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先学会听人说话

藤田和日郎杂谈系列(三)

Broadcast|izumi2018年12月18日 6时30分

眼见新人助手面露菜色在一旁发呆,藤田和日郎老师连忙关切地询问对方,是否身体抱恙,但随即会意,这孩子白天刚拿着漫画分镜去找过编辑,看他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也大约能猜中八九分……

看到年轻人仍不明所以地在一边轻声嘟哝,藤田老师决定适时为他上上一课。

新人出战、折戟沉沙,并未出乎藤田老师的料想,但显然,现实的残酷打击,早让那人将临去之前,老师嘱咐过他的,“无论编辑讲什么,都必须谨记于心,并回来汇报”的嘱咐,抛诸脑后了。

新人似乎还没清醒地意识到,责编武者老师刚才对其提出的恳切建议,对于下一步修改分镜,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藤田老师并非不能体谅新人内心的失落,毕竟、责编的威严形象,对于尚处起步阶段的新人,实在是一种难于直视的存在。人类回避讨厌事物的本能,让新人不知不觉,在难得争取来的与责编当面商谈的过程中,早早地关闭了听觉系统,在“人在心不在”的状态下,好不容易撑到会面结束,落荒而逃地跑回了藤田工作室。

尽管,“出征以前”,“藤田教官”这边预防针打了又打,事实上也起不到多大效用。因而,极度紧张之下、消极罢工的大脑里,能够留存下来的有效语句,剩余寥寥无几。

平心而论,这孩子能强打精神熬到编辑把话讲完,伤心地寻路回来,已属不易,赶紧摸摸。

安慰归安慰,藤田老师还是抓住机会点明,新人助手听不进武者老师的评论,其根源在于,他内心确信,“责编武者老师的见解有误”。

看到新人一脸狐疑的表情,老师继续分析,之所以编辑与新人漫画家之间会产生这种微妙的不协调,主要因为,面对新人双手奉上的、以满腔热血绘就的,代表着个人迄今最高成就的分镜画稿, 编辑竟然在那边面不改色地、一处又一处地使劲挑肥拣瘦!张口闭口“这边差火候”“那边不行”。于是,在脆弱心灵的自卫防御机制运作下,这些令新人难以接受的否定性字眼,统统被大脑选择性屏蔽了。

即便在理智层面新人清楚自身所处的地位,但在情感上就是听不得有人当面对自己的心血结晶一顿指手画脚。而编辑,只是站在“一部作品是否符合公开刊载条件”的立场,进行较为客观的审视、评判而已,所以,才会摆出一副要求新人洗耳恭听的态度。

因而,在藤田老师看来,编辑、本就是“一台挑刺、怼人的专用机器”。说白了,对漫画家讲不中听的,正是这群人的天职。正因如此,藤田老师才会“不遗余力”地向门下弟子不断灌输,对付这帮“机器人”的攻略法。

相比刚进门那阵子,新人也随同大伙看过几部电影、聊过几场天,因此,藤田老师对新同学的秉性有了大略了解,同样,新人也对老师的脾气、为人,建立了起了大体的认识。

聊电影是藤田工作室待人接物的硬性规定,也是为了让工作推进更为顺畅。本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宗旨,藤田老师总是喜欢向助手分享(tuixiao)自己的见闻,因此,总不免让身边人历经被洗脑、改造的过程。(一番调侃,总算令消沉许久的新人进门第一次破涕为笑)

藤田老师一般不会上来就简单粗暴地数落助手分镜中各种不是,通常,他会耐心将新人训练到具备一定程度免疫的心态后,才逐渐加码。

老师不止一次念叨,“不勤于灌溉心灵,便无法培育作品”。起先,新人对这话,多半是半懂不懂的。等有过数次碰壁经验后,他们也开始变得愿意听老师的唠叨了。藤田老师形容这一过程,就像水慢慢渗入泥土般,心灵也是如此这般受到滋润。

归根结底,道不同不相为谋。

编辑指出新人作品的一堆不是,就像是当面将他们费心做成的柔软的提拉米苏,用叉子给硬生生戳成了糊糊。无异于是对人心的粗暴践踏。此种境遇,让当年信心满满上门投稿、又屡次饱受武者老师狂虐的藤田老师感同身受。

据当事人描述,彼时、他的自尊,经由武者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无情碾压、研磨,从分子变成原子……变夸克,直至消解于无形。

但不破不立,很多时候,不遇火锤炼,人的潜能也就无法涅槃重生。

不过,按照藤田老师过来人的经验,新人所受打击中的八、九成,还是可以想法子化解的。因为编辑所提的建议也无非是,某妹子的胸部不够浑圆丰挺,或是某姐姐的大腿曲线够不够性感诱人罢了。真要放平心态,还会觉着人家说得挺在理。

眼下,新人已经敢于和藤田老师、助手师兄们就某部电影互换有无了。而这项看似无关紧要的闲扯,就是为新人与编辑交流意见所做的训练。常言道,事不关心、关心则乱,自家作品当面被人指指戳戳,听者自然不爽,有时、甚至连说者也会略感歉疚。所以,藤田老师提醒新人,一定要时刻谨记,无论品评作品、还是品评电影,只是就事论事,均与人格攻击无关。

只要参透这一层,就算眼前之人对此生挚爱出语轻薄,也能做到见机而动、迅速脱身为与己无关的旁观者立场,心平气和地附和几句不负责的场面话。

说到底,漫画家与编辑商讨分镜,就是先由编辑提议某部分应该那样画为好,漫画家同意修改,并以退为进、借机争取另一部分分镜的自主处置权,这下,再轮到编辑权衡、做出妥协。

时间长了,新人也就会对类似“争论、指责”,逐步习以为常,切换自如,进而处之泰然了。因为,隔桌而坐的责编,无非是在对漫画家绘制的分镜发表“影评”罢了。

总之、习惯就好。

但为何已经习惯了与师傅、同门师兄就某部电影谈笑风生的新人,看到责编时仍旧没法保持一颗平常心呢?主要在于,新人尚未达到责编武者老师同等看问题的高度与角度。因而,当下一刻,只有听人“数落”的份,并无反问的勇气与从容。

然而,藤田老师又表示,“开口提问,是新人唯一的武器”。

一旦自己的作品被人说得一无是处,新人便可以此为由头,刨根问底地探听编辑脑中认定的佳作应当是怎样的。听到人家说“不行”,若是光晓得在心中不爽,暗自吐槽“这家伙根本不懂老子的才华,实在可恶”,那么,新人的水平也便止步于此了。

要向一本业已连载了3篇棒球漫画的杂志,再提交同类型漫画的新企划,谁都心知肚明通过几率微乎其微。同理,当责编心中抱定要让漫画家画热血竞技类题材的想法,等来的却是对方兴冲冲提交的前卫SF漫画分镜,不难想象,编辑会在心里皱起眉头,然后,随便找个理由回绝。

但如果被拒之人,能毫不气馁地继续追问编辑,有没有具体想要让他画什么样的体育漫画?或者、编辑本人中意何种体育项目?当编辑回以,“《飙速宅男》那种就超有意思呀!”,那新人就掌握了一条相当有价值的信息。

在此,藤田示范一例正确打开方式。新人可以顺藤摸瓜,再问编辑,认为《飙速宅男》究竟好在哪里;对方回答,作中团队协作的相关描写非常出彩;那新人便可进一步试探,既然是弘扬团队精神,可不可以不画体育类、而改画警匪类题材啥的;结果、编辑说出,嫌警匪类题材太过横生枝节、拖泥带水,他希望是更加清爽氛围的剧情。

也就是说,多数情况下,编辑的头脑中,最初并没勾画好完整、明确的示意图,许多创意,常常是在与漫画家有一搭没一搭的来回问答中,慢慢构筑成型的。

新人必须明确,自己要想在业界长期生存下去,无论如何都得咬牙适应此种情形。自己的未来,当事人本人又怎可不上心!面对关乎自己能否成为漫画家的责编,对作品做出“无趣”的评价,作为新人,不仅没理由闹情绪、耍性子,也不能摆出不懂装懂的态度,不然,你一个还没正式入门的新人一百样都懂,还要责编这么个“摆设”干嘛。假若没说上两句、编辑就想起身走人,新人也得尝试苦苦央求对方再坐5分钟,就算是做样子,也得装得有诚意一些。

新人最好能在极其有限的会面时间里,理解、并准确推导出编辑喜好的内在逻辑。只有过了这一关,此刻阻挡在新人面前的不可逾越的“高墙”,才有可能被敲打出一个豁口,继而逐步崩塌。直到有天,双方确认无误彼此的价值观,那么、原本耸立的高墙,便也不复存在了。

别看此刻藤田老师说得头头是道,刚出道那会儿,他在武者老师跟前,也是有一肚子想问问不出口。即便偶尔斗胆问了,提问的方式也是拙嘴笨腮、词不达意。不过,也正是因为当年的藤田积攒了一堆“事后想来、干嘛当场不问”的遗憾,今天才有资格对新人说这些。

虽然,藤田老师很能体谅新人听到别人说自己“角色刻画不到位”“画面缺乏魅力”时,想要反驳的本能,但他还是要劝告新人,万万使不得。道理很简单,真要是完美合格的分镜,编辑这边肯定就给你过了。因而,摆在新人面前,就剩下问出“到底哪里不行”这一条路。

其目的,就是要将编辑嫌不好的地方,一个个改到令对方满意为止。因此,不尽快问清真正的病因,就无法及时对症下药。

有时,沟通的障碍,还有可能是新人没能正确领会编辑的语气所致。

藤田老师举例,假设责编对他指出,《潮与虎》里,潮的鼻子都快赶上匹诺曹了,这可不行。这时,他不能只应一声“哦,那我稍稍改动下”就完事,而是应该赶紧在图纸上比划,确认到底是哪个部位、具体需要做出何种程度的改进。

还有, 某些情况下就算被编辑指责,“所描绘的女子欠缺魅力,应该是没有跟女孩交往的经验所致”时,漫画家也千万不要感觉不但作品遭贬、还受到人身攻击而急于跳脚。其实,这个时候才是最佳的提问契机。按老师的建议,不妨顺水推舟说,“嗯,在下的确没有这方面的实际经验,那您说那到底应该是怎样一种感觉呢?”,这么一问,不管怎样,多少总能获得一些解答。而答案里头,很可能就包含着编辑想要的痛点。

要明白,编辑对漫画家大谈人生的目的在于,是在暗示作者要对人性做进一步深挖,用更为细腻的情节佐证、突显人物的个性,而这些,需从大量电影、小说作品中学习、汲取养分,来弥补作者自身的不足。

新人或许会对藤田老师哀叹自身缺乏异性交往经验的无奈,但老师肯定会反驳,假如世间之事、皆需亲力亲为才能书写、描画,那他今生从未亲自“降妖除魔”,是怎么靠着画“降妖漫画”混了二十多年饭吃的?若先前那条的理由成立,那藤田老师岂非早该被淘汰出局了?

所以说,那些没能亲身实践、体验的事情,更该想法子借助学习的手段,加以弥补。因而,新人第一反应该问责编,“自己该从哪方面下手进行学习”。

老师总结,新人首先要做到不懂先问,随后,再细品、思索编辑言语背后深意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总而言之,对于编辑给出的否定评判,在准备耿耿于怀、出言反驳之前,先得设法搞清人家说不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藤田老师之前就对新人讲,在听工作室师兄们发表观后感时,不要光听到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就热血上脑,而要学会先听别人的分析,再行判断。记住,比起论点,论述更为要紧,责编针对漫画分镜发表的言论亦是如此。不仔细听明白编辑的要求,就不知该怎样把分镜往好的方向改。

在画《潮与虎》前身《神剑破坏》时,藤田老师在半年的时间里,画掉了18本分镜,也跟武者老师接洽了一次又一次。他记得,最后,武者老师恍然大悟道,“原来藤田你是想画那种效果炫酷的漫画呀!”,有趣的是,武者老师的这句话,同样点醒了藤田本人。

此事让藤田老师深切认识到,漫画家与编辑在价值观上达成共识,对于作品创作的重要性,因而,他才会对门下弟子再三强调,要学会构筑共通的人际平台。

但是,话说回来,每位编辑都是大忙人,要让新人在极其短暂的会面时间里,马上拉近关系确有难度。但不管怎样,老师建议新人,在编辑对分镜提出意见时,不要急于辩驳。

下面,藤田老师提供了一则自己与武者老师沟通的模板,供各位参考。

藤田老师会客气地对武者老师说,“为避免对您所提出的分镜修改意见在理解上产生偏差,请允许我按自身理解边复述边确认,如有错误,还望及时指正。您方才说,这次的分镜塑造角色不够充分,理由是,那个帅气潇洒的角色,赢得不费吹灰之力,连战连胜、一路到底,毫无悬念。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您是想让这家伙在最终取胜前输上一回呢?”

听藤田这么一问,武者老师回应,“并非这个意思”。

于是、藤田老师再问,“那是否是因为该人物强大到没有弱点,也从未安排受挫描写,性格层次感太过单一?”

“嗯,我指的基本是这个意思……”

可见,经过上述一番确认核实, 漫画家回去之后,就能针对编辑具体所指,理出头绪,并且有的放矢地加以注意、改进。

很多时候,明明编辑还想多叮嘱新人几句,但往往多数新人完全没心思往下听,还立马掉头走人。又加上不少人并未真正理解编辑的意图,所以,第二次拿来的东西,该改的地方还是半点未动,也就怪不得编辑会感慨,“孺子不可教也”。往后,编辑也就懒得为此冥顽不灵之人再建言献策了。

为尽可能少弄出以上的误会,藤田老师最后教给新人一个可行的笨办法,就是完整重复编辑的每句话,并一一予以比划、确认!要知道,谁也没指望一个还在蹒跚学步的新人马上会跑,瞬间成为“举一反十”的天才。藤田老师只要求弟子先学会“举一反一”,脚踏实地掌握好每一项真本领后,再构思下一步分镜不迟。


参考资料:
  • 《读者莫读(笑)》(日文书名《読者ハ読ムナ(笑)》)

封面: 《潮与虎》

© izumi / Anitama

藤田和日郎杂谈系列
相关阅读
评论
#4人造人104号发表于 2018-12-19[引用]

被批评、职责都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话语里有怎样的信息可以帮助自己成长。 (道理我都懂但是做不到系列) 尝试去做啊混蛋!

#3人造人95号发表于 2018-12-19[引用]

这系列每一篇都很值得看,都是老师实实在在的创作经验

#2人造人160号发表于 2018-12-18[引用]

画很有魄力

#1人造人156号发表于 2018-12-18[引用]

是个好老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