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特摄魂~讲道理的特殊技术(五)
影视制作者这个大的职种,以出品人为主的第一层,和以制片人为主的第二层,上回为止说完了。群众都等得不耐烦了,好了好了,就快完了,今天就把这种职能整个结束掉。往下进度到第三层之前,还来看看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的那几个,楼梯性质的职务头衔,企划、制作统括、监制、总制片人。
为什么说这些归类为楼层之间的楼梯性质呢。第一点,因为这些职务不是必要的存在,只是过渡的存在。出品人和制片人都是明显必须的存在,如果没人把持着作品制作的许可权和指挥权,如果没人去调达作品的制作费预算,如果没人来企划作品的方向和路线,如果没人全程统括着作品制作过程中的必要事务,那作品就没法诞生了。
一个影视作品必须得有出品人,必须得有制片人,必须得有干这些职责的人。而这么几个楼梯性质的职务头衔,就不是都非得安插在制作阵容里不可的了。就算安插了,很大程度上也不过是干着一般定义下出品人和制片人会干的事罢了。
于是第一点又继而造就了第二点,因为挂着这些头衔的人,定位模糊。我们说过即使是出品人和制片人,因为没有什么明确的法规对这个领域作出规定,所以在不同的企业制作的、不同的作品中、不同的具体情况,他们实际干的事也不会总是相同的。但是不管干什么事,至少有的事,是顶着这头衔的人必须去干的,是核心职责。
而这么几个楼梯性质的职务头衔就没有了,没有什么事是顶着这样头衔的人必须去干的。本来在实际执行中就已经是,有的片场存在,有的片场不存在,这样的情况了。在此基础上,存在这些个头衔的片场里,顶着头衔的人还有的干这些事,有的干那些事,比乱套还乱套的。
企划,这个上来就容易懵逼。上回刚说过制片人的七项基本职责和能力素质,之一就是企划,怎么这又另外有个职务头衔直接叫“企划”,因为企划所指的对象不同。制片人的企划工作,我们说过指的是企划作品的方向路线、框架设定,那是真的对作品本身的内容施加影响力。而如果单独出现一个职务头衔直接叫“企划”的,那企划的对象一般指的是商务方面的,理论上不直接对作品本身的内容产生影响。
叫成策划人,这样比较好理解。尤其是营销计划,这是所策划的核心内容。打算出个作品,打算什么时期出好,目标受众对象是什么人群,出这个作品要跟什么企业打交道,出来后怎么卖,策划人大体只关联到这个程度。在这些策划定型后,为了实现这些,具体的作品内容再又应该怎么企划好,就是说什么框架设定,什么情节氛围,什么展开方向,再又以及找什么职员来实际动手制作,什么演员来出演。这些具体到作品本身内容的企划,就是制片人来做的了。
所以职务头衔仅仅叫“企划”的,是典型的出品人和制片人之间的存在。就是他们不是只管出钱的事,不是只挂名,是真的出手干了事的,但同时又不直接对作品内容的核心本身插手,不对具体的事项施加过大的影响。我们知道制作方或者是制作委员会的关联企业中,在干事的制片人是这些企业的前线职工,而坐在上面这些职务位置上的人选,也往往有默认习惯。出品人是企业的高管来做个代表,企划就一般是企业的部门领导来做个代表。
同样对应我们之前已经说过的,这样的职务在早期,也是不会在片中登上职员表的。八十年代以前,如果有什么片,真的在片头片尾的职员表中,出现了头衔直接叫作“企划”的职务,那往往指的是真的对作品内容的企划,也就是制片人的那个含义。然而,在这里还是得再多说几句,因为我们这个专题系列的具体对象原本是奥特系列。
圆谷制片厂这么个小作坊,那就更是乱套中的乱套。这可以对应上回说过的,因为最初刚诞生时地基就没打稳,所以后年总是要歪歪斜斜的。头衔直接叫作“企划”的职务,即使到现代,其实也还是真的参加了作品本身的企划的,是对作品内容的核心确实施加过影响的。但是同时呢,也不是说把企划工作就全干了。也不是说制片人就完全不用参加企划作业,直接干后面的管理工作去了,制片人还是有份的。你看圆谷制片厂这么个小作坊,熊孩子瞎折腾,从熊孩子折腾成老顽童,可怎么得了。
这种乱套,直到菲尔兹和万代两家完全控股了圆谷制片厂后,让这熊孩子接受了正规教育,才有所收敛。但这熊孩子从小欠教育,已经来不及了,直接硬掰过来是不行的,还是只能建立起异于常规的另一套。于是那之后的圆谷制片厂就是这样的:别的地方是制片人搞企划,这里,好吧,头衔直接叫作“企划”的职务,你就接着搞企划吧。但是你要真的安安心心全盘搞企划,制片人就别混合着有一搭没一搭了,就老老实实全盘搞管人员、管时间、管资金的工作去。什么,你说你不习惯,还是人不够,好吧,再给你加个保险的常设职务,叫作“企划协力”。
制作统括和总制片人,这两个可以放一起看。他们有时候更接近行政制片人的性质,就是管理职,主要是管着人员和事务,不直接插手作品本身的内容。有时候又更接近一般制片人的性质,就是对制作现场和人事啊,作品的方向性啊,都明确具有发言权和决策权,只是不常插嘴……啊不积极地发言而已。
像这些楼梯性质的模糊的职务,其实包括刚说的企划也是,我们都已经没法解释说坐这些位置上的人是干什么的了,只能说是大体解释一下职务的定位。全都没个准的,还是那句用来打发的万能老话:第一看具体环境,也就是具体的关联企业;第二看具体作品;第三看具体场合,也就是具体关联人物的作风和性格。如果一定要分得再清楚些,制作统括的定位还是更多情况下比较接近管理职的行政制片人,总制片人的定位还是更多情况下比较接近与一般制片人相当。
我们知道在日本,制片人这个词,是洋话的producer直接音译,然后写成片假名“プロデューサー”来表达的。制作统括呢,就是直接这四个汉字,这个表达方法是日本放送协会给发扬光大的,就是洋文缩写俗称NHK的那家伙。其实吧,说白了,在日本你要用最简略的语句,向第一次听说制片人这种职务的人,描述他们是干什么的,怎么描述个大概?对制作事务全体进行统括的职务。好了,这就是制片人的最基本描述,然后呢,这又出来另外一个头衔,直接叫“制作统括”。你这不故意让人懵逼么,这不故意玩文字游戏么。
说对了,的确就是故意这么玩的,看得让人越懵逼越有效果。这道理以前也点出过,因为不明,所以方能觉厉啊,千古真理啊。最喜欢使用“制作统括”这个头衔的日本放送协会,其实虽然正规场合下这么个写法、这么个表达,但是自己人日常用语中,还是习惯叫“总制片人”的。叫的人自己都不一定完全搞得清楚,也没必要真的全搞清楚,反正只要心里有数这么一条就行了:管着制片人的人,这就是总制片人了。
总制片人这个头衔啊,还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就是比如同一家企业给同一部作品,任命复数个制片人,其中总得有个领头的吧,这个领头的就容易被民间俗称成“总制片人”了。这么叫问题倒也不大,第一是以示区分嘛,第二是总制片人本来就是个楼梯性质的模糊存在。但是正规场合下所指的总制片人,也就是职员表上真的写出来的“总制片人”,与复数个制片人中领头的这么个概念,还是有差别。
复数个制片人中领头的制片人,原则上终究是与其他制片人并列的。在职员表上的表示形式,就只是写复数个制片人时,排在第一个写,还是叫“制片人”。而总制片人,是真的头衔这么完整写出来的“总制片人”。而且在职员表上,总制片人一定与一般制片人分开,单独表示出来。
至于监制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日本没有的了,属于中国特色的头衔,我们还是也一起顺道提提。本来监制是香港的影视产业用的头衔,后来大陆学过来。那香港的片场本来用“监制”这个头衔时,指的什么职务呢,很接近制片人。我主要是研究日本的方向,所以香港的情况就只敢说到这个程度,很接近制片人。可是大陆从香港学来了“监制”,又从美帝那里学来了producer再译成“制片人”。好了麻烦了,感觉像是彻底不同的两种职务头衔就出来了,所以会有种不分清楚不舒服的倾向。
从语感的角度来说,在大陆使用之后,有觉得监制比制片人等级高一点的情况,也有觉得监制比制片人等级低一点的情况,总的来说还是前者多得多。于是监制这个头衔,出现很多挂名的情况,听着好听、看着爽。比那个出品人还挂名,出品人好歹还出钱,或是出资方的代表者负责人。“监制”不完全挂名的情况呢,这就更乱了,因为跟制片人的职责不完全相同,可又大范围重合交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老问题,因为我朝的影视产业这方面现在的阶段,还是太不规范太原始了。本来理论上制片人该做的事,太难找到一个人,找到真能达成这样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的专业人员。那肿么办,只有再把本来的职责继续拆分,分成更小的不同的部分,再由不同的人来分工担当。这就是要从美帝学制片人这么个东西,要么一开始就不搬运人家的,可是这边的具体情况是想学又学不来完整的,所以才乱,所以才说这是中国特色的职务头衔。
好莱坞以外的地方,自然形成并实行演出家中心制,都很多并且很久。但是又意识到,制片人中心制才是规范的合适的,而想转也不是说转就能转变过来。所以监制的出现,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转变状态中过渡期的一个体现。我们当初一开始就已经说过,制片人的能力素质简洁说来就是,要既能通创作又能通商务。在缺乏质量够好、数量又够多的,制片人一职的人才的状况下,监制就成了让制作现场实现这个状态的一种辅助。那导演就专注管创作去了,制片人专注管商业事务去了,再又加个监制来制约并平衡两方面,其实还有很多把监制当成行政制片人那感觉在用的。
影视制作者这个大的职能,上面的两层终于扯完了,两层之间的楼梯也扯完了,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开始来看最下面第三层。制作担当、制作主任、制作进行、进行助手,第三层的这些职务头衔的职责内容,相比上面两层, 在动画作品的现场和实景作品的现场,差别要更大。 也就是说,之前我们只强调,关于职务的职责范围的说明,最好不要在什么地方都全盘照搬套用。而从现在开始下面说的内容,则是绝对,不要套用到动画方面去。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要特别强调。因为当代一旦关注日本的影视作品,几乎都仅把眼界限定在动画方面了,何况Anitama的主题也说是动画。但是只要没忘记,我们这个专题系列的核心不在动画,那就好办了。前面几章的内容都还不够“白箱”,好了,这下子真的要成“特摄”的《白箱》了。
整体的大概念,有这么三条有必要明确点出。第一条,描述这一层的职务头衔,他们的职责的性质,可以说都属于制片管理。日本人是用汉字,但是贫乏,你看我们至今讲过的这个大职种里的各个职务,各种带着“制作”字眼的头衔。什么都是制作、和制作、以及制作、还有制作,那影视产业以外也有制作呢,这可怎么得了。现代天朝话的用语还是叫“制片”的比较多,而且也不是每一个都安上“制片”两个字,我们也用这样更好理解的。
制片管理这个职责性质,很多时候也俗称直接简略叫“制片”了。还记不记得两回前,我们开始讲每一层之前说过的,制片人是人,制片人下面的就不是人了。就包含有这个意思,制片人是制片人,制片是制片,千万不要看着长那么像,就擅自觉得可以混用了。
第二条,这些职务头衔,不是总是全部存在。就是说不一定总要用得上这么多人手,但是如果真是有用得着这么多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从上往下的顺序默认确实是这么排的,制作担当、制作主任、制作进行、进行助手。甚至也会有需要用上的人太多,这四种职务头衔往下也不够用的情况,那就还要继续有别的叫法。比如“制作系”,什么意思呢,直译过来就是,参与制作的。这简直已经不算头衔了,只是个简略描述而已,就差没直白地点出来你就是一打杂的了。
另外,制作进行叫进行主任也可以,只是三回前我一开始选择了不先一起写上去。别引导得把“进行主任”和上一级的“制作主任”和混了,搞得更懵逼。现在到时机了提一提罢了,在这里,以下我们还是都称“制作进行”。
第三条,这些日语汉字用法的头衔,在现代天朝话的习惯用语中,有没有、能不能对应上的。是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看当年看《白箱》,要是产生兴趣后,可能被各种科普一波。但是如果跟监督啊脚本啊这些用习惯了的一样,日本人用的什么汉字,也完全照样用什么汉字,于是等终于搞清白他们做什么事之后,回来发现国产片的职员表,该看不懂的还是照样看不懂,那不前功尽弃吗。
不过注意,终究只能说是大体对应上的头衔用语,不是翻译、不是对译语。我们无法真的全部翻译,除非两边的现场体制和习惯彻底一致。这和Anitama隔壁连载的《日本动画产业商业运作的基本》第十回中,纠结日本的企业经营层时提到的这个道理一样。
我的倾向是这样的,先说四个里面的前两个:制作担当可以对应制片主任,制作主任可以对应统筹。别紧张别懵逼,仔细看,我们慢慢说。这里的关键点重复完整说一遍:第一,日本方面存在一个常用的职务头衔称呼,叫制作主任。第二,大陆方面存在一个常用的职务头衔称呼,叫制片主任。第三,“制作主任”和“制片主任”,这两个不对应。
日本方面的习惯是这样的,制片人,即“プロデューサー”,的助手,叫“制作担当”。然后制作担当的助手,叫“制作主任”。大陆方面的习惯是这样的,制片人的助手叫“制片主任”,制片主任有个助手叫“统筹”。所以,日本的“制作主任”和大陆的“制片主任”,虽然长得是那么地像,制度上他们对应不起来。
制作担当可以对应制片主任,制作主任可以对应统筹,这个清晰了,慢慢来再往下,制作进行可以对应制片。什么统筹啦、制片啦,大陆方面直接这样俗称,比起日本方面感觉上是挺简陋,果然是产业制度还不够发达不够规范。但是这回有名堂了,在这里,反而日本方面的制作现场的习惯还没有到那么细致。
制作主任直接对制作担当负责,平行过来,统筹直接对制片主任负责。制作主任往下是制作进行,平行过来,统筹往下是制片。不过这里有点不一样,日本方面是一条线直接下来的,制作担当就是制作主任的上司,然后制作主任就是制作进行的上司。大陆方面,统筹的上司是制片主任,制片的直属上司则也还是制片主任,而不是统筹,但是,制片依据统筹来行动。就是说,大陆方面,统筹和制片,可以看作同一个人的不同部位。统筹可以看作这个人的头脑部位,相对地制片就是手脚部位,而制片主任,那就是管着这整个人的。
制片这个职务头衔,大体来说分两类,一个是生产制片,一个是生活制片。如果还要继续细分,其实有第三类,叫作外联制片,以及第四类,叫作美术制片,再还可以有别的。不过外联制片啦,美术制片啦,这些职务头衔的职责,广义上说其实也可以属于生产制片的范围之内。
不是日本的事,我只能说说大方向好了。生产制片和生活制片,什么区别呢。生产制片也有俗称现场制片的,生活制片也有俗称后勤制片的,这两个叫法拿出来也比较好理解。生产制片干什么,管生产上的事,直接跟制作这个影视作品关联的事。生活制片干什么,管生活上的事,不用直接跟影视作品的制作关联的事。至于谁的生活呢,当然全剧组的人员了,无论职员和演员,包括他们自己。
所以生产制片主要倾向于跟人打交道。比如上面的制片人要联络下面的制作现场了,找通信员。比如每场摄影,剧组人员都有木有到场并且按时。比如招了临时的群众演员,得跟他们签份协议。这些是典型的生产制片的职责,至于外联制片那就是更精确的,需要在外景地摄影时,先去当地进行必要的考察和交涉。生活制片则主要倾向于跟事打交道。典型的,衣食住行,比如车票肿么办,住宿肿么办,盒饭肿么办。
继续往下,制作进行下面有进行助手,进行助手可以对应场务或剧务。那到底是场务还是剧务,这个平时用语中都感觉没区别了,不不,如果一定要严格说起来,区别还是有的。继续跟前面的平行对应起来,不是有生产制片和生活制片吗,生产制片往下是场务,生活制片往下是剧务。你要是这么来理解可以最方便,场务是什么,现场服务,他协助的是生产制片,现场的事务。然后剧务是什么,剧组服务,他协助的是生活制片,给剧组人员当保姆的。
当然了按国内的习惯,管着剧务一帮人的头头还可以有个剧务主任。以及再硬要往下,还会出现剧务助理。这时日本方面有什么可以大体对应的呢,上面刚说过的“制作系”就能派上用场了。
第三层的这些东西的轮廓也终于纠结完了,最后我们就剩下一项了。这次是第二层和第三层之间楼梯性质的存在,线上制片人和制作制片人。这个在两回前也稍微提起过,在国内容易被译成执行制片人的那个职务头衔,实际更符合的称呼是行政制片人。在国内容易被译成线上制片人的那个职务头衔,实际更符合的称呼反而是执行制片人。
当初“执行制片人”这个用语译法最初出现,就有未经理解、只看字面的,单纯直译的倾向。“线上制片人”这个叫法,同样有这种图省事又不让人挑错的倾向。那原本美帝说的这个线上,是想指的什么线呢,就是第三层那些一条线下来的职务,制作担当、制作主任、制作进行、进行助手。所以管着现场执行事务这条线的,才是真的执行制片人。而行政制片人我们说过了,基本上不是真的去执行,是上面的再上面的大佬。为什么说这也是相当于楼梯之间楼层性质的存在呢,因为说是制片人,其实又不属于制片人所在的那一层,着重点在下面的制片管理这一层。
制作制片人,这个就简单了,日本特产。因为日语的制片人不是把洋文用音译的片假名表示了嘛,于是前面再加个汉字的“制作”,合起来看上去好像没什么。译成现代天朝话全用汉字写出来,制作制片人,看上去就别扭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制作制片厂呢。这种现象都怪三回前已经解释过的那个原因,“プロデュース”这个字眼,已经带上日式英语倾向了。至于制作制片人到底什么职责什么定位,最简单,没什么要特别多说的,就跟执行制片人一样。啊我说的是,通常容易被译成“线上制片人”的那个,真正的执行制片人一职。
【次回预告】
十大职能,扯到现在才终于扯完第一种,何况说完制作职能后不是还要说详细制作工程吗,这可怎么得了!大丈夫,最纠结的难关我们已经过了,下回起终于可以开始大跃进了。助监督和监督助手有区别吗?系列构成真要写脚本吗?为什么没有摄影监督的时候却有摄影监督协会?照明部居然不属于摄影部吗?实景作品的美术又与需要大量作画的动画作品的美术有什么不同?等等一下子在预告部分丢出这么多一回之内真的塞得下吗!
封面: 《白箱》
© 永远的迪迦 / Anitama
那么“监修”这个头衔又是对应什么职能的呢,比如迪迦的监修高野宏一,是指总制作人还是监制?
1
认真看前面第三十三章
那么“监修”这个头衔又是对应什么职能的呢,比如迪迦的监修高野宏一,是指总制作人还是监制?
阿迪辛苦了,我已经被带制作的词搞晕了\uD83D\uDE02
感谢迪哥!
迪哥辛苦了!
预告和本篇完全不同不是惯例嘛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