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特摄魂~讲道理的特殊技术(二)
影视界的十大主要职能
终于正式开始说制作现场了。重复一下,第一方面说制作职能,第二方面说制作工程,第三方面说制作人员。
开始具体说职能之前,我们仍有必要先看一眼更宏观的大结构。这可以牵扯到两年前隔壁连载的《日本动画产业商业运作的基本》的第九回,当然标题说的“动画产业”只是因为在Anitama这地方要打个噱头啦,实际讲的思路和内容对日本影视界都大体通用。
那时我提出舞台上的幕布是可以有好多层的,那所谓幕后也就会有好几重。幕后可以分四重,讲商业运作时,重心实际放在最后面的两重。第三重是关联企业的经营管理阵,第四重是关联企业的股东即实际所有者,尤其是股东也为企业性质的情况。讲制作现场,重心就放在前面两重了。第一重是制作最前线直接动手干活的人,第二重是制作事务的管理者和规划者,大体相当于一般俗称的制片人这个层面。
“特摄”这种东西在日本,自九十年前起终于进入有显著存在感的时期,少说到四十年前为止,黄金期是已经结束了。如果也出一部《白箱》的特摄版本,那明显是太不现实。就算是我,如果真的有一帮有爱的人来跟我提投资制作一部特摄版本的《白箱》,理性也会让我毫不犹豫地拒绝。所以既然这样,那就只能仅用文字形式来说清楚了,就算只是说明文也行。
日本影视界的历史系谱上发展起来的,一般意义上可视为主要制作职员的,总共至少有十种类的职能。注意,这说的是职能职种的大分类,还不是具体职务和职责这些。
比如吧,演出家,这是个大分类的职能。俗称的监督就属于演出家,那还有没法挂上监督称号的普通演出家,以及监督下面还有助监督,助监督下面还有监督助手,而且不是一个人是一套班子,再加上现在越来越流行有个叫总监督的存在。所以大的职能和职种往下,还有再分具体的职务和职责。
第一种是制作,第二种是演出,第三种是脚本,第四种是摄影,第五种是照明,第六种是美术,第七种是场记,第八种是剪辑,第九种是音响,第十种是音乐。这十大种职能一口气塞过来大概容易晕头,我们可以再分类来说。
分类方法还可以有两种,还记不记得第十五章中放过的几个职员表示例。那绝不是一次限定的,甩一长串职务名单和人员名单,就完事了的。更不是跟什么百科似的,复制粘贴一大堆自己也搞不清白的玩意儿,就丢上来。
我目标起到的作用大致有三个。第一是对职员表格式和条理的初步印象,第二是对职务名和类别的初步印象,第三是对人员姓名的初步印象。所以那回在示例职员表的同时,也按两种方法进行了简要分类,现在我们依然来循序渐进地分类这十大主要职能。
第一种方法,这十种职能可以再分成四大类。
第一类是制作工程的全程都在参与的,管了总的大佬,可以叫作全程人员。这就有两种,制作者和演出家,或者说制作部和演出部的人员。按通俗说就是,比如制片人和监督。
第二类是前期人员,他们的工作主要是在正式摄影作业开始前的,准备阶段的。这也有两种,脚本家和美术班的工作人员。
第三类是现场人员,他们是在正式的摄影作业中,临场工作的核心人员。这有三种,摄影班的人员和照明班的人员,再就是场记工作人员。
第四类是后期人员,在现场的正式摄影作业已经完成之后,参与后期完善和加工的。这就是剩下的三种,音响工作人员,剪辑工作人员,再还有音乐家。
第二种方法,按重要性和关注度的思路来,这也是比较方便我们接下来逐个解说的顺序。
第一类首先是一般观众都会比较熟悉的,关注度比较高的。四种,还是制片人和监督,然后脚本家和音乐家。
制片人和监督的重要性那比较好理解了,他们是大佬。他们的关注度也是由重要性而来的,因为即使不具体详细明白地理解他们的职责范围,总之观众总是需要看片开心时有人戴冠、看片不爽时有人背锅的。脚本家也是具备这种性质的,同时脚本家和音乐家的关注度,也还因为他们的职责是最好理解的,普通观众都最容易直观感受到,并且贴近生活的。
剩下的六种中,第二类是相对重要性比较高的三种,摄影、照明、美术。最后第三类就是相对重要性比较低的三种了,音响、剪辑、场记。
在开始一个一个具体看之前,有一条要明确了。就是每种职能、每个职务,他们的具体职责内容和范围,其实是很有灵活性的,不是定死的。
比如在隔壁的连载的《日本动画产业商业运作的基本》的第十回吧,讲到第三重幕后。讲企业的经营管理阵容时,讲什么样的人才算作经营管理层、才算作“役员”,这个就是有明确法律规定好的。但是制作现场的职能和职务不一样,这就没有什么法规明文来规定死,都是民间约定俗成的。
所以我们接下来说十种职能的具体职务和职责,也都只能说是一般论。对应具体涉及企业的环境,具体涉及作品的性质,具体涉及人物的作风性格,职责内容范围都有变化的可能和余地,绝不可简单直接地就一直全盘套用。特别是实写作品和动画作品的区别,这是能导致职务的实际职责产生差异的一大因素。
于是我们具体说的时候也会有侧重点的。当涉及比较暧昧不清、变化性比较大的具体职务时,默认侧重于说那个时代的东宝集团的具体情况。别忘了啊,圆谷制片厂也是包含在东宝集团成员的,啊(心情很好的时候)东映的情况可能也说起一点吧。
那么从制作部的人开始说了。制片人只是影视制作者这种职能的,其中一个职务。我们已经进入了说职能的阶段,但是在牵涉到具体的人和职务之前,依然还有一件有必要说说的事。
首先,日语在影视制作这个领域中,“制作”的汉字使用是有差别的。使用繁体字时和使用简体字时,指代和表达的精确含义有微小的差别。就是说,“製作”和“制作”所指的精确含义不完全相同。说只是微小的差别,因为其实已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了。
这不是单纯一个语言不同的问题,不是个懂不懂日语的问题。与以前说过的“特技监督”和“特摄监督”一样,其实这种差别对于日本人自己,都不在常识范围内,就算行业内部也已经基本无障碍混同使用了。这是起源于过去日本影视行业黄金年代的,到现在已经不再总去严格区分了。同时这是起源于电影业界的,电视放送业界也没有总在严格区分。再就是这是起源于一般实写影视作品的,动画作品也没有总在严格区分。
使用时已经没有严格区分的必要,至少我们这里依然要把存在本身说清楚。“製作”和“制作”所指精确含义的差别,有三方面的角度。
第一个,干的事不同。“製作”是指出钱的,“制作”是指出力的。不管指企业还是指具体的人都是这样,所以如果在绝对严格的场合,制作委员会就应该是用繁体字版的“製作”,下面外包的制片厂就应该是用简体字版的“制作”。
第二个,涵盖范围不同。“制作”只是“製作”的一部分,“製作”指代了全过程,而“制作”仅仅特指其中直接在现场动手干活的部分。比如摄影和照明这些,直接现场最前线的工程环节,就属于“制作”过程之内,同时也属于“製作”过程之内。而比如“制作”开始前的企划工作,还有“制作”完成后搞宣传活动,这些就只属于“製作”过程之内,而不在“制作”过程之内了。
第三个,这个就有点矫情了,对象产物不同。“製作”指生产的是艺术作品,“制作”指生产的只是娱乐作品。好吧,反正我们这里的核心主题在于“特摄”,我们已经知道特殊技术是讲技术不方便大牌文艺演出家成名的了,只用“制作”还是正好方便的。
为什么当初分的四重幕后中,把制片人,准确地说是影视制作者,单独分出来作为一重呢,因为主要是起连接功能的。第二重幕后是连接第一重幕后和第三重幕后的,影视制作者这种职能是连接制作阶段的幕后和流通阶段的幕后的,有桥梁的作用。
而且这个职能中的具体职务,是杂糅的特殊存在。有的实质可以算作第一重幕后的,也就是直接在制作前线动手干了活的。有的实质可以算作第三重幕后的,也就是只用坐在室内操心营业问题的。对整个制作工程中的各种事务起到贯通管理效果,不一定是影视制作者这种职能的唯一功能,但这是核心存在价值。
尽量以日语传统使用的汉字表达形式为基准,我们来一层一层地说。能涉及的职务大体有:制作总指挥、执行制片人、企划、制作统括、监制、总制片人、制片人、协力制片人、制片人补、线上制片人、制作制片人、制作担当、制作主任、制作进行、进行助手。
这些职务一口气塞过来又要昏头了,那就继续分类。从上往下可以分三层,每层之间还有楼梯性质的存在,所以总共分五个部分。我们先把三层说清楚,然后才说之间两架楼梯性质的职务,这么说比较好理解。
说这些职务会容易遇到三大难点,包括以后说别的职能职种时也会遇到,但是影视制作者这方面表现得最为严重。第一大难点,是来源问题。研究清楚一项事物的涵义,以及演化出来的区别,首要方向就是要找准源头,然后才有可能摸清楚线索。
由此就牵出第二大难点,语言问题,总共要跟三种语言打交道。现在使用的是现代汉语,说的是日本的东西,就要牵扯到日语。再又因为虽然不是全部,但影视这方面发源于洋人的基本概念确实多,所以还要牵扯到英语。好吧虽然日语问题本来就是一贯在打交道的,英语问题嘛我也确实在美帝生存过好几年,但这也没能成为这件事变得简单的理由。
因为接下来就会自然牵出第三大难点,对应问题,也就是说使用环境带来的差别问题。或者是这样,同样的词语,同样的表述方式,在各地各语言中,精确指代涵义却不同,难以匹配对译语。又或者是这样,一个概念在这里存在,在那里却不存在,这样对译语都不是难以匹配了,根本就无从谈起。这也是第二十六章中提到过的,翻译的前提是确实存在具备普遍认知度的对应概念,然后才有可能去找对译语,否则只能新造语。
这三大难点,其实在第二十六章到第二十八章的《文字游戏》中,也已经确实遇到过,并且浅显提到过了,只是现在范围变得更大了。早先提到的,因为没有什么律条把这玩意儿明确规定死,也是产生难处的重要因素。我们现在不是在从制片人的话题开始说嘛,那正好,从一个初始例子开始。
第一步,英语的produce,日本人可以译成プロデュース来表示,并且经常这么用。啊不要懵逼,你不懂日语也不要紧,这只是单纯的音译。然后第二步,现代汉语中produce的对译语是什么,辞典上确实会说,生产啦、制作啦、制造啦、创作啦,有这么些意思。上面两步看上去都没什么问题,实际上也的确没什么问题,很直接直白的思路过来的。
但是再往下问题还是出来了,因为上面两种情况是英译日和英译汉,那么不管英语的时候呢。日译汉,直接在日语中见到プロデュース这个词汇时,译成现代汉语要肿么办。假设是第一次见,这时正常的翻译员的思路当然是,这一看就是个洋话音译过来的日语外来词汇,那就还原回去看源头是什么好了。哦原来是英语的produce,那接下来就看英语的produce到底什么意思,然后译成现代汉语就好啦。
也就是说,还是会自然而然地从英语转一道手。就是这里了,问题的根源就在这个转手阶段中出现了。因为日语的プロデュース,和英语的produce,其实意思根本不完全一样。诶,明明是produce直接音译成プロデュース,却不完全等同?按现代汉语说的所谓“中式英语”,那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在于,日式英语出现了。或者按日本人自己采用的汉字写法,这个叫“和制英语”。日语的プロデュース还有自己产生的独特意思,要意译过来的话就是有“升值”的意思,不一定总是要有新东西被“作”出来。
于是这终究只能是意译造语了,因为不存在一个具备普遍认知度的对应概念。如果在表达有“升值”这个意思的具体特定场合下,真的把这个职务上的人译成“升值人”,光这么一说谁也不会自动就知道是什么鬼玩意儿。这就是三大难点聚合的一个初始例子,这回就先这样点到为止,下回我们继续说以制片人为代表的,影视制作者这个大职能。
【次回预告】
观众说,废话少说,你就告诉我,制片人和导演,到底谁是老大。难呐。
封面: 《白箱》
© 永远的迪迦 / Anitama
封面太传神
封面是想笑死我然后……没有然后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ᐛ 」∠)_
被封面笑死233
这期连特傻他妈都出来了
阿迪哥~讲道理的特殊技术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