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现在都是改造人

《改造人009》55周年,诞生前夜的关键词

History|问号君个人专栏2019年7月19日 6时30分

许多科幻小说和未来主义者都预测过这样一种状态:随着技术以指数级别速度发展,我们将会迎来一个临界点,也就是“奇点”。抵达它的时候,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智能,以此刻我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发展下去;而我们如果还没有被消灭的话,将会和机器融为一体。

这种融合后的状态被称为“赛博格”,Cyborg,Cybernetic Organism 二词的结合,我们翻阅维基和各种词典可以简单的查到这个词的解释:意为电子人、改造人、机械化有机体,实际上表示任何混合了有机体与电子机器的生物。而根据网络词典 The Random House Dictionary 里面的定义,Cyborg 可以进一步被定义为:

  1. A person whose physiological functioning is aided by or dependent(体内并入了无机物的人类);
  2. upon a 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device(使用电子或机械设备的人类)

是的,如果广义的来看,现在正在使用智能手机上 Anitama APP 查看这篇文章的读者,也是“赛博格”。在最广义的定义上,依赖电子和机械设备生活的人就已经是“赛博格”了。而那些佩戴人工助听器、人工心脏、装了假肢、经过手术植入了人工器官的更“赛博格”——或者此时,我们甚至可以换用“赛博格”一词的意译——改造人,来称呼他们。而从“赛博格”到“改造人”,这两个词虽然英文都是 Cyborg,相较带着音译的疏离感营造出科技气氛的“赛博格”,当我们转换到后面这一词汇的时候气氛往往会不可避免的突入到50年前的昭和时代——“气突昭”的原因,往往是著名旁白中江真司那句“仮面ライダーは人間である(假面骑士是人类)”在耳中反复千百遍的耳朵虫效应,而《假面骑士》所创造的属于改造人和邪恶组织修卡的幻想世界的“起点”——那种气氛、故事、世界观构造意义上的起点——是作者石森章太郎的另一部代表作,《改造人009》。

今天,2019 年 7 月 19 日,是 55 周年的“009之日”,1964 年的同一天,《改造人009》在《周刊少年King》上登载了第一回。

《改造人009》讲述了 9 位持有特殊能力的改造人的活跃与日常,迄今以来历经 9 期漫画(最后一期因为石森去世而未完成),三次长篇动画化(1968年(旧昭和版,全 26 话)、1979 - 1980 年(新昭和版,全 50 话)、2001 - 2002 年(平成版《改造人009 THE CYBORG SOLDIER》,全51话)),三部明确包含《改造人009》标题的剧场版(1966年、1967年《怪兽战争》和 1980 年《超银河传说》)还有 2009 年(包含了“009”数字的特殊年份)以来开展的各类活动和这几年的新作,一直活跃在观众的视线边缘。这些作品除了未完成的原作以外,中有力图复刻原作的三部动画版(虽然都会因为各种原因更改细部设定);有在石森逝世后通过他留下的最终篇《God’s War》构思笔记为基础试图补完结局的电影和小说(01 年平成版动画的最终三回《Conclusion God’s War~序章~》和 2012 年的小说《2012 009 conclusion GOD’S WAR》),还有《009 Re:CYBORG》《CYBORG009 CALL OF JUSTICE》这样力图“在新时代重制原作”的全 3D 电影和《改造人009VS恶魔人》这样的粉丝向短篇动画。在这穿越 55 年的历程中,阿丈们的形象从卡通化风格到写实,服装和装备与时俱进,而故事的核心一直围绕着“孤独的改造人战士反抗赋予力量的邪恶组织”,在不同的年代,依据不同的执笔者、动画监督与编剧,针对这一基盘反复衍生出不同的诠释方式与体现着不同二度创作者思想的剧情。

这些《009》的衍生作品属于对本体的扩充,本质上都没有脱离最初的人物骨架,在这些反复重制的行动中所表现的本质上还是作品最初设定中自带的某种生命力:故事的主题具备一定的时效性,而那些当年的技术力难以展现的改造人之间的战斗,现在可以通过更好的动画技术表现得炫酷。《009》系列这几年的新作,也并非是什么热门作品,但是每次出现总是能带来一点点的水花和关注,当然还有由此入坑的新粉。

在现在把石森的原始设定翻出来重新围观一番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相关产业和专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的 2019 年,在智能手机和电脑已经和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的当代,审视 50 年前的漫画家们构建的科学幻想世界不得不说别有意趣。因为当下的我们已经生活在 50 年前那波文学家和漫画家们创造的幻想世界的前夜:小型机器人产品开始被运用到生活中;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让“意念控制机器”成为可能;而现在,人人都离不开智能手机和电脑,我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通过电子字节交流,甚至你要对别人展示自己的照片还得美颜 APP 一 P 再 P,镜头里的美人被 P 得有如人工制造的另一张面孔——某种意义上以这样的方式生活的我们现在其实都是“赛博格”,都是“改造人”。

而在这样一个年代去回顾 55 年前的科幻作品,会有什么感觉呢——这也是笔者写作本文的动力。


1. Humanity+(plus)与赛博格概念的诞生

上世纪 60 年代,还在东京过着贫穷新手漫画家生活的石森章太郎,为了缓解生活压力,向出版社借了 200 万日元薪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环游世界旅行,旅行途中,他在美国《生活》(LIFE)杂志某期上看到了对于新兴概念“赛博格”的介绍。

1960 年 7 月 11 日出版的《生活》杂志,刊登了关于赛博格概念的特辑

所谓赛博格,原文为“Cyborg”,乃是 1960 年由美国航天局的两位科学家曼弗雷德·克林斯和内森·克兰在他们的文章《赛博格与太空》(Cyborg and Space)中正式使用开来的概念。这两位科学家为“未来人类如何在太空中生活”提供了一个大胆的设想:通过机械、药物等技术手段对人体进行“拓展”,可以增强宇航员的身体性能,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的人机混合系统”,以适应外太空严酷的生存环境。而他们则用 “控制论”(cybernetics)与“有机体”(Organism)两词的词首造出“赛博格”(Cyborg)一词来描述这种状态下的人类——即为有机物与无机物(电子仪器)的结合体。

《生活》杂志的特辑中也刊登了克林斯和克兰两位科学家的文章与照片

在这篇文章中,毫无疑问,赛博格状态是科技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为了进一步探索太空而必然要达到的“进化形态”。试图以一种方式解决当时先前诸多科幻小说和当时的理论家们探讨的命题:当科技进步到足以超过我们的凡人之躯控制的时候,为了进一步开拓世界,探索太空,为了得到更好的技术与追求更好的生活,人类要如何应对这样发展得过分强大的科技外力呢?《赛博格与太空》所提出的答案无疑是带着乐观的,其中体现的对于应用理性(科技)增强人体机能的肯定,带有些许“超人类主义”和“后人类主义”色彩。

超人类主义写作“Humanity+”,意味人类主义(Humanity)的“Plus版”,它和后人类主义(Post-Humanity)本质都是对于文艺复兴以来围绕的“人类自然天性”“人权”等主题的解构与超越。超人类主义认为应用理性可以用来改进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等条件的限制,消除这些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消极因素,并增进人类智力、身体的极限可能性,最终带来美好与幸福的生活;而后人类主义是超人类主义的背景墙,它在几次工业技术革命的环境下解构了人类主体的中心地位,认为人类的进化、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当下的推动力,实际上与科技密切相关,而善用科技的进步,可以最终打破并改革人类的生存状态。这些想法总体来讲都是较为乐观认为科技改善生活,人类的技术力最终将改变世界,与多数早期科幻小说中的乌托邦气质一脉相承。

总体上,在提出这个概念的科学家对赛博格状态与科技的进步都是抱着乐观积极的态度,这与他们科技工作者的身份不无关系。而超人类主义、后人类主义等理论,也代表了理论界中对于科技发展持乐观态度的一派。不过在流行文化中, “赛博朋克”和文学中的赛博格形象无疑更为人所熟悉,这其中当然有设定的逼格度的问题,但赛博格形象自带的矛盾性与对于长久以来我们被构建的社会认知的挑战是不可忽略的一大原因。


2. 人类还是机械——文学中的赛博格

赛博格概念在 1960 年被两位科学家写入文章时,是未来科技的可能性、人类的进化象征。而在与科学界平行的文学界中,兼具有机无机二元性于一体的赛博格,则是一种打破了诸多二元对立体系与禁忌,并自然成为矛盾综合体的存在。

科幻小说作者们对于科技发达的、有机物与无机物结合的未来,虽然也有着乐观派与悲观派的区别,不过其中描写赛博格的故事,无疑多是带着对于这种“禁忌之物”的悲恸,同情与如此形状之未来的悲观色彩的——过度发达的科技最终导致人类文明被反噬,混合了无机物之后人类天性的丧失,人造物对人类的反攻倒算,乌托邦变为敌托邦,成为了这一类悲观思潮的代表题材:赛博朋克。而赛博格,或者用意译后的说法,改造人,则在这一系列母题中作为那个人类的本性发生变异后的形象代表,体现出丧失人类或本无人类自然天性之物对于人性光辉的呼唤。

这种母题早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的科幻小说中就已经存在已久。1818 年玛丽·雪莱的科幻小说开山立派之作,著名的《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的主角即是一名被疯狂科学家用人体拼凑而成的人造生物。虽然并非是“有机物与无机物的结合”,但是从作为“人造产物”的性质与诞生过程,我们仍旧可以将他归类为广义的赛博格故事范畴——人类所创造的,具有人的成分的非人生物。弗兰肯斯坦的诞生、历险、哀愁与消亡,包含了此后这一大类故事的原型(Prototype)。

《弗兰肯斯坦》

1839 年,著名小说家爱伦·坡在短篇小说《消耗殆尽的男人》(The Man That Was Used Up)中描写了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为了被维持着作为“国家英雄”的存在,他的全身器官都被替换成人工产物以达到“不朽”,在他的宅邸中,每一天早晨他的佣人们都会帮他装好这些器官,否则他无法出现在公众视野。而小说标题“被消耗殆尽的男人”体现了作者的反讽:这位将军看似功名显赫,实质上失去的远比得到的更多,彻底成了集体意志的人偶。

时间走到一战后,法国作家 Jean de La Hire 创造的超级英雄“Nyctalope”可能是文学世界里的第一个赛博格。1911 年,他在小说《火星上的夜盲者》(原名:《Le Mystère des XV》)中创造了有着人工心脏和器官,并以此得到了强大力量和出色的夜视能力的超级英雄——夜盲者(Nyctalope)。并在此后 30 年间一直续写 Nyctalope 的故事,在这些故事里,半身机械的改造人 Nyctalope 就像他的后辈们一样,为了人类主义——或者在这里翻译成“人类天性”(Humanity)——与邪恶的独裁者、疯狂科学家与外星人作战——人类天性(Humanity)一词的出现,开始预示着这一类主题与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思潮之间的关联。除了这些带着黑暗色调的故事之外,改造人的设定也作为一种未来科技世界的元素自然地出现在不少科幻小说中,如埃德蒙德·汉密尔顿的《彗星末日》(The Comet Doom)和他最为著名的《太空突击队》(Captain Future),女作家 C.L.摩尔的短篇小说等。而 40 年代 DC 漫画中的机甲人(Robotman)、金属人(Metallo)和平井和正的《8号侠》(8 Man),则是《改造人009》诞生之前漫画世界里少数的几个知名改造人英雄形象。

Nyctalope 系列中的一本《Nyctalope Steps In》的封面,里面收录了 1942 年作者 Jean de La Hire 写的一个关于 Nyctalope 和纳粹占领的法国有关的故事,进而导致这本合集的封面出现了纳粹旗帜……联想到 Nyctalope 的设定,相当微妙。

赛博格设定在文学中体现的悲剧色彩和本身这一构想自带反常识的矛盾是同一事物的正反面。在我们长久以来被固定建立的认知中,天然的存在“自然的-人工的”“自己人-别人”甚至“有灵魂的-无灵魂的”的二分论。提出“赛博女性主义”的学者唐娜·哈拉维曾详细剖析这种二分思维对建立社会、文化、国家向心力的作用,而依笔者所见,这不但是西方世界,在东方人的思维里也存在着(如人妖之别)——因其本质上这是社会阶层分化的体现。赛博格的构想则挑战了这种“分门别类”——包括分门别类后产生的阶层,进而自然产生了“结合两者=被两方所不容”的定位。

在那些较为深层的涉及赛博格设定的科幻作品中,不管化身为赛博格是一种让主人公得到超人力量或是超人起源的方式,亦或是未来世界科技发达后的必然产物,作品探讨的内容往往也会或深或浅涉及赛博格永恒的主题——与无机体结合后,人类性是会丧失?还是完成人类与科技的共存调和?“人类还是机械(人間なのか、機械なのか)”成为了体现这一命题的极限拷问。

当然,石森这辈人,谈到这一主题时或许会淡淡的回答以“是机械啊(機械だ)”也说不定。

此外,在这些作品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不少剧情会围绕着“反抗力量的赋予者”展开——这其实是源于改造人这种存在本身自带的矛盾:人与无机物的结合或者说自然产物与人工产物的结合(或者如弗兰肯斯坦的怪物一般是有机物通过人工的非自然手段结合),为这个造物带来了本身存在上的矛盾与哀愁,首要的就是——不容于社会常识,而他们若要生存,必然要挑战养育了他们的“风土”,加上机械自带的人身控制感——这往往就会通过“反抗赋予机械部分(或者非人工部分)的人”来体现。

创造了 9 位——或者当时来讲,即将在不久后的未来创造《改造人009》中一系列改造人角色的石森章太郎,无疑也是对着这类有机物与无机物结合体抱着悲壮感的人——鉴于他所看的《生活》杂志是美国出版,而 Cyborg 一词在 60 年被第一次正式使用时明显是带着美国人的乐观的——因此,通过美国杂志上赛博格特辑接触到这一概念的石森,最后描写出的赛博格却明显是带有悲剧色彩,并仿若继承了这谱系上最早的《弗兰肯斯坦》和 Nyctalope 系列的故事一般,描写“得到力量之人对于授予力量之人的反抗/为人类天性而战的孤独的非人战士”——而这是石森作品中非常常见的母题。


3. 《群星,我的归宿》

说到《改造人009》乃至石森世界中诸多重要设定的灵感来源,著名的“太空歌剧”式科幻作品《群星,我的归宿》(The Stars My Destination)是不可不提的存在。

《群星,我的归宿》是第一届雨果奖得主阿尔弗雷德·贝斯特最著名的长篇科幻小说。又名《虎,虎》(Tiger Tiger),出版于 1956 年。故事的原型基于《基督山伯爵》,讲述技工格列·弗伊尔在星际间的冒险与复仇,背景则移到了科技发达的未来世界——灿烂繁复的法国文学之美与新奇的科技幻想融合出的华丽感可以参考前田真宏与 GONZO 基于类似构思的动画《岩窟王》。作品原标题提到的“虎”与那著名的“虎、虎、虎”暗号并无关系,而是因作中主角格列佛在宇宙中漂流时被某个星球的土著“科学人”文上老虎形状的刺青而来。

不同版本的书和真人展示小说中主角脸上的老虎刺青

在故事发展中,开启了复仇之旅的弗伊尔找人用手术去掉了脸上的虎面刺青,但是留下的伤痕却会在他愤怒时充血,并再度浮现出来——虎面刺青与愤怒时浮现的面纹这些设定对于石森造成的震撼,可以在《009》中 005 的面纹刺青形状,与这一设定最为著名的衍生物——假面骑士那会在愤怒时浮现的面纹中窥见。

小说插图中主角弗伊尔在愤怒时脸上会浮现出此前已经被手术消去的刺青

对比继承了类似刺青样式的 005 和继承了样式与设定的假面骑士们

获得巨额财富的弗伊尔化身成“梦魇剧场”中的佛麦雷,对自己进行了无敌改造成了一位改造人,拥有视网膜灯、显微晶体管、变压器和五倍加速功能的内部电子感应系统。这其中就提到了“加速装置”——装置埋在弗伊尔体内,启动开关在牙齿上,当弗伊尔按下开关后,就可以以几近瞬移的方式去到自己任何想去的地方。小说中通过文字描写出的“加速装置”的演出,和《改造人009》中 002 与 009 的加速装置非常相似,甚至此前同样以赛博格为主题的平井和正的《8号侠》中也出现了具有加速功能的设定。

《群星,我的归宿》中弗伊尔被“伏尔加”号遗弃在太空中,几经波折与困难,终于得到强大的力量完成一人对当时遗弃他的全部船员的复仇,以复仇和孤独之战为主轴的故事也能看到对于《009》和诸多石森作品的影响辐射。


4. 冷战下的众生相—— 00 组成员的背景设定

《改造人009》是石森非常重视的作品,从他漫画家起步生涯即开始创作,直至临终都没有画完,而在这漫长的旅途中,如果有可能,石森都会亲力亲为,亲自作画——与此相对的则是他为东映担当原作的特摄作品的漫画版,常常是挂个原作的名义,由他人作画编剧。

如此重视的作品自然直接地渗入了更多厚重的色彩。《009》开始连载的 60 年代世界格局加上了年代风格浓厚的科幻要素后直接成为了作品的舞台,诸多历史事件——美苏冷战、越南战争等,则穿插在故事中作为背景,探讨反战、人种问题、文明冲突与文明社会发展中遭遇的问题等等严肃的话题。

其中石森为笔下 9 位改造人战士设计的身世背景,包括全套《改造人009》的终极反派——黑幽灵团,则体现了石森,亦或者说,常盘庄,甚至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活跃在电视与杂志上的动画/漫画/特摄 STAFF 式的对彼时世界的审视、思考与反思。以当时美苏冷战为大背景,描写文明冲突、社会问题等严肃话题的《改造人009》自然这些撑起整个故事基础设定上毫不含糊,为主人公们设计了相当硬核而敏感的背景。石森在三个月的世界旅行中见到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并将这些感受写进了 00 组成员迥异的出身背景中。

《009》的序章就是以写实的战争场景与兵器展示展开


9 位改造人战士的背景按照当时的世界格局可以划分成三类:

1. 美国相关

在这一类里的角色分别是:002、005 与 008。

002 杰特·林克原是纽约曼哈顿西区的街头帮派成员,在和对头帮派的火并中被匕首刺中,逃亡中被黑幽灵团拐走。石森在 002 的故事设定中融入了著名的《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的元素,涉及纽约的街头帮派现象——纽约的街头帮派成员来自本土与诸多移民,在这片移民的乐土废墟上演化出诸多配备了枪械的由各不同人种、阶层演化出的暴力团体。他们在 70 年代因为团队互射火并而名噪一时。

石森在表现杰特的生活时明显参考了歌舞剧《西城故事》

005 杰洛伊莫是印第安人,他作为改造人之外还拥有类似萨满的能力,可以和自然的精灵交流。在最初的漫画版中,他因为身为印第安人遭受了歧视而无法找到工作,眼见自己的同胞为了生计舍弃民族尊严去卖艺而失去生活的希望,在绝望中的他被黑幽灵团以“帮你找到工作”为由诱拐去做了改造手术。石森在写这段故事的时候涉及到了“印第安居留地”问题、美国开拓史中对于原住民印第安人的迫害、屠杀和种族歧视等至今仍存在于美国社会中的敏感话题。

表现杰洛伊莫受到白人企业家歧视的场景,与杰洛伊莫对话的绅士认为他只能去当供人观赏的街头艺人

008 休马的故事则涉及到黑奴贩卖。初期设定中是肯尼亚的酋长家系出身,被人口贩卖集团追捕,在逃亡中遇到黑幽灵团,被拉入了组织。在初期为了强调 008 的非洲黑人出身,加之当时夸张的,更“漫画”的画风,导致 008 一度被画的很像黑色猴子,后来在《超银河传说》中变更为现在见到的更加真实(和美型)的造型。

附:休马形象进化史

石森在漫画中给休马设定的长相虽然夸张的表现他的非洲黑人身份,但是能从眉宇间看到战士的帅气;66 版动画里基本保留了石森的设计,但是更夸张和低龄化一些;79 版动画不负民间对全片的高评价,这版休马的人设也是还原度最高的一版;

为了海外推广中避免不必要的顾虑,休马的形象在 1980 年剧场版动画《超银河传说》中发生巨大更迭,从这里开始变成写实美型的风格了;

01 版,保留《超银河传说》后的美型风格,加入了石森作画风格后的形象;

近年来三部 009 动画里休马的形象在帅气之路上一去不复返,到了美漫版本的《009》里甚至帅气度直接超越主角阿丈。

这三位的背景所涉及的背景——黑奴贩卖、屠杀原住民、移民和本土居民各自抱团形成不同的圈子、歧视,恰好就是美国这片以多民族并居的自由和文化包容著称的土地从建国以来一直面临的社会痛点和历史痛点。


2. 苏联相关

在这一类的角色分别是:001 一家、004 与吉尔莫博士。

001 伊万·魏斯基和改造了他的父亲,黑幽灵团的加莫·魏斯基博士,以及良心发现后从黑幽灵团叛逃,现在庇佑着全部 00 组成员的艾萨克·吉尔莫博士都是……俄罗斯人。其中长着方形大鼻子的吉尔莫博士还是出生在俄罗斯的犹太人这样一个有趣的身份。

吉尔莫博士在成为黑幽灵团的一员之前,66 版动画设定他来自“纳粹的研究机关”,79 版则是“苏联科学研究院”——相对的 79 版动画里吉尔莫博士的国籍改成了美国。总而言之,吉尔莫博士的背景关键词,是“激烈甚至割裂的阵营转换”——不论是作为俄罗斯出身的犹太人加入纳粹的研究机关,还是拿着美国护照在苏联工作,我们无法得知石森是出于何种理由设计了这样一个带着迷之矛盾冲突的背景,或许只是信手写来,但这复杂的阵营要素一定意义上为他最终跳反黑幽灵团,成为 00 组的庇护者提供了一种铺垫。

01 年平成版动画里则依据这些基础设定写了吉尔莫博士加入黑幽灵团的动机:年少气盛的吉尔莫博士考虑到冷战势必要长期进行双方的间谍活动,提出了改造人计划,并从初期阶段开始就任整个计划的负责人,但随着计划的实施和年岁增长,他越发质疑自己当初的构想,开始策划如何最终逃出组织,并最终在 009 岛村丈的“制造”中寻得机会——不过说实话,这个剧情过于“政治正确”了,笔者还是更喜欢石森那寥寥几笔却给人无限想象空间的原始设定一些,因为结合原始版本中魏斯基博士的设定来看,石森对于毛熊的态度并非常见的那一类“(有待觉醒的)红色机器”,而是“(一种意义上)破坏力强大的 Geek”:不论是背景转换像翻书一样的吉尔莫博士,或是纯粹醉心研究不惜骗走妻子旅游以方便自己对刚出生的儿子伊万进行改造的魏斯基博士,亦或是在可爱婴儿外表下有着超然心智的伊万。

魏斯基博士是同时有着科研狗的狂暴(左)与普通孩子他爸(右)两种形象的人物,黑幽灵团来抓人的时候也会害怕

004 阿尔贝特·海因里希的故事则与东德和柏林墙有关。常以虚无主义者形象示人的 004 本性温柔,多才多艺,从东德试图穿越柏林墙的他在失去恋人后因为当年的改造技术进而几乎失去整个身体,00 组成员中失去肉身最多的人而对自己的机械身体抱着复杂的感情,进而对外冷言冷语。有趣的是他既讨厌带给自己祖国深重灾难的纳粹,也反感东德,甚至以纳粹称呼东德——作者对于东西德分裂和“生造”一个国家出来这件事的态度,相当明显。

铁幕一般的柏林墙,“核试验大成功”的报纸刻画出当时的社会背景


3. 与欧洲/东方国家相关

来自英国的 007 格雷特·布里顿和来自法国的 003 芙兰索娃·艾奴尔,甚至加上前面提到的 004,都被石森注入了艺术细菌——布里顿是优秀的演员、芙兰索娃擅长芭蕾、海因里希则有钢琴才能,很容易看出这与设定他们来自英、法、德这三个长期作为西欧社会文化中心的发达国家的关系。芙兰索娃作为《009》系列的女主角,被石森赋予了与美相关的种种元素——温柔平静的性格,金发碧眼的美貌、芭蕾舞者的曼妙身姿,加上出身国家法国予人一贯的艺术之国形象,与她的另一面:“一手抱着婴儿(伊万)一手持枪的钢铁女战士”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

格雷特·布里顿(Great Britain)是个醉酒的原·超一流话剧演员,代号 007 并有谍战和表演莎士比亚才能的嘤国仁——笔者一直觉得这句简介能非常形象精炼的概括大不列颠(Great Britain)绅士和他背后的大不列颠。随心变变变与“看似严肃着其实在插科打诨”的喜剧效果或是灵机一动的智斗战场都相得益彰,让这个角色几乎随处都能发挥存在感,散发着特别的魅力。

和 007 同为团队的气氛创造者的 006 张张湖,背景故事则多了一份沉重。张张湖本是贫穷的农民,因为干旱,土地颗粒无收,绝望地想要自杀的时候被黑幽灵团以“可以给你快乐的生活”为由骗去改造——请注意《009》系列连载的年份(上世纪 60 年代)。来自日本海对岸的黄土地上的贫下中农张张湖经历了什么,不言自明。故事中石森并没有太多着墨张张湖对改造人的身份有如何看法,但从贫穷农民变成万能厨师和拳法达人,在过去和现在的缺省页中我们似乎可以想见他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这是非常符合他的性格、背景、经历的设计。

张张湖遭遇旱灾和饥荒

最后是 009 岛村丈。丈的故事里有个看似除了提一笔给主角提升颜值以外没什么用的设定——他是“混血儿”。而在当时的日本,因为战后英美驻军的存在,出现了一批被称为“G.I.(对英美驻军的称呼)婴儿”的混血儿,他们往往是这些驻军与当地的卖春女性、妓女等一夜情后的产物,这其中当然也有自由恋爱结合,但是大多数因为男方是需发泄欲望的“占领军”,女方是专门负责“慰藉”这些人的“卖春女”,这样象征着整个日本的战败和战后所遭受屈辱的禁忌身份同时为社会各界所不容,进而导致了当时日本社会对混血儿的歧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日本人母亲和国籍不明父亲生下了丈,并将他遗弃在孤儿院,丈因为栗色头发和混血儿长相给他带来了无来由的歧视与偏见,导致了他冲动犯罪而被送进少管所,在途中试图逃跑,进而拉开了整部《改造人009》的序幕。故事中的重要章节《地下帝国黄泉》篇,也围绕着丈曾生活过的少管所的友人展开——而这三位友人里有两位也是混血儿容貌。

对于张张湖和岛村丈这两位来自东方国家的角色,石森为他俩设计的背景思路其实延续了 002、005 和 008 的思路,即是从描写出身中下层社会的普通人中,体现出所属国家的社会问题(不论是历史上的问题的延续还是现在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而 001 一家、003、004 和 007 的人设则更多的从对所出身国家的整体印象中延伸,并加入和当时世界格局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又与美苏冷战的大背景关联。


5. 黑幽灵团与石森流 BOSS

被称为“死之商人”的黑幽灵团本质是兵器制造产业、银行家等可以从战争中发战争财的组织团体联合设立的军产复合体。他们煽动民粹主义与反政府组织搞事、从暗中控制世界局势,并且被冷战中的各个国家默认其存在进而给他们在世界各地开辟据点提供通道。而他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他们开发的“商品”——改造人、赛博格技术等可以“回避”人类灭亡(如当时恐惧的核战争)但足以让美苏两大大国打一场领两国元气大伤的战争而上台,进而再通过这些技术支配世界。

黑幽灵团的这套设计可以视作石森,或者说石森、平山亨、伊上胜们此后在《假面骑士》中修卡设定的先导:“社会之暗,人性之恶”的具现化。但因为有“发战争和高科技财”这一元素,写出来的设定所暗示的原型会更加明显——我们能明显看到康采恩、托拉斯等超越国家限制的垄断寡头组织的影子。

序章中世界各地的富豪与寡头们聚集在瑞士的某处和黑幽灵团开会

石森为黑幽灵团首脑 SKULL 安排的台词明显与他在《生活》杂志里看的赛博格特辑以及前文所述的两位美国科学家的论文内容相呼应,讲述了赛博格化与进入宇宙的关联,并结合了当时美苏的核“冷战”格局与“星球大战计划”军备竞赛。

石森在这套设定里甚至一定程度还展现了他对未来世界的看法:相比限制思想(当时流行的禁锢思想式反乌托邦的推想),更可怕的或许是过度发达的物质生产技术和牟利的欲望会反过来吞噬人类(类似《美丽新世界》中所表现的未来世界)。而 55 年后的现在,在我们已经离不开智能手机、电脑、Wi-Fi,用键盘和 Word 软件写作,用 APP 发布这篇文章的时候,回想这 55 年前看似画风原始的故事,不知道正在阅读本文的读者们是何感受。

《地下帝国黄泉》篇的高潮,00 组终于见到了黑幽灵团总统的本体——由三只人脑控制的巨大魔神像,他们对丈说到:

「我々は人間の象徴と言ったはずだ。」
“我等即是人类。”
「人間の心の中にある悪が私たちの正体……」
“人类心中的恶便是我等本尊……”
「だから僕たちは滅びない……人がいる限り」
“故而我等永远不灭……只要有人存在”

在这里,石森直接点出了黑幽灵团所象征的东西——“社会之暗,人类之恶”。他们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相生相伴的黑影,即是人类自身。


6. 改造人的幻想将走向何方

《地下帝国黄泉》篇的大战中产生了《009》系列最为著名的场景。
杰特牺牲自己,希望将丈带回地球,两人如流星一般冲入大气层,坠往地面,两人都不知道自己此行是否能活下来,在寂静的宇宙中,杰特问阿丈:

「ジョー!きみはどこにおちたい?」
“丈!你要去往何方?”

也许这是个没有结果的问题。而有答案的人,或许也无法确切的回答,成为赛博格的他们最终会走向何处。

成为改造人/赛博格是为了什么,成为赛博格之后又将走入怎样的未来,对于这些话题,乐观的超人类主义者与悲观的艺术家之外,还有一种声音。在《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故事发生的 1984 年,女性主义学者唐娜·哈拉维于 1984 年发表了一篇论文《赛博格宣言:20世纪晚期的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的女性主义》。在这篇文章中,哈拉维将“成为赛博格”视为打破传统社会二元论如“自然-文明”“西方白人-有色人种(他者)”“男性-女性”的方式,进而打破社会结构达成建立新的性别、阶级、种族平衡。在她的理论中,她提到了《弗兰肯斯坦》中的男性怪物其实有着浓厚的女性色彩,或者说,相对于传统男性形象来讲的女性色彩——在恐怖强大的外表下,怪物有着细腻的情感,会感受到孤独、悲伤,为自己的外表所遭受的偏见而痛苦而到处躲藏。这与阿丈等一众石森系的主角颇有相似之处。都说相比于传统的“一枚目”(典型的男性主角),石森的男主角更多具有“二枚目”特征,更理性、冷静、聪慧、情感体验丰富,外表往往也相较传统男性形象来讲较为纤细美型。或许某种意义上,要精确表现这种“(被迫成为)非人之物”与普通人类社会之间的隔阂,描写这其中微妙而层次丰富的情感,用一个更为内敛的主角是一种必然。

哈拉维认为,理想中的赛博格不会像弗兰肯斯坦那样,期望着它的父亲——给与他力量与苦难之人——通过重建乐园——为他创造一个伴侣,使他不再孤独——进而将它救赎(在当时的社会中,这种救赎基本上就表现为嫁个好老公),而应是主动去终结女性的恐惧、焦虑与孤独。抛开这些关于女性主义的词汇,其实这套理论可以这么概括:成为——主动或者被动成为赛博格的人,在成为赛博格的旅程之中,将必然会经历自我的成长,将直面各种各样的问题并最终成为思维独立的个体来观察和审视世界。或许因为同样在剖析改造人/赛博格这一主题,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概括石森世界里的改造人、人造人和怪物这些石森世界中的主角们走向的路:

不论是岛村丈,还是光明寺次郎,或者是本乡猛、一文字隼人和南光太郎,一旦越过——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越过原社会中人类定义的边界,就再也无法回复为原本的人类了——而新生了的,作为(广义和狭义的)赛博格、改造人和非人产物的他们的,关于心与世界的旅程,也就此展开。他们必然会遭受偏见与歧视,必然会在人与非人的身份中辗转反复,甚至为此痛苦而发狂,而他们的善良与包容、以及由此化作的力量,也将在这份痛苦中生根发芽,并成为对抗“世界之暗,人性之恶”的根基。

就像那束贯穿天地的流星一般。

看见美丽的流星,地面上的少女许下心愿:“姐姐我希望,事件再也没有战争了。”

这也是作为作品的《改造人009》的祈愿吧。

封面: 《改造人009》

© 问号君 / Anitama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