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自己写曲子,不就不用读谱子了嘛

川井宪次谈动画音乐的创作(下)

Broadcast|怠心客2019年11月10日 6时30分

在押井守的另一部名作《机动警察 PATLABOR》中,川井宪次先后担任了剧场版和 TV 动画的音乐。

1989 年上映的剧场版《机动警察 PATLABOR the Movie》音乐的要点,是钢鼓。在前一年,川井和押井合作的短片动画《迷宫物件 File538》里,川井使用了雅马哈 DX7 的钢鼓音色。押井听了非常中意那种金属的柔和音色,就要求在《机动警察》里“务必也要用那种感觉”。可是电子模拟的音色好说,电影里要用的却是真实的乐器,川井心想,恐怕不会那么容易弄到钢鼓。偏巧,他租用了一次雅马哈 Epicurus 录音室,里面就有一台钢鼓。他感到非常幸运,就满怀感激之情用上了。

要说《迷宫物件 File538》为什么会用到钢鼓的音色,那是因为当时出了许多 Drum Machine。川井调整音调,玩弄这些机器,偶尔就会弄出感觉很好的声音。像这样从器材的声音中获得灵感的曲子还有很多。以前不像现在有这么丰富的音源,所以必须自己花费心思制作音色。

过耳难忘的声音,也是川井音乐的特色之一。他时不时会从声音中构思出乐曲。但是,要具体解释自己是怎么思考想象声音的,却非常困难。

比如说,在战斗场景里,重要的是让观众情绪高涨。那么川井就会想象该怎么做才能提升观众的情绪,在脑海中涌现声音的印象。如果换做电影,他能事先看到画面,就可以对照打戏动作修改音乐,调整拍子和节奏,用尽各种手段让音乐配合画面,所以用声音来演出就比较容易了。

但是,不管是真人还是电影,对音乐的需求都是一样的。川井从来不会在乎自己负责的作品是给成年人看的还是给大人看的。有人觉得既然观众是小朋友,就应该写得像童谣一样。但川井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大人的误会,就算是小朋友也懂乐曲的优劣。所以,他认为,不管对象是谁,都必须做出像模像样的东西。不过,作为演出手法,要体现孩子气的时候,他当然也会写出童谣一样简单的旋律。

在川井看来,无论是动画还是真人,音乐所处的立场都非常重要。比如说,在悲伤的场景,必然会放悲伤的音乐,这是“贴近画面的音乐用法”。而反过来,像是《暴坊将军》的战斗场景一定会放歌,又像是《攻壳机动队》的那首主题曲,是“贴近观众的音乐用法”。在用这种方法使用音乐的时候,音乐就不能溶化到场景里去。

音乐在作品中会怎样使用,是创作音乐时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是贴近画面的,就需要浅显地、直接地表现;而要是音乐和画面保持距离,则必须从截然不同的视角制作音乐。

音乐的立场会给观众的印象带来很大的改变。但控制立场的却不是作曲家,而是监督的想法。令川井头疼的是,他时不时会收到“请给这部作品配上《攻壳机动队》一样的音乐”之类的要求。提出这种要求的监督,可能对画面和音乐的位置缺少明确的认知,川井就会向监督解释:想要直接表现的地方不能配《攻壳机动队》那样的音乐。监督们也大多都能理解。

实际上,川井本人也不是很确信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只是根据长年积累的经验,形成了这种漠然的想法。

在川井看来,制作原声带的乐趣,来自画面和音乐完美结合时那种至高无上的快感,会让他发自内心地感到自己为这部作品写出音乐真是太好了。

若是真人作品,川井可以抢先观众一步,在 IMAGICA 或者东京现像所观看 0 号试映。但是 TV 动画和引进电影可能会没有去试映的时间,他往往要到作品播出时,才和其他观众一起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在看自己参与的作品时,他也会关注画面和音乐的结合度。

如果是电影,音乐会照着他和导演最初开会的结论贴进画面,不过偶尔也会让川井感到大吃一惊:“还有这种用法!”或者“虽然用的地方和原定的不一样,但是比原定的好多了。”这让他感到非常受教。

而 TV 连续剧和 TV 动画,就偶尔会出现“这里少了一拍好吗!”之类的情景了。这完全取决于剪辑的技术和审美,说句得罪人的话,川井有时看了播出会大失所望。所以,为了方便音乐衔接,他最近交货时会附上剪辑用的 stem 文件。


在作曲时,川井宪次会先解读音乐需求单,在脑海中想象乐曲;然后使用 MOTU Digital Performer 10 软件,弹着键盘或者吉他构思旋律;再给旋律编曲录音。录音时,他会从 Avid Pro Tools 获取时间码,再通过混音台录到 Pro Tools 里。软件合成器的声音也全都是先过一遍混音台再录音的。至于理由,很简单:他一直都是这么干的,事到如今也不好改。而且,说实话,他也分不清这么做和用 DP10 Bounce 录下的音有什么区别,哪个好哪个坏。既然如此,那不如用自己更顺手的方法来做。

编曲工作也完全是川井一个人用 DP10 进行的。如果接下来要换成真实乐器,他会做到可以在一定程度模拟真实乐器演奏的状态,带着硬盘去录音室。

川井的演奏团队班底基本固定,都是他自己选择的老战友。他选择乐手的标准,是精通多个流派音乐的人为主。而吉他往往是他自己演奏。

惊人的是,川井不是科班出身,而是学理工的,只是因为喜欢吉他所以才走上了音乐之路,从来没系统学过音乐。当年的他,既不懂理论也不懂和声,也做不到看了谱子当场就能弹,而且还讨厌练习。他心想,只要自己写曲子,不就不用读谱子了吗?于是开始自己作曲,结果机缘巧合之下,竟走到了今天这步。

开始配乐之后,川井不得不创作各种风格的乐曲。他每次都是临阵磨枪,客户让他写爵士,他就去听爵士;客户想要用弦乐,他就凭着感觉写弦乐。所以,乐手经常会来问他:“这个音和和弦差半音,能行吗?”这在理论上可能是个忌讳,但川井觉得发出来的音就是一切,就回答:“应该没问题吧。”时间长了,反复临阵磨枪,也变成自己的东西了。就算一开始什么都不会,每次挑战新的东西,也都能学到新东西。

要说受到影响的作曲家,川井说,自己一直很喜欢 Burt Bacharach,所以也受到了他的音乐的影响。直到现在,川井都想要成为像 Bacharach 一样能写出有阴湿一面的作曲家。

如今的川井,一年的日程被排得满满当当,甚至有时候不留神就有 4 部作品要同时进行。他每次都要绞尽脑汁完成工作,完成之后就感觉身体被掏空,再也写不出来了。可是后面还是会有新的工作等着他。

在这种处境下,川井好比身处心理压力的风暴之中。特别是当客户要求修改的时候,他就会夜不能寐。就在接受采访的前不久,他负责音乐的一部舞台剧,就一直到上演前都在反复修改。眼看两天后就开始上演了,客户还给他打电话:“这里请删掉两个小节。”

电影也是一样,有的导演直到最后一刻还在剪辑,每次一有变动就要让他改音乐。如果是能修改文件解决的问题还好说,修不过来的地方还得重新录音。

日本国内的作品预算有限,所以不会这么反复改。但亚洲,特别是中国大陆和香港的作品要过审,乐曲时长都会变,就很难做了。

川井基本上没休过假。压力大的时候,就喝着酒看综艺节目放松。他说,艺术家一年不会写几百首曲子,可以对每一首作品深思熟虑。而他们职业作家是以速度取胜,和艺术家大不相同。想成为哪一种作曲家,是个人的自由。就算跟他说“那你也去当艺术家不就行了”,他也当不来。让他出个人专辑,他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好。还是接单按需求写曲子,更合他的性子。


从川井宪次作曲出道的 1986 年到现在,音乐器材不断进化,他作曲的方法论也会随之改变。特别是 Pro Tools 的登场,是一个划时代的变化,乐曲可以反复调整了。

如今,川井使用的器材中,软件合成器和硬件合成器大约各占一半,各有用途,比如说软件合成器适合乐队系音乐,模拟真实乐器则是 E-Mu 更方便。其中必不可少的是 Studio Electronics 的 Midimini,川井非常中意这款合成器的贝司声粗细,认为在各种场合都非常合适。另外,Roland Integra-7、Korg M1R、E-Mu E4XT Ultra 等也都是川井常用的硬件合成器。

喜欢器材的川井,对新器材和音色也都有兴趣。不过,最近的软件合成器实在太多,让他觉得追不过来。他现在用的最新的器材,是 Mellotron M4000D Rack。有人向他力推这款合成器,刚好 NHK 的晨间剧《万福》想用 Mellotron,他就买了来,不过也只在这部作品里用过而已。

使用什么乐器和器材,要看作品给出的预算,但是,考虑到泛音等要素,只要能用真实乐器,川井还是想要尽可能用真实乐器。弦乐更是百分之百真实录音。

虽然川井自称是职业作家而非艺术家,但是他也有自己喜欢的音乐、自己觉得舒服的音乐。如乐句、还有弦的动作之类,懂的人或许会发现。在不影响目的的范围里,他会尽量装满这种音乐,就像有人吃什么都要倒酱油一样。客户可能觉得他这么做多余,但也不会向他提意见,所以他可以为了自己的乐趣和满足而这么做。毕竟,配乐一天要写三四首,没有工夫反复推敲,所以即使在短时间内,他也要塞进去自己喜欢的乐句。这也是他判断乐曲完成度的基准。

而被问起对未来的打算时,如今已经 62 岁的川井回答,他本以为过了 60 岁工作也会减少,但事实并非如此,让他非常感激。现在优秀的年轻作曲家也层出不穷,所以他接下来的课题,就是要怎样让自己的事业“软着陆”了。

封面: 《PATLABOR TV+NEW OVA 20th ANNIVERSARY PATLABOR THE MUSIC SET-3》

© 怠心客 / Anitama

相关讨论音乐少女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