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追随的独特风格

杨·史云梅耶和他的作品(二)

History|恰恰2016年6月3日 8时35分

一直以来,许多影评家们都试图分析杨史云梅耶作品中包含的意思。这是影评家们的工作,不过这对这位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本人而言毫无意义:“看我的电影不需要说明书,我的作品有不少意义,我宁愿观众用自己主动的象征主义去解读。就好像心理分析那样,人总有私自的秘密,没有这秘密,就没有艺术。”“我的兴趣不在动画技术,不在制造完全的幻觉,而在将生命赋予日常物件。”

法国《电影手册》给他的评价是:“以超现实风格对人生和世界进行悲观诠释的人物,在文学界只有卡夫卡可以和他媲美。”事实上,作为一位视觉艺术家,杨史云梅耶追求的是视觉冲击。当我们观看他的作品时,只需要睁大眼睛就足够了。不需要懂外语,因为他的作品是反台词的(antidialogue);不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因为他的噩梦为人类所共有。而我更喜欢把他称作为一位诗人,一位善于把弄意象的超现实主义诗人。

超现实主义电影?不,是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

在布拉格应用艺术学院就读时,杨史云梅耶收到同学送给他的一本关于卡雷尔格·泰格的书,后来又接触到萨尔瓦多·达利的画,这是他在学生时代初次接触到超现实主义。盛行于欧洲的超现实主义于30年代萌芽,在当时仍方兴未艾,而在1964年杨开始创作时,超现实主义已经渐渐式微。而杨却为超现实主义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在 Vratislav Effenberger 的影响下,杨的早期风格渐渐转向了超现实主义,并于1968年初次体现在了他的作品《花园》(The Garden)之中。在1970年时,他和自己的妻子加入了捷克超现实主义小组(巧的是超现实主义小组建立于1934年3月)。杨的妻子,爱娃·史云梅耶诺瓦(Eva Švankmajerová),一位国际知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及陶瓷工艺家,她几乎参与了他电影中所有的道具制作和动画制作。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一个主题:创造性活动解释。他们做各种主题的研究,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为基础:创意活动、色欲、梦、恐惧、精神形态学以及对幽默的变形。他们的想象是以通灵的无意识行为和潜意识为基础。

在访谈中,杨提到《快感共犯》(Conspirators of Pleasure )是他最具有超现实主义元素的电影。而他随后否认了“超现实主义电影”这一定义。他如此指出:“超现实主义是心理学,是哲学,是精神层面的,但这不是美学。超现实主义对创造美感没有兴趣。它被当做是许多不同的艺术的元素,但它并不存在。”他否认了艺术这一崇高的概念评价,将自己的电影单纯归类为电影。

在CINE OUTSIDER的采访中,杨说道:“我不会称我自己是个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因为超现实主义电影根本不存在。A. Breton 从来没写过一本关于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书,但他却叫他的书“绘画中的超现实主义”。同样地,我们不该谈超现实主义电影,而应该谈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对他而言,有的只是“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而不存在超现实主义电影。

杨史云梅耶的根在布拉格,布拉格的生活巨大地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得他又呈现出风格主义(mannerism)和超现实主义的双重特征。风格主义来源于文艺复兴的十六世纪,当时布拉格正处于鲁道夫二世统治之下。杨史云梅耶最崇拜的人不是任何一个电影大师,而是鲁道夫二世(他拥有同样的收藏癖)。鲁道夫二世使布拉格成为了欧洲文化的中心,在当时的社会所流行的全是占星术及炼金术。这种历史背景给杨的超现实创作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他收藏东西,用分类学的方式分类它们,组合,融合它们,在实验中不断搅乱部分与整体的联系,如同炼金术师一般。

在日本的画展上,杨的版画《アルチンボルド風原理》(Arcimboldo的风原理)。Arcimboldo乃活跃于16世纪布拉格的意大利画家,对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的影响极大。此作品系杨对他的肖像画的模仿。

将生命赋予日常物件

在杨史云梅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许多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普通物品:食物、刀叉、木屑、泥土、标本乃至石头,除了木偶纸膜黏土这些主流道具以外,任何日常用品都可以充当动画的主角,这大概是杨史云梅耶与其他动画家最大的不同。

最令人感到震撼的作品,大概就是杨史云梅耶的《对话的维度》(Dimensions of Dialogue)。在这部短片里,现实的物件被演绎成了另一个奇妙的世界。第一组对话名为“永恒的对话”。由文具组成的人,由食物组成的人,由厨具组成的人,互相吞噬,在竞争与毁灭中化为真正文明的人;第二组对话名为“激情的对话”,由黏土做成的男女在激情过后陷入倦怠,互相推脱责任逃避现实,是由理想转为现实;第三组对话是两个黏土人头互相从嘴巴里吐出东西来进行交流,从开始的统一到后来的混乱无章,精疲力竭也无法脱离隔阂。此片荣获多个国际大奖,也让杨史云梅耶首次为世界所瞩目。他的短篇可谓全部作品中的精华,而这部作品可谓短篇中的精华。

《对话的维度》剧照,极富张力的黏土动画

尽管杨称自己对动画技术不感兴趣,但定格动画技术无疑是他最大的工具,是他的作品能够超越现实缔造幻想场景的根本。他在后来又承认,迄今为止,动画是唯一能使无生命物复生的手段。许多在现实中无法做到的荒诞事情,通过定格动画技术都能做到。就好像《爱丽丝》中完美还原了小说中各种的幻想场景,比如拿着时钟的兔子,以及《公寓》中使用各种手段整人的房间。

当然也许有人要说,这样的作品在如今通过3D特效也能做出,而且在技术、观感以及成本上都优于逐帧摆拍。但笔者认为,一样艺术形式有它独有的魅力,并不是其他艺术形式所能取代的。古老的木偶戏、剪纸动画在如今也完全没有要绝迹的征兆。和另外两大主流的手绘动画、数字动画相比,定格动画并不是纯粹的自我独创,而是通过现实的物件摆拍来进行表达。在杨的作品里,他甚至启用真人演员来摆拍(《食物》的第一个单元)、把真人图片做成剪纸(《幸存的生命》),让人觉得是否有点多此一举:已经用了真人表演的模式,为何还要回归定格动画的形式?

对杨而言,真人演员也如同无生命的物品一样,和美国土(一种黏土)、标本并无区别。他挑选演员时也并不寻求演员有好的演技,只是要符合他的视觉上的定位而已。这一切都只是动画中的道具罢了,而是否要给予这些道具生命,只是看造物主的心情。杨最爱的词语,我想便是“自由”,任何物品在他的作品中都应该是自由的。并且在作品外,他也一直在追求自由,他不愿接受自己被冠上电影导演或者动画制作者的定义,不愿接受政府颁发的奖,并且大呼自由才是当代最重要的主题。这个怪老头身上流的是叛逆的血。“超现实主义即是对生命和世界的一种反抗姿态。”而在现实中突破现实的界限,在幻想中打破幻想的假面,大概就是杨史云梅耶的最大魅力。“真实的动画”听起来有些可笑,但杨却始终在寻找把真实表演和动画结合起来的桥梁。

杨史云梅耶接受CCCB的采访杨史云梅耶接受CCCB的采访

触觉与视觉

杨史云梅耶常用高速剪辑和重复蒙太奇,通过快速的剪切镜头,不断切换重复的镜头,连续的大特写,给观众带来强力的视觉刺激。可以看出其对于超现实主义平面的拼贴艺术造诣。在拍电影间隙,他会把自己大多数的时间都花在素描,抽象拼贴画和客观艺术的创作之中。

在杨晚期的作品《幸存的生命》中,只是为了省钱而使用了拼贴画的动画,那时他已经经常使用真人表演了。但是当室外拍摄的资金凑够了以后,他已经被拼贴画这种原始之物所深深地吸引。与之对应的是,他对电脑动画嗤之以鼻,认为其未经人手,便少了一份“触感”。他偏爱手工制作的东西,大量收藏,在《爱丽丝》下落的镜头中,他便在几个楼层中展示了他惊人的收藏品们。在超现实主义小组里,他因被迫息影,从1974年-1983年开始了自己的触觉实验(tactile experiment),他试图将视觉上的画面与触觉感受联系起来。比起视觉他更崇尚触觉这种更原始的感官。

杨似乎并没有刻意使自己的动画变成“cult”,但当人们罗列cult电影时,他的名字总会赫然在列。即使是作为超现实电影开端的《安达鲁之犬》也并没给人如此的恐惧感。他所拥有的,是一种旁观者般的冷漠。他对于视觉和触觉,大概有着特别的把握,把触觉转移到视觉上正是他的平面试验所尝试的。食物被他玩弄,做出了《肉之恋》(Love of meat),但这只会令人丧失食欲,感觉反胃。而杨所做的并不是极力挑逗的低俗片子,虽然同样是表达欲望,但他做的却是拿着冰冷锋利的手术刀去解剖鲜活的欲望,使之失去生命力。虽然他强调自由的作用,但是与其他人相较他笔下的自由却并无热情。当时政治高压下的捷克本土还是外国,都对此种向主流挑衅的解放不以为然。而直到如今,排斥、恐惧杨史云梅耶的依然大有人在。

一位诗人

他只是个诗人。

令人出乎意料的是,杨史云梅耶并不多关心电影界,在他身边更多的是文学相关的人。我们可以在他的作品找到西方诗歌的理论,甚至可以用此理论套上去解析他的作品。隐喻、变形、跨跳等手法,在他的作品中被大量使用。超现实主义发展的开端本就诞生于文学中,尤其是诗歌中。

他还做了所谓的“触觉诗”(tactile poem)。超现实主义小组的领袖Vratislav Effenberger被杨看作是他的老师,并称他为“一位当时被诅咒的诗人”。他们把自己的材料选入两本选集《开放游戏》和《镜子的反面》(The Open Play and The Opposite of Mirror)他编撰了一本给人以深刻印象的超现实主义诗选,书名为《开型博弈》(Open Game )。

史云梅耶进行触觉试验

我们可以看看他的一首触觉诗:

某物粗砺,破碎地/坠落/崩溃/某物冰冷,金属般/有些油腻/某物光滑,圆润/对抗柔软的阻力/某物粗糙/无物/某物粗糙/无物,某物粗糙/无物,某物粗糙/无物/其他等等/某物公认地粗糙/某物光滑,金属般/光滑/某物脆弱,破碎,坚硬/某物成了粉/某物脆弱,破碎,沉重/某物破碎,沉重,成了粉/某物柔软,弯曲/寒冷/某物柔软,黏黏的/枯萎了/某物锋利/却敏感

一如既往的令人疯狂、头晕目眩的意象,以及不断地重复。大概如同重复蒙太奇的手法。这很类似于诗歌的话语形式。陌生化是诗歌语言的一个特点,通过跨跳在意象之间,时空之间的穿梭变换,使得形散而神不散。通过割裂现实逻辑,完成了电影语言的陌生化。

“记住,诗意的法则只有一种,那就是在写一首诗、做一幅画、制作一幅拼贴画、写一本书或者文章之前破坏一切规则。”

(未完待续)

封面: 《快感共犯》

© 恰恰 / Anitama

文章标签杨·史云梅耶
杨·史云梅耶和他的作品
相关阅读
评论
#3人造人117号发表于 2016-06-05[引用]

还记得山田尚子说她想做动画的初衷就是因为他的爱丽丝

#2人造人63号发表于 2016-06-03[引用]

感觉内容很充实,学习一下

#1人造人160号发表于 2016-06-03[引用]

学习了ヽ(*。>Д<)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