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回我们侧面说了说《鲁邦三世》这个系列的状况和影响,这回我们正面说说系列的历史。
以前说过最开始的原作本身不长,将近两年就结束的周刊漫画。原作1967年开始的,过半时在1968年有人看上这个动起了动画化的脑筋,这个公司叫东京电影。现在叫这名字的公司已经没有了被兼并了,有不看老片但还是对这名眼熟的是因为到五年前为止,柯南的名义上的制片厂还是记作这个名。
我们知道每周常规放送半小时的电视动画这种形式是1963年开始的,之前主市场在电影院。每周一回在技术上成为现实后就推动了第一次动画风潮,进而动画制片厂也就猛增,东京电影就是在这波里于1964年设立的。
但是出师第一战就吃瘪了。想来也是理所当然的,当时那整个电视动画的大环境下就是谁都没建立过经验体系的,早点撞个墙早点睡醒是好事。东京电影就要改革体制,有个管经营的公司再有个管干活的公司,两边分开来就好多了。
当时老牌厂如东映动画已经在这么干了,动画作品制作后交给母公司东映经营,虽然东映本身的事业范围倒远不局限于动画。动画产业现在已经烂大街的多重承包构造的早期雏形思路之一就是这个了,这个其实最初衷是借鉴电影产业的,制片厂别直接卖片给电视台了。电影产业不是制片厂直接卖成品给电影院的,中间有个步骤称配给也就是发行,电影产业最赚钱的大佬就是发行公司这一层。
东京电影的创立者叫藤冈礼,他在东映动画有个熟人楠部大吉郎刚闹独立了,藤冈想趁机把他收到账下,但是人家不想干。藤冈又思路一转,鼓动他说你自立称王呗,然后咱俩结盟。楠部被他说动了,打回东映动画内部又挖了几个墙角,带着挖出来的四个人在1965年末新建了个小公司叫A制片厂。
东京电影出点子出钱,A制片厂出人出手艺,完工后成品再由东京电影拿出去卖,这个业务合作关系就这样成立了。它俩是没有建立资本关系的,当然了刚吃过瘪的东京电影也没这个能力。这个A制片厂就是后来的新锐动画,拍《哆啦A梦》的那个厂,不过这后话就不是我们要说的内容范围了。
1968年东京电影打起鲁邦三世动画化的主意,当然也拉上了A制片厂。本来也是没多大打算,就打算做出个短电影由东宝来发行,只作个跟哪个大作捆绑上映的附属作品。
但是找东宝谈之前就先在原作者那儿出问题了。原作者表示你们懂什么叫青年漫画么,我走上这条路当初就没做过跟动画扯上关系的打算,告诉你我看动画不爽很久了。
说起来这个原作者啊,虽然是日本人但笔名怎么看怎么是洋人,还长得像草帽小子他们家远房亲戚。这笔名不是自己起的,是鲁邦的出版社双叶社丢给他的,可把他坑惨了后来出名了观众都只知道这个洋名了。洋名翻译过来就叫猴子拳,我们也跟着这么叫好了。
藤冈就费尽心思要给猴子拳老师做思想工作,最后没办法了丢出来个大招,老师啊我们先赔本制作个样片出来给你看,你起码看过再说成不成。第二年,样片一出来猴子拳老师就被攻略了,内牛满面啊今日方知动画之艺术神韵啊,动画化就有劳列位了我准了。
现在万事大吉了可以开始了,啊没有。结果电影界大佬东宝表示,找我们发行的片多了去了你的这个我看不上。于是这意味着,轰轰烈烈搞了一年的鲁邦动画化企划果断吹了。
这样下去那赔本的样片可就真的要赔本了,路开始走了回不了头了啊。怎么办,那换条路总成吧,于是去找电视台了。
这就是现代观众在第一时间不好顺利理解的思路,要动画化不是理所当然一开始就找电视台吗。所以之前解释了那么些背景,第一动画业电影是主流电视刚起步,第二东京电影打进电视放送界刚吃了瘪,第三鲁邦这题材本身不算动画化的好选择。
这一拖又是两年,还得改进出一个电视版的样片。这回终于有个电视台应声了,是地处关西的读卖电视台,隶属日本电视台系列的放送网。虽然不是在京城的核心电视台,但也非常不错了属于民营电视台中的第二梯队,关于日本的几百个电视台这一整个行业的大致制度啊,可以留意这个杂志的商业栏目在连载的专题以后会详细点说。
监督由样片的监督大隅正秋继续担任,虽然那时候还不正式叫监督啊顶多就叫演出。这回可是踌躇满志了,大隅麾下集结了A制片厂的一批手艺人,而上司也就是东京电影的藤冈总裁嘛就做制片人了,小型制片厂的经营高层亲自做个制片人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原作是青年漫画嘛,那动画化所设想的观众群也就年龄高啦,大隅要干的是自己心目中的一种艺术作品,不但小学生观众他看不上连中学生也看不上。这就意味着一件事,脱离着商业而运行。
艺术还是生意的矛盾是类似行业也都从来没绝迹过的课题,但这回显然是走极端了。大隅是前线制作者确实只用考虑作品本身的事,而藤冈作为经营者却也对他毫无匡正彻底支持,这对从业者们来说是一个要感念知遇之恩的好上司的例子,对公司来说就真是作死了。
事情本来不是讲对错而讲时机,什么点干什么事,时机不对万事皆废,华夏哲学群经之首提出的理论在这儿又应了一回。当时的动画产业是收视率至上主义时代,这个可以看看商业栏目所连载专题的第七回。收视率至上主义时代有两件铁律,第一是收视率是硬性指标,第二是动画这种制作形式的观众是儿童。这两条的深入人心其实是到现在也存在感还算强的,在正常人眼中依然是成立的,在动画宅眼中大多不成立不过咱要有自知自明啊,别产生咱是正常人的错觉啊。
在这样的时代中1971年开始的《鲁邦三世》电视版,现在称为系列的第一期,或者按我朝的习惯叫第一部,按洋鬼子的习惯叫第一季也成。
第一话就理所当然吃瘪,世带收视率6.5%。世带收视率到底是个什么定义怎么测查的又怎么计算的,这个也是商业栏目的连载专题要解释的范围,现在在这儿就说个大致概念。
放送时段是在周日晚上七点钟,属于休假日的黄金档。在那个年代,这种性质的时段世带收视率平均值达到15%的片就算有够人气。要是更高平均到20%当然很高啦,那往下呢,平均10%以上也成,两位数对黄金档就还算合格的还不会叫你滚蛋。一位数那可就没得怀疑地属于肃清对象范围了,制片厂随时被电视台请喝茶都该心里有数。这还算客气的,直接一纸文书下来说这片砍了没你事了就此别过,那其实还比较正常。
读卖电视台就属于比较文明的那种,六点五是挺低的,没事观众是有滞后反应的,没作声。结果后面何止六点五,在这基础上直接打五折了。没事,读卖还是沉得住气没直接下刀子,文明人嘛先请东京电影的人来喝杯茶,这杯茶放的什么叶我们下回接着说。
封面: 《鲁邦三世》
© 阿迪 / Anitama
哈哈哈哈哈,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