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谷百一十年史(二十九)

辛・哥吉拉(十)俯瞰圆谷英二人生的脱轨

SFX|阿迪个人专栏2016年11月17日 6时05分

“圆谷百一十年”,即圆谷英二诞生的1901年到圆谷制片厂成为FIELDS子公司的2010年。


第三部 至哉坤元:1948~1963

第二十九章 辛・哥吉拉(十)俯瞰圆谷英二人生的脱轨

上回为止《哥吉拉》从企划到制作全程的主要事件我们就说完了,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九日本篇班的摄影作业杀青,特摄班拖到大约十月二十日,最终十月二十三日后期作业全部完成。十月二十五日星期一,不过比星期日还开心,因为今天是东宝砧摄影所内庆典的日子。我们来尽量精神上穿越回那天的砧摄影所吧,主要是两件事,哥吉拉祭和试映会。

上午举行哥吉拉祭,庆祝这个大作电影终于完成,并祈愿取得好成绩。与当时电影业界的平均水准相比,这片耗时了两三倍、耗资五倍以上。哥吉拉祭在砧摄影所的中庭举行,按日本神社的传统,要有宫司和巫女嘛,用不算太恰当的比方说得通俗一点,就当是男主持和女主持吧。巫女当然由女主演河内桃子来临时客串了,宫司就由饰演芹泽博士的平田昭彦上阵,祭祀对象是摄影时用的造形物中的两样,哥吉拉人偶服和小型玩偶。这件人偶服后来上映后就没有了,举行活动跟片中剧情一样处理,丢进东京湾里,搞了一波大新闻。在这个哥吉拉祭上发表的祝词的真迹,便是第二十二回中解释吴尔罗时贴的那张照片,正文周围布满了一圈多个制作人员的签名。吴尔罗的设定我们说过,所以祝词也用的古语风,虽然不是完全看不懂,翻译我确实没那个水平了。

下午一点钟哥吉拉祭顺利结束,演员们、职员们、加上东宝的经营层,回到室内等待着《哥吉拉》成品正片的试映会。本篇班的那些演员们虽然演是演完了,当然谁也对影片的全貌都心里没数,因为特摄班做的什么事他们没见过,顶多参观一下布景和模型。男女主宝田明和河内桃子,也都是这时观赏完成品,才终于体验到了彻骨的惊愕感:原来是这样的大怪物吗!第一次的东西总是最能有惊愕感的,试映会结束后满场起立喝彩鼓掌,大半天静不下来,然后就轮到英二遭遇一堆视奸:喂,你搞出大新闻了啊。


然后正式公映的日子终于到来。经过那种丧心病狂的长期宣传,话题浸透的营销手段,东宝得到的回报是大卖座电影《哥吉拉》观客数超过九百六十万人,当时战后日本电影界的最高纪录被刷新了。这么说好像没什么实感,简单粗暴地说如果在今天上映相当于能拿多少票房收入吧,一百四十亿,顺便同年黑泽明监督的名作《七武士》观客数是七百万人。当时日本人口八千八百万,只有现在的七成,这已经意味着全国每十人中去看片的超过一人了。

如果不简单粗暴地说,那就有些事要解释了。首先当时的上映制度不同,就导致上映期间的长度、上映规模的影院数等,其实跟今天没可比性。各大电影公司同时兼备制作、发行、上映这电影业的三大机能,也就是自家拍的片自己发行到自家营业的电影院里去上映。但并不是所有影院一齐上映,院线分一线影院、二线影院等等,依次往后。级别越前面意味着上映的片越新,但各级别的影院不会上映同样的片,一线影院里的片下映后再轮到二线影院上映这个片,再依次往后。所以一个电影在任何一个时刻的上映规模,都不会像今天这样全国各地一齐上映,因为今天有影城这种东西了,一家影院里同时上映多个片没有压力。加上我们以前也说过的那个电影产业黄金时期,电影身为国民最大的娱乐方式,市场总规模巨大所以产量也就多,国民看电影跟吃饭似的,上映前线新片更替极频繁。

所以这个九百六十万人以上的观客数达成的环境是怎样的,相当于一百家到一百五十家之间的电影院数,上映半个月到一个月之间,这样的上映规模和上映期间的条件下狂揽一百四十亿。稍微有点概念的人就知道,放今天的日本电影市场这种情形一旦出现意味着什么,这么一说就比较好理解了。这也是为什么虽然一直说那时是电影产业鼎盛时期,但极端大卖作品的最高纪录却好像是越接近当代越容易高,原因之一就是现在的上映条件提高了数倍,其他具体的我们以后在隔壁东映御三家专题说到电影产业制度和规律时再说。

当时金额计数方式也与现在不同,日本是不计票房收入这种东西的,计的是发行公司从片子身上获得的收入。而发行方收入与观客数很多时候都是不成正比的,尽管日本的电影票价与各片时间长度无关,这背后的各种规则同样是以后在隔壁再说。比如东宝当年从《哥吉拉》的首映获得的收入是一亿五二三七万,这是同年东宝作品中的第三位,第一位是《七武士》的两亿六八二三万。

《哥吉拉》的直接制作费,明细如下,单位当然日元。直接制作费六千五百万以上,这说明再加上宣传费、影片副本费、广告印刷费等等间接制作费,总制作费就简单地上亿了,当时电影业界普通来说平均制作费一千五百万到两千万之间。


首映之后英二偷偷去东宝经营的涩谷文化剧场,就是今天的东宝影院涩谷,去观察观客的反应。看到排队的观客组成的长蛇阵他就惊呆了,队伍从影院里面开始排,一直排到涩谷电铁车站,这是走路要三五分钟的路程。还有片中那个被哥吉拉毁掉的日本剧场,在现实中公映后,这单独一家影院一周内动员了四万四百七十二人来观影。电影院人手根本不够用,最后逼到田中制片人其实亲自去电影院打过无偿临工,干什么呢,检票。

英二因这片获得了一九五四年度日本影视技术奖中的特殊技术奖,这是英二第一次获得这项奖,总共有六次。不看英二光看哥吉拉有登场的电影中,获得过日本影视技术奖的总共有两个,另一个在平成年代了,这两方面我们以后都要说的。英二这次的获奖理由上写着:本作的特殊技术不仅极大规模,而且高度驱使经过严密设计和细致计算下的各种技术,构成质量充实的创造性画面,其功绩提高了日本影视技术的水准,并将领域向上扩展了一个阶段,故具有颁奖价值。

《哥吉拉》是英二人生的又一个转机,这回才是真正的,从此英二的周围彻底大变样,大家都接受英二的实力了。英二的技术当然不是突然飞上去的,是长年的积累,是过去那些时常自费研究、开发技术等各种各样努力之后结晶的成果。回忆一下我们这一年又两个月间梳理过的英二人生轨迹吧,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眼界跳出奥特曼、跳出怪兽、站在历史的视角看历史,为什么好像迟迟不说重点,而愿意花费这么多笔墨、这么多时间,在太早太久远的那些看起来没意思的历史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一九二三年决意彻底投入影视行业,是英二人生的第一次重大转折点,这次是英二自己对自己的能力竖立信心。一九四二年《夏威夷与马来亚海战》这个特大热门电影,是英二人生的第二次重大转折点,这次是业内人士开始意识到特殊摄影技术的强大,对英二能力的认可。但即使这片的特殊摄影技术水准的确在当时世界最高水准以上,把美帝吓到坚决认定为实录影像,却因为是再现史实的战争电影,所以当时观客只集中注意并欢呼小日本帝国的辉煌战果,对电影这种模拟再现的本质没有明确的意识。而这次《哥吉拉》不同,这种怪物在实际中没有,所以这回才是第一次,世间一般观众也接受了英二的能力,特殊摄影技术这样的概念第一次从幕后走向表面舞台。

还有我们提到过多次的两班体制,从进度还在十几年前起就已经有这个两班体制,但一直是有其实而无其名,注意是有实无名。电影监督负责一般意义上演员出演的正片剧情的摄影,英二负责特殊技术的摄影,各自率领一个班子同步进行拍摄作业。率领本篇班的叫监督,率领特摄班的就不叫监督吗,不能啊。监督是什么,制作前线的最高负责人,天无二日,天下有两君那还不打仗吗,一个电影有两个监督那成什么邪道。而且观众看演员脸,这无论在什么时代哪个国家都具有普遍性,就意味着本篇班拥有远超特摄班的影响上映成绩的关键要素,也就注定形成重本篇班而轻特摄班的整体氛围,所以两班体制这才一直有实无名。

英二的影视职员生涯早期,也跟这行的正常人一样的。顺着这个轨迹正常地走下去,从摄影助手混到正规摄影技师,总有一天混进助监督的阵容,再一步一步升级到首席助监督,最终有朝一日练成正宗的影视监督。但当英二在摄影技师这个阶段开始投身于摄影技术的深度钻研,他就脱轨了,他走的这条路不再具有一般性,所以独特的存在就是风险最大,常是最难得到承认的。回忆我们目前为止一路说过的,在国活、在衣笠映画联盟、在松竹、在日活、在东宝的前身之一大泽工作室,甚至在东宝砧摄影所的早期做光杆课长,都是身为另类人,摄影现场不正视这样的人。还有与英二合作《夏威夷与马来亚海战》的山本嘉次郎监督,当时公开名义上他是监督、英二是摄影技师。后来山本监督门下的各个助监督,小田基义、黑泽明、谷口千吉、本多猪四郎,一个个都升级成独当一面的正式监督了,英二与这一辈人合作时名义还是一摄影技师。

但是《哥吉拉》上映之后,前面这好几段里说的内容,全部没有了都改变了,仿佛就在一夜之间。无论行内还是观众,都意识到正视特殊摄影技术,正视特摄班的工作。《哥吉拉》的职员表里,英二的头衔仍然叫特殊技术,过去的十四年间一直是这样。首映后不到半年,我们第一次看到英二的正式头衔变了,叫作特技监督,特殊摄影技术监督。由英二发明导入的,大量驱使特殊摄影技术的影视作品,所使用的两班体制,从有实无名到名副其实,花了足足十五年,终于迎来这一天。


《哥吉拉》首映时虽然观客数创下当时日本电影业的纪录,但既然与发行方收入与不成比例,在这个讲钱的世界,后续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在出口,一九五六年出口到美帝,这回又把人家吓坏了。上次坚决说这不可能是电影这明明是实录,这回总不至于硬说出实录这种话了,那这究竟是什么捏,想不明白了。

这个在美帝上映的版本以《怪兽王哥吉拉》为题,插入新摄的洋人为主演的镜头,变成这么一个新编辑版上映。最可惜也最理所当然的一点是,反核这种主题当然在这版本里要全砍,很多本多监督有意图的演出都拦下来掐掉了。美帝根本不需要广电监察,他们在上映前的编辑工作自觉得很。

最具魄力的哥吉拉一巴掌拆掉和光大厦钟塔的场景,因为对于美帝来说这不是标志性建筑,所以看不太懂,但高压电塔熔化的场景是真的目瞪口呆。哥吉拉的背鳍环绕着一层光圈,然后口中的放射能以白热光的表现形式吐出来,伴随着那个音效,铁塔逐渐弯曲熔化掉的演出,老实说这样的演出当时好莱坞做不到所以美帝人民也没见过,那不是开玩笑的。

尤其是哥吉拉这个存在本身,已经超出理解范围了。我们说过那时好莱坞即使能拍有大型动物的电影,第一是只能以现实存在的动物为题材,顶多比正常的巨大;第二是用人偶动画的逐帧拍摄方式,动作就只能很生硬。可以看到从《金刚》到《两万噚来的野兽》隔了二十年演出效果都没什么大差别,英二发明的替身演员穿进人偶服来表现生物的方法,在演出效果上对美帝观众的视觉感受则是突然性的飞跃,而英二发明的表现生物的方法其实还不止这个。《大白鲨》《ET》《侏罗纪公园》的导演斯皮尔伯格当时十岁,就亲身经历了去电影院看这个编辑版哥吉拉,看完怎么想也想不明白,巨大的而且现实不存在的生物却做出那么自然的动作,如此有迫真感的演出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这回只是个开始,这时起圆谷英二的名字不是名字了,是招牌。包括有怪兽登场的一类在内,驱使大量特殊摄影技术的电影,灾难片科幻片恐怖片战争片奇幻片,从此成了东宝一项宝贵的出口资源,以及后年跨国合作的资本,这就是我们以后有空再接着具体说的内容了。回忆英二年轻的时候他的先后两个老师,枝正义郎和衣笠贞之助,都曾经向他强调开发技术的重要性,描绘将来日本影视的表现能力不亚于洋人的梦想,站在世界一流的景象,这时实现了。

虽然现在日本又已经失去这种景象很久,所以对今天的人说起来几乎都没有实感,但日本也的确曾经有过那样的时代,在英二人生的最后十几年中。至于后来日本又为什么迅速失去了这样的时代,那要再牵扯到商业方面的事,同样是以后再多说的内容了。


说了 特技监督 圆谷英二,也不能把本篇监督本多猪四郎当空气了,《哥吉拉》的价值当然不仅仅在于特殊摄影技术的演出。说回来那次试映会上,结束后大家都起身喝彩鼓掌的景象中,其实也还是有人坐着的,俯身掩面。本多监督发现这情况,当然要走近去看看这位老兄是怎么回事,我们下回接着说。

封面: 哥吉拉制作幕后

© 阿迪 / Anitama

圆谷百一十年史
相关阅读
评论
#1人造人130号发表于 2016-11-17[引用]

太感动了。阿迪姐姐辛苦了,特摄之神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