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谷百一十年史”,即圆谷英二诞生的1901年到圆谷制片厂成为FIELDS子公司的2010年。
第三部 至哉坤元:1948~1963
第二十五章 辛・哥吉拉(六)发明家圆谷英二
上回我们说到与英二有过二十五年老交情的美术监督渡边明,接过阿部和助的概念初稿,最终完成哥吉拉的形象设计,也就是今天所说的人设。然后特摄班的美术班成长为两拨人,一拨继续由渡边直接指挥完成了作品全体的立体草图,另一拨是雕刻家利光贞三为首的造形班,也是英二的老交情。
利光尝试了三版本,七月份终于定下哥吉拉的黏土雏形,接下来可以让正式的哥吉拉诞生了,就是可以开始造哥吉拉了。那哥吉拉怎么造呢,从这个电影的企划一开始全员就都心知肚明的,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难点就是,咱们要怎么让一个不存在的、而且是巨型的生物在镜头里动起来,现在终于临到头了。我们强调过好多次要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历史,放到这里再说,就是要抛开今天对这类影片早已习惯的定式思维。我们今天很清楚就是造个怪兽戏服,然后找个替身演员穿进去动起来,那是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而且见惯答案了。当时的人会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他们也会下意识地从见过的东西中找参考对象,比如英二以前研究过的《金刚》和田中制片人参考的《两万噚来的野兽》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在第十一回和第十二回说过,英二把《金刚》的胶片拿到手一帧一帧研究透了,并且两年后他与政冈宪三,后来东映的子公司东映动画的实质创业者,合作了日本最初的人偶动画。英二研究出的这片的处理方式就是人偶动画,摆好玩偶的姿势,拍摄胶片中的一格,再稍微改变一下玩偶的动作,再拍摄一格。这项操作反复循环,最后连着看起来好像玩偶真的在动,用这种逐帧拍摄方式来实现哥吉拉,是当时的第一选择。但是问题就来了,按照英二的标准实现他要达到的演出效果,这么大的工程量需耗时多久。英二的推算是七年,少了就达不到他的标准,他会嫌影像中的动作不自然。
逐帧拍摄七年是什么概念,类比一下相似的手绘动画。我们在隔壁东映专题的第十八回和第十九回梳理过,同时代动画业界还很寒酸简陋没有经验体系,所以制作进程缓慢。但东映的子公司东映动画制作一部七八十分钟的长篇动画,制作周期撑死了也就一年多,而且东映动画当时是一本正经以东洋迪士尼为宗旨的每秒二十四帧作画,还不是后来被电视动画逼出来的粗制量产型体质。所以英二这边的标准更是远超出现实的级别,简直目瞪口呆,英二自己当然也明白这不可能真去做。但英二是发明家,我们说过的英二首创的无论是实物还是手法都已经不少了,没有现实可行的手段那我自己琢磨另一个出来。所以日本独有的特殊摄影技术之一就在此时诞生了,制作人偶服装,让人来亲自演不存在的巨大生物。
制作人偶服的第一个难点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材料既能看又能用,视觉上能造出生物的感觉,实用上能给人穿上动起来,不过软也不过硬而且有很强的可塑性。那当然找塑料了,直接上常用金属或纤维肯定是不行的,尤其是汉语圈的俗称皮套,拿皮制是想也别想了。最后决定拿橡胶来试试,严格来说橡胶能算是塑料的一种,塑料的本质是合成树脂。
但是市面上的各种橡胶都没有正好符合需要的,原因很简单,这玩意没人干。今天是已经不少见了,你说你要制作人偶服的原料,找工厂下个订单然后到时间领货就是了。那时候没有啊,东宝给橡胶厂下订单都不好下,橡胶厂一看我们平时批量生产的种类你都嫌差了点什么,但我们没在生产你要的这种,要专门为你新开个临时特别生产线也行,成本肯定会高了你看着办吧。好吧成本高就成本高,这要是拿得出钱就能直接解决的事倒也好了,但并不是,因为符合要求的合成橡胶是还处在研究阶段的试作品,制造技术经验远不成熟。结果要自己要拿天然的路飞来从头开始打造成海贼王,这个事很难你看尾田也懂这道理,已经花了快二十年了而且还打算再花十年。制造时总是掌握不到匹配的度在哪里,稍微硬了一点就穿不进去或者穿进去也动不了,稍微软了一点就容易动一下就破了裂了。
第二个难点是怎么制造。首先要有一个骨架,就像铸造业要有的产品模具。上回我们说过决定外观时首先是利光制作的黏土模型,现在已经决定后再用石膏做同样的外形出来,这个就是模具。再把橡胶灌进去,整个放进特制的灶里,这灶也花了当时面值的二十万,然后用镀了亚铅的钢板密闭起来,以二百五十摄氏度进行电热处理。第一次没什么悬念地失败了,加热程度不够,整个躯体取出来没多久就破碎散了一地,再重做。最后为了定型塞了很多辅助材料,有绵有布片还有竹签和钢丝网。
第三个难点是实用性。总算是成功制造出了第一件人偶服,但后果就是太重了,重达一百五十公斤。但是不真试试就是不死心,本多监督提案一个人选来穿上人偶服做替身演员,就是我们在第二十回提到参演过《太平洋之鹫》的手塚胜巳。手塚以前是个棒球投手,战后吃了牧野雅弘监督的安利跳了电影业界这坑,进入东宝转职成演员。我真心希望有人看到牧野雅弘能联想到些什么,我们在隔壁东映专题几次提到东映东京摄影所初代所长,东映专务董事牧野光雄;还有他的异母兄长松田定次,东映时代剧的首席巨匠监督;以及他们的爹,日本电影之父牧野省三。省三有四子五女,雅弘也是其中的,年龄在松田和光雄之间。如果这些名字感觉都好遥远,听起来好懵逼,不要紧还有个不算太遥远的联系起来,松田监督有个徒弟,叫平山亨。我们说过到六十年代为止的日本电影业界黄金期,电影公司也都养得起人,有自己的摄影所体制和影星体制,所以演员不是到要拍片时临时在外面杂七杂八的事务所招的,而是身为各大电影公司的员工。手塚这种人到中年半路入行的,不出奇迹来了东宝当然就只是做个常规群众演员,参演过的片数不清,不过有姓名的角色见不着。但人家做群众演员能做到顶级,在东宝群众演员中手塚成了老大哥,威信都能跟一般的影星媲美了,所以现在一说穿哥吉拉人偶服的替身演员这个重任让谁上,本多监督先想到让手塚来试试。
手塚穿上这一百五十公斤的怪兽人偶服,然而不出意外地承受不起,往前走了五步就倒下了,而且根本起不来,必须有人帮着扶起来。那这可怎么办,英二提案换中岛春雄来试,也是我们在第二十回提过的手塚的后辈,在《太平洋之鹫》中担任了日本最早的被火烧的替身演员,后来也参演了《别了拉包尔》。当时手塚已经四十多岁了,中岛则是二十五岁,到底是年轻人强一点,走了十几步才倒下。于是本多和英二都同意哥吉拉的人偶服演员让中岛来,当然了,服装还是得重制。不过手塚也不是没戏份了,反正人偶服演员不露脸,在只看影星的观众眼里没人权,以中岛为主但可以两人一起上分担戏份。
最终为了拍摄这个电影而制作的哥吉拉的造形物,总共有五种类。
第一类是我们上回说的,利光试做了三个版本后定下来的黏土模型。这意味着世界上最早的哥吉拉实体,后面一切造形物的基础。
第二类是给替身演员穿的人偶服,有两件,一件就是上面说的那个太重了的,另一件是后来完善了实际用上的,只有一百公斤,好吧依然有一百公斤。但前一件也不会就这么废了,给拦腰截断还用得着,比如哥吉拉在海面出现的镜头只用上半身,在都市踏步的镜头只用下半身,人穿着一半来拍摄短时间的镜头还是能承受的。这类镜头就是演出家的艺术了,主要效果是表现那种恐怖感和压迫感,故意不给全身映像,这属于我们在第十四回说过的特殊摄影技术三大要素之一,镜头的处理功夫。
第三类是单纯的尾巴,只有尾巴出现的镜头更能表现恐怖感和压迫感了,就是为了这个用的。
第四类是小型玩偶,两种用处,逐帧摄影用和操演用。英二虽然判断逐帧拍摄太费时所以不可行,当然不是意味着玩偶不好所以不能用,从来就没有那么死板,可以用的还是会用,尤其是超远景和超近景这两种极端型的镜头。极远景的哥吉拉,视觉上小型,人来演不方便表现。极近景的哥吉拉,可以用玩偶表现表情之类的细节,第一因为要细致表现面部所以制造时作业量会有点大,但因为小型所以多少省点工夫;第二体积小了会不会看起来很奇怪这个问题,近景镜头可以弥补掉。至于操演,这个涉及到操演班,而我们这回还在说造形班的事,以后会多说的。
最后第五类是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看过正片的都知道这个电影独有的名场景,哥吉拉死亡场景的白骨。这个当然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也要由利光来专门制造。
哥吉拉的替身演员总共有三个,中岛为主手塚为辅,除此之外还有开米荣三。开米其实不是演员而是职员,是造形班的造形助手,亲自参加玩偶服的制造后客串了一把。因为开米的海拔特别高,这件事挺有名,拍剧照之类的宣传用资料时其实就是开米在穿着哥吉拉的人偶服。
人类史上在大银幕上扮演幻想生物的代表,中岛是第一个,没有前辈的经验可循,只能自己琢磨。中岛第一反应当然是找英二借那个《金刚》的胶片也来研究了,结果发现那个玩偶逐帧拍摄的根本没法参考,那肿么办,好吧改进版人偶服你们先造着,我中岛去度个小假。他就从砧摄影所所在的东京都世田谷区,跨过涩谷区、新宿区、东宝总公司所在的千代田区,跑到台东区去住温泉旅馆了,哦不对是亲戚家开的大浴场。台东区的上野恩赐公园里有个动物园,中岛就每天跑里面去观摩各种动物的动作,最后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怪兽演技心得。
中岛得出的结论是要像狮子那样有魄力,也要像大象一般沉重,最终就像熊直立起来行走。张牙是要的但不舞爪,或者说即使舞爪也决不舞臂,保持两腋紧闭,走起路来脚底也决不示人,不是抬脚走路而是脚尖先踢出去,这样移动的。怪兽的人偶服很重,这样正好,才容易演出厚重感,像人一样轻佻就不是怪兽的动作了。所以中岛干怪兽的人偶服演员这一行一干就将近二十年,有感情,甘愿做这种观众根本看不见脸的演员。我们在第十一回提过英二的长子圆谷一的出生时间,中岛跟他只差两岁,英二看中岛也跟看孩子辈一样,管它叫春仔、春酱。既要演出作为一个人来说很沉重的动作,同时又要表现得对于一头野兽来说动作很轻巧的感觉,这是后来中岛经过了多年感受总结定义的真正的怪兽演技,到这里已经要到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地步了。
哥吉拉人偶服的口中用颜料涂成了红色,虽然是黑白电影,但拍摄时表现有生物感的血盆大口还是没有含糊。眼睛更是一大要点,眼睛表现着生命力,身为史上初的怪兽这个概念,在这点当然也不能含糊。哥吉拉的眼球是可动式,但还没到后来普遍用的那种电动遥控的程度,就是靠手动,根据不同镜头的需要每回摆好了再拍。
哥吉拉眼睛的表现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暗色瞳,表现因放射能产生变异的生物的悲哀。第二种是放着磷光的赤红瞳,象征着核能的攻击性威胁性。最后一种是历来留下印象最深的,大怪兽俯视着人和各种人造物的视线,被俯视者象征着人类文明,俯视动作象征着嘲讽。中岛实际穿着人偶服表演时,视线是很狭窄的,只能低头看见脚,这时就会有开米在镜头范围外用一束手电筒的光来引导他。
哥吉拉的体色到底什么颜色,这个事都没定论,因为初代哥吉拉是黑白电影,不像后来系列化的作品有彩色录影留下来。海报倒是彩色的,那是绘画,一般由于海报留下的印象,认为是褐色的。因为没有确实的可视物了,只能从当时各种关系者的语言表述中得到答案,但实际上他们各自的理解和表述方法不同,反而这么个小问题又越搞越乱了。
比如我们已经强调过几回的摄影技师,当时已经成为英二首席助手和重点弟子的有川贞昌,形容起体色时说是红黑色。这件事其实美术班及其附属的造形班最有发言权,我们上回说到的美术监督渡边明,哥吉拉人设的最终定稿,说是浓灰色。纯黑当然是不行的,但总之尽量用了暗色,这是照明技师岸田九一郎的意见。灯光照在哥吉拉脸上时,如果体色是暗色,视觉上就好像脖颈以上的部分浮在画面上,这样的演出效果最佳。
造形班里,利光以下参加制作摄影用实物的造形助手有五人。开米描述也是灰色,先涂了黑色然后再涂白色调和,都是油性涂料,明确表示不是褐色。八木宏回忆二手证言时说,最初的橡胶偏白色,烧制后的成品显黑。八木他自己没参加,不过他的祖父、叔祖父、加上他爹,三个八木都在造形班里,我们以后还要提的。造形助手还剩一人,则描述是茶色,这个就是大熟人了,我们不能草草了事现在也没时间多说,同样以后会说的。
我们回忆一下目前为止的进程,一九五四年二月田中友幸制片人、本多猪四郎监督、加上英二三人都有参加的战争电影《别了拉包尔》上映,四月份田中那边出了事,紧急需要填坑用的新企划。四月的关键词是企划书,五月的关键词是情节和脚本,六月份的关键词是设计、立体草图和黏土雏形,七月份继续造形班的作业。造形班的作业当然也不会只是造哥吉拉的人偶服和小型玩偶那么简单,正式开机得到八月份了,我们下回接着说。
封面: 《哥吉拉的反击》(1955)场照
© 阿迪 / Anitama
现在看还原当初的制作现场越看越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