21:基于3D的纵向跟随镜头。不仅是角色和背景要跟随镜头变化,同时后面石桥莲次风的男人和巴特的相对距离也要控制准。

S30_C27:一下子全部碎裂的玻璃门。这个场景是本片的看点场景,也算是一个高潮,所以不允许失败。破裂的玻璃碎屏不用说都知道是3DCG,但是根据其表面的反射和折射的量,给人印象是差很多的。另外并不是因为子弹玻璃同时破裂,这样的破裂方式大概只有爆炸产生的冲击才会引起,不过这里只是巴特电脑被侵入后看到的主观影像。

S30_C40/42:巴特露出可怕的表情往前冲,作画真是努力了。美术虽然也很努力,但是形变得很厉害,不一定看得出来。

封面: 《攻壳机动队2:无罪》

© lll / Anitama

《无罪 METHODS 押井守演出笔记》内容介绍
相关阅读
评论
#4人造人133号发表于 2018-01-17[引用]

s30-c10、11那里提到的”动作本身就不多,要辅以大量严密的中割张数”,是为了凸出前面说的那种动作的违和感吗?这样是不是动作显得更有油腻感了?

2.“以前是除了用背景动画之外没有办法”

\n

虽说不知道有没有必要,姑且科普一下。

\n

背景动画恐怕指的是简称“背动”的技法,即背景画面不交给美术人员制作,而是作为原画的一部分交由原画师处理,使得背景的变化同人物运动相协调。

\n

一时间能想到的例子是《噬魂师》OP1,入江泰浩,很漂亮。maga,萌,想舔。

#2人造人134号[引用]

1

#3人造人164号发表于 2018-01-06[引用]

从作画的角度上来说是很爽啦。但是线条信息量暴增的同时却是空间信息量的大崩溃,这个镜头会完全破坏整个场景的基调。所以可以用作撒手锏但其实风险也很大

#2人造人134号发表于 2018-01-06[引用]

2.“以前是除了用背景动画之外没有办法”

\n

虽说不知道有没有必要,姑且科普一下。

\n

背景动画恐怕指的是简称“背动”的技法,即背景画面不交给美术人员制作,而是作为原画的一部分交由原画师处理,使得背景的变化同人物运动相协调。

\n

一时间能想到的例子是《噬魂师》OP1,入江泰浩,很漂亮。maga,萌,想舔。

#1人造人134号发表于 2018-01-06[引用]

吹逼二连:

\n

1.“演出对观众的检索速度和补完作用的战斗”

\n

如形式主义学派所言,文学的(不妨说是艺术的)要点是不断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才能引出美感。

\n

论及视觉艺术,当一个导演能够以一套独特的技巧使人惊奇而感到趣味,意味着他的作家性的诞生;而他学会如何最有效率地实现陌生化,即是说,以最少资源调动最大享受时,说明他成熟了;最后,记忆力和感受力合格的观众们终于摸清了他的门道,但他却拿不出新的花样,宣告了一名作家的陨落。

\n

举例而言,新海诚在《秒速五厘米》时可以称得上是一名作家,到了《你的名字。》才说得上成熟,比较之下,后者的结构比前面精简太多,余下可供他发挥直击泪腺的本领的地方。

\n

反过来讲就要涉及到什么是合格的观众了,现在还是不深入为好。

\n

毕竟话语不只有本身的天然和绝对正确,还有说话环境和发言人的资格掺杂其中——这同样是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