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工作室 Magical Girl 的制作人佐藤郁雄在推特上宣布,该公司“为了提高动画人的收入”,开始经营“写真偶像动画人”的经纪包装,为有资质的年轻人提供数字作画补助、房租补助、同人志制作等服务。固定工资 10 万日元,外加绩效和提成。
佐藤还说,“写真偶像动画人”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说法,也可以有“YouTube 主播动画人”“Cosplay 动画人”等。
(https://twitter.com/ikumaru_s)
漫画家树崎圣与前《周刊少年JUMP》总编 S 氏(鸟岛和彦?)和他曾经负责过的漫画家们一起用餐。酒席上,前总编说了一句话,令树崎印象非常深刻:“凡是只会按照我说的修改的人,全都没能出道。”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能够超越编辑的要求,或者画出完全不同的东西的人,才能有所作为。
于编辑而言,当看到自己提出修改意见的分镜,变得比自己要求得更好、出乎意料的时候,那种快感实在是太强烈了。作家既然要和编辑一起创作漫画,也必须让编辑体会到那种快感才行。
树崎自己以前在《月刊 Afternoon》的责编也曾经对他说过:“现代读者感受到的‘趣味’,大部分都是意外性。”也就是说,读者向作家要求的,正是一般人一般想不到的创意。
(https://twitter.com/saintkisaki/status/1001097107757981697)
东京工艺大学漫画学科教授伊藤刚说,他在学校讲漫画史的时候,非常注重自己讲的东西能否和学生“知道”的漫画联系上。但是,这一点已经一年比一年更难做到了。虽然手塚治虫还有学生在读,但是石森章太郎基本上已经没人读了,几乎只能搬出《假面骑士》的名号来。赤塚不二夫也很难了,能用《阿松》提起学生兴趣的时间,可能也只有接下来的两三年了。藤子不二雄二人组里,可能只有 F 还有人知道了。
明明《鬼太郎》的动画还在播,但是讲到水木茂的时候,伊藤就非常担心自己的说明会不会过于枯燥冗长。水木和别的漫画家不是一个年代的,也不能把他当做贷本和剧画的代表。
伊藤觉得,现在的学生看《漫画少年》(1947 年~1954 年发行的漫画杂志),那种距离感,可能和他们那代人看《新青年》(1920 年~1950 年发行的侦探小说杂志,不是陈独秀那个《新青年》)差不多了。
伊藤在课堂上讲起这些大师时,感受得到台下学生们在迅速失去兴趣。这让他感到非常难受。
可能有些中老年人觉得现在的学生当然还会读手塚、石森、赤塚这些大师,但事实并非如此。手塚因为地方的图书馆和儿童活动中心的功劳,已经算是读的人比较多的了。
而从现在往后看,再过 10 年。可能《灌篮高手》和《龙珠》等作品也将变成经典,没什么人读了。从 2030 年往前追溯,《灌篮高手》之类也已经是 40 年前的漫画了。
这个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想要从事漫画工作的大学生中。比如说,伊藤给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年轻人看昭和 30 年代的手塚作品并且加以解说,那年轻人也眼神闪烁只会说“太难了”。伊藤给和他同样是 50 岁左右的漫画家朋友看井上一雄的《球棒君》的时候,那朋友称其为“这种东西”,令他感到非常难过。这种经历,他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而这样的伊藤自己,也是最近才开始对自己出生前的漫画开始产生兴趣的。
伊藤说这番话,不是想要责备那些不知道过去大师作品的年轻人。填补时间留下的鸿沟,正是他作为老师的工作。虽然也可以让学生死记硬背,但是伊藤非常反感“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论调,还是希望能让学生对大师产生兴趣。
如果在大学里专修漫画的年轻人尚且如此,一般的漫画爱好者对过去经典还能有多少认知,就更令人担忧了。伊藤的发言,引发了不少漫画爱好者的感慨和讨论。
但同时,也有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年轻的漫画工作者,真的有必要学习漫画史吗?那些作古的大师,和未来的漫画家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轻小说教室执教的作家葛西伸哉,解释了向学生们讲授历史的意义。
其一是,了解了历史,可以培养更长远的眼光。葛西说,去年开始流行的作品类型,谁也保证不了会不会明年就过气;但是经历了 50 年时间考验仍然不变的精彩,几年里突然无人问津的可能性就很低。
葛西这句话已经反复说了很多次:就在短短 15 年前,“异世界奇幻小说已经没人会看了”“强大主动的男性主人公卖不出去”还是轻小说界的常识。
对于已过知天命的葛西来说,15 年只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他们曾经亲身经历过,知道为什么会有当时的那种风气,又是怎样从当时的风气转变成现在的潮流的。可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当然就不会知道那段历史,或者只是有很模糊的一个认知。
葛西认为,将自己亲身体会过的变迁传授给年轻人,作为他们预习风向的提示,正是他们长者的职责。为年轻人提供这些资料和知识,绝对不会没有意义。
另一个意义则在于,学习理解经典的娱乐作品,还能给自己的创作实践带来提示。
掌握了关于经典的基础知识,可以避免“重新发明轮子”。一方面,创作者了解了历史,就可以避免不知道“轮子”早已经存在而为自己的“奇思妙想”得意忘形;另一方面,如今已经不再流行、过去却曾经被人使用过的实用“工具”,也可以给他们的创作提供参考。
(https://twitter.com/kasai_sinya)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所以这时候就应该给 Anitama 的那几篇历史连载打广告了。
封面: 《咯咯咯的鬼太郎 第6期》
© 谢枫华 / Anitama
照文中说的,经典的作用到了现在反而是“告诉年轻创作者少玩老梗想想新花样”的作用了。大多数所谓的经典作品的确是因为新奇的手法,想法,创意;但是如果褪去了历史背景,影响力的光环,经典作品中,包括经典作品在从被创作以来不同时代的映衬下,值得学习、借鉴的部分被新的受众,新的模仿者和新的评论家一而再再而三的褪去表壳,已经变的简单易懂了——倒不如说其实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东西。如何迅速的提炼出优秀作品中“精华”的部分,才是现代年轻创作者急需掌握的能力。
1
意思是如何从经典作品中再挖掘精华的能力还是快速的从一部作品中吸收其精华的能力?
过了知天命的葛西,应该是指葛西先生已经六十岁朝上了吧
1
说错了是五十朝上
过了知天命的葛西,应该是指葛西先生已经六十岁朝上了吧
看经典相对于时下畅销来说避雷率会更高一些,时间筛选下来的总会在某一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只是当时的人的表达与现在的表达已经不大相同了,所以一开始可能不好接受(像是画风,文字风格,主题,背景等等),如果能学会适应并欣赏那种表达,会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吧
历史连载广告hhh
作品只会越来越多,对普通观众来说,哪有这么多时间……
无论旧作还是新作,现在的作品量实在是太大了,大师和崭露头角的新人也不少,想一想在acgn中补不完的坑就头疼。不仅要有危机感,眼前的快乐也不错。
照文中说的,经典的作用到了现在反而是“告诉年轻创作者少玩老梗想想新花样”的作用了。大多数所谓的经典作品的确是因为新奇的手法,想法,创意;但是如果褪去了历史背景,影响力的光环,经典作品中,包括经典作品在从被创作以来不同时代的映衬下,值得学习、借鉴的部分被新的受众,新的模仿者和新的评论家一而再再而三的褪去表壳,已经变的简单易懂了——倒不如说其实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东西。如何迅速的提炼出优秀作品中“精华”的部分,才是现代年轻创作者急需掌握的能力。
问题是 50年后漫画产业会不会变成犹如现在的皮影戏一样的东西。历史对于往前走是很重要,但只争朝夕的人太多了。
就在短短 15 年前,“异世界奇幻小说已经没人会看了”“强大主动的男性主人公卖不出去”还是轻小说界的常识。
其实还有一点是有些经典是本身价值就太独特太高 任何时候看都不过时,有些和时代关联的因素非常大,我举个例子,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十日谈和巨人传这种,如果不是看他的这种时代意义,而是单纯的从文学角度来欣赏,就真的没那么经典了(同样文艺复兴的作品,神曲我认为就属于本身价值独特的那类,不会因为时代而褪色)
问题在于现实的发展顺序和人的认知顺序是不一致的。简单地说就是那些作品在几十年前是独树一帜的奇作,之后才发展出了了现代的作品;但对生活在当下的人来说,先看了现代的改良品,几十年前的旧作就显得老气横秋缺乏吸引力了。所以“经典”往往被人遗忘。
讲悲观一点,创造新的东西真的没那么容易。
其实推理小说也有这种现状,现今的不停在玩老梗叠叠乐,而黄金时代的诡计却因为现今的旧瓶装新酒导致诡计被重复使用,早已不在有当年的冲击性而无人问津。。
对创作者和研究者来说非常有意义,但对一般观众/读者来说一定要看的理由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