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推特上有一个潮流:许多插画家、漫画家用诊断生成器随机产生自己的高中女生形象,再动手把高中女生版的“自己”画出来。各位读者可能也已经收集了不少图了。
同人漫画家ヤスイリオスケ心生一计:不如把自己高中女生化之后画成图,到了同人展时,再请 Cosplayer 打扮成画中的模样,帮自己卖本子。
粉丝来了看到此景,大吃一惊:“请问……真的是○○老师吗?!”
Cosplayer:“啊,老师是坐在后面的那个死宅。”
画师:(猥琐的笑容)。
(https://twitter.com/yakkun99/status/1108017685214851073)
作家小太刀右京看到一篇讲“这就是创作者眼中的业界真相!”的文章,却和朋友一起表示困惑:“这和我们看到的完全不一样啊。”
小太刀表示,特别是在创作界,特殊案例实在太多了,根本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对于这一类言论——包括他自己说的话在内,或许最好还是要在心里打个问号。
(https://twitter.com/u_kodachi/status/1107514052509470720)
脑科学家茂木健一郎在 GOTCHA! 网站的专栏里,分析日本电视台为何失去了原先的热度。
茂木称,他去年曾在 TED 大会上听到 Netflix CEO Reed Hastings 的演讲。Hastings 表示,Netflix 会通过分析数据,向用户推荐他们可能喜爱的作品。而在显示这些推荐作品的时候,他们已经不再把用户的年龄和性别纳入考虑。
这并不是因为“政治正确”的价值观,觉得不能用年龄和性别区分人类;而是在分析过往数据之后,Netflix 发现,年龄和性别完全没有意义。
茂木认为,正因为 Netflix 通过积累数字和逻辑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且充分运用到商业经营中,他们才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反观日本媒体,直到现在还在用“F1 层”“M2 层”这一类的术语( 参见相关文章 ) ,用性别和年龄区分观众。
茂木质问:这些人真的相信可以用年龄和性别把握现代人多样的嗜好吗?
他又举了一个反例:日本的地上波电视节目里,可以说唯一有存在感的,就是深夜动画。如《请问您今天要来点兔子吗??》《在地下城寻求邂逅是否搞错了什么》等作品,受到的是各个年龄层和性别的粉丝喜爱。
茂木感到,世界虽然仍未完全摆脱旧观念的束缚,但也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人们不再受到年龄和性别的限制,而是每一名个人的个性在不同集体中建立宽松的联系。人人各不相同,人人对等。如果不能以这样的根本思想制作作品,就不可能真正传达给受众。
不仅仅制作节目如此,茂木认为,制作节目和市场营销,也都是人际交流的一种。在现代社会中能够焕发光彩的人,大多可以抛开年龄、性别、头衔、组织,原原本本地看清、接受对方的个性,与对方进行语言交流。
茂木相信,是这样的态度,带来了优秀的作品,孕育出了人际交流的高手。
(https://gotcha.alc.co.jp/entry/20190315-mogi-communication17)
角川轻小说编辑なみき也说,他在创造东西的时候,非常不擅长类似“目标群体是 30 多岁的男性”这种思考方式。而作家事务所 Cork 社长佐渡岛庸平有言:“预定受众总是会预定偏。能做到的,是创作能够传达给类似‘过去的自己’之类‘某一个人’的东西。”なみき非常赞同这句话。不应该揣测“那些人就喜欢这种东西吧”,而是“想要把这部作品传达给那个人”。
(https://twitter.com/ukey_namiki/status/1107899591242870785)
封面: 《魔法少女 俺》
© 谢枫华 / Anitama
感动的发言
可广电老爷说谁是未成年人,谁就得变成未成年人
告别标签化类型化,走向精确描摹用户画像定点投放可好
我也觉得男性向女性向这种划分有时候挺粗暴的……
恭喜小广告进入anitama~
1
anitama火了.jpg
我来看又突然打广告的谢老师
恭喜小广告进入anitama~
Netflix真的强,最近那个爱死亡机器人也是
所以安倍很有必要废除电波法,让五大民放去颤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