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电影事业篇
第六章 日本电影市场的战国七雄
电影行业的三大基本环节,制作、发行、上映,这回我们继续说上映环节,即电影院的事。进入这一环节的下一个话题,钱。
为什么选在这个环节开始正式扯上钱的话题,因为我们讲过电影院在这一行相当于实体商品行业的零售店。电影院面对观众即最终消费者,是最直接的受益者。相比以前讲的电视放送的行业,这点对于一般观众好理解多了,你去看电影不管这片背后制片方是谁、发行方是谁、制作委员会(出资方)成员有谁、甚至赞助方牵扯上谁,反正买票是直接付钱给电影院了。
你买票花的钱,最终能有几分之一流到影片的制作者手里,是将来我们讲票房收入如何分成时要说的事。提前说一点,总之电影院能先抽走一半以上。而电影院是没跟哪个具体电影扯上关系的,他们要解决的只是自身的运营成本。电影院抽走一道后剩下的不足一半,才由跟具体影片关联的各方再去分成,才开始考虑这片能不能回本的问题。于是就有个大逻辑在里面了,得影院者为王。
从跟影片有关联的各方角度来说,我们投钱投人投时间完成的这个电影想尽量多赚钱,那就必须使电影院(映画馆)尽量确保馆数、银幕数、场次数、坐席数。否则什么人气和名声,在这些硬件条件面前都是虚的。反过来没啥人气和名声的片,如果硬是满足了这些大规模的硬件条件,怎么着也不愁多混几个钱到手。既然如此,那我跟电影院关系越铁越好,最好的情况就是干脆电影院是我自己家的。从跟影片没关联的各方角度来说,我明明跟一个片没半毛钱关系,可我还是想从这片身上捞油水肿么办,开电影院上映这个电影呐。
因此谁掌握了电影院,谁在(日本的)这个行业里离赢家最近。 把控了电影院的资本,是这一产业里的王者。 所以别看什么制片厂似乎是大公司地位、什么导演获奖好多国际知名、什么明星是大牌还有一堆流量粉,就算是起用他们的制作委员会,还是都成了给这样的资本家打工的家伙。大佬吃剩下的,才丢给制作委员会那么多成员去瓜分。
这就是上回说过的,上映环节的话题其实要点是 2 个,其中第一个便是认清楚市场形势,日本的电影院背后是什么势力在经营的。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来了,从开始《电影事业篇》这一部分早期时我们就说过,制作、发行、上映三大流程中最硬核的关键是发行环节。可现在又说得好像电影院即上映环节那么关键,那么发行和上映到底谁才是王者。
这是因为,虽然电影院分钱优先而且比例也高,但是电影院数量多。一个日本全国规模上映的电影,有两三百家影院上映,分摊到各家影院身上,就看上去觉得也没什么了。按照上面刚说的资金上下游的逻辑来看,那些资本家何尝不算为观众打工的。可是你一个观众对资本家有摆布力吗,没有,你只能在网上发影评过点嘴瘾。
观众是一盘散沙,建立不起无产阶级专政,同样地上映环节的电影院,面对发行环节的发行商也是这样。所以前面没说上映环节或电影院是最占便宜的,而是说掌控电影院的资本,才是这一产业里的王者。而电影发行公司中的巨头,往往就是能够掌控电影院的大资本家。这就是上回所提的要点中的第二个了,电影院背后势力分布的本质影响,即发行环节和上映环节的联动。今天这篇其实主要着眼于第一个要点,下回重点说第二个。
日本全国分布有大约 550 家电影院,总计超过 3500 间放映厅(大银幕)。这么多看似只是分散的每家都很小,实际背后掌控的主要只有下表的七大势力。它们掌握了全国大多数的电影院,并且旗下的影院本身就是更大型的。所以七大势力旗下的电影院数量(馆数)占到约全国的 55%,而其中包含的放映厅数量(银幕数)则将近 75%,如果有闲心去统计坐席数也可能比例更高。
馆数与银幕数不同,是因为影城的普及。影城这一存在的表面定义,以及背后代表的本质变迁和影响,就是上回解说铺垫过的内容了。七大势力旗下多是连锁影城,而且每一家是包含银幕数坐席数更多的大型影城。不在这七雄旗下的,一般就是些独立系影院了。即使是影城也多是相对小型的,即使是连锁的那馆数也是个位数,或总银幕数只有两位数。
这七雄实际可以分 3 类,第一类,本行就是老老实实经营电影院的。上表中的阳光影院属于这类,经营电影院定义上其实不算进电影行业,而是在经营不动产。佐佐木兴业这家公司,本身主业就是开电影院来经营,开多了就形成了十几家连锁影院。然后它旗下经营的影院,都统一取名叫阳光影院,算是个品牌名。本行经营电影院的公司,从这一角度来说佐佐木兴业是同行中的巨头了,只有它挤进了七雄占有一席之地,然而放在七雄之中说它就成了最小的。
第二类,本来跟整个电影行业都没关系的,但是开副业经营电影院了。我朝电影前沿市场中,份额最大的万达旗下的影城就典型属于这类。如果把万达旗下的电影院按上表形式,那么影院名(品牌名)是万达影城,直接运营者(子公司)是万达电影,实际控制者(不精确到人名的最终母公司)是大连合兴投资。
上表中的科罗那世界、罗森、永旺也属于这类。科罗那世界是个经营娱乐设施的企业,茶馆歌厅球场澡堂样样都通,不过影院也属于娱乐设施的一种。罗森这就属于大企业了,开便利店的为什么还要去掌握电影院,因为影院和便利店捆绑起来促进吃吃喝喝的消费,是一种经营路线。永旺更是百货巨头,日本的沃尔玛,都可以把影城直接开在百货大楼里。
尤其是罗森旗下的联合影院,和永旺旗下的永旺影院,如今在日本电影市场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存在感。这两雄的情况,都不是母公司开辟新业务去发展影城,来一家一家越开越多打天下的那种。而是外资系的影城成气候之后,分别被罗森和永旺收购了,这两家都是日本的本土企业。因为上回我们说过,影城这种形式本来是从洋人那里来的,平成初年开始在岛国占领市场。日本的传统一般影院被打得丢盔卸甲,直到打得日本人终于有危机意识,开始自己发展影城了。
另一方面大资本家也就盯上韭菜,觉得可以收割现成的了,永旺干的这一票最大。它本身也尝试过用子公司去开展影城的经营,但是太困难了只发展出十几家,于是直接开启收购技能。再加上原本自己就有的,永旺旗下由它的子公司永旺娱乐经营的永旺影院,在 2013 年刚刚一举成为规模最大的势力,这是近年日本电影市场前沿的一个重大变天事件。如今永旺旗下掌握了近百家影院,仅这一雄控制的银幕数就超过了日本的两成。
我们知道日本全国大规模上映的电影,量级也不过就是 300 多家影院。所以无论什么电影,不管你背后发行商是哪个巨头、制作委员会里有什么大佬是成员,上映阶段要是没签永旺系的影城,你就不用对多赚票房有啥指望了。别看万达一家旗下有 600 多家电影院,量级绝对值就超过日本全国的,从在各自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这方面来说它不如永旺。
第三类,电影公司去经营电影院的。这类才是一切的关键,下面为了方便阅览再放一遍图表好了。属于这类的就是表中剩下的 3 个,松竹、东宝、东映是三巨头,这是日本电影业界的常识,日本人俗称邦画三社。
另外,能称为“电影公司”的核心必要条件是具备当发行商的机能,这点我们也早讲过。那么日本主要的电影发行商品牌也有多达 12 个,为什么偏偏这 3 个是三巨头呢。表中所示的它们在前沿市场对电影院的掌控这方面,就是一大关键条件,因为只有这 3 个能做到覆盖产业链。电影行业的制作、发行、上映三大基本环节,全部覆盖的才有可能成为业界巨头。制作环节,能掌握摄影所的是王者。上映环节,能掌握电影院的是王者。
来复习一下整个日本电影业界的大势,70 年代以前鼎盛期还有六巨头的,现在只剩三巨头了。早在半世纪前的鼎盛期,六巨头以外为什么不能成为巨头,因为只有这六巨头手中有摄影所。6 个中除了现在三巨头的其他 3 个,亡了一个(新东宝)、残了一个(日活)、整容了一个(大映→角川)。还活着的两个为什么也不再是巨头了,因为它们在前沿市场的电影院方面败退了。其他,美帝的大佬发行商跑来日本开分部的,诸如迪士尼、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等等,为什么终究也没有在日本市场发展出动摇三巨头的势力。因为它们在日本没有根基,既没有摄影所也没有电影院,比之宦官势力胀得再大也是依附性的。
回过头来看上表,三巨头在上映阶段即电影院方面的势力分布,毫无疑问东宝是占支配性地位的,其他两个旗下的数量加起来也不如东宝。你别看虽然永旺影院才是体量第一,东宝影院也只能屈居第二,但是电影公司掌控电影院和其他企业掌控电影院,这本质意义和影响不一样,下回以东宝为主说三巨头。
封面: 《COP CRAFT》
© 煌言 / Anit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