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系列通鉴╳本家特摄列传(三十)

特技监督的末路

SFX|永远的迪迦个人专栏2017年11月20日 6时10分

第三十章 圆谷英二何以后继无人(二)


上回说到的圆谷英二逝世后不久,那几年出现的这种情况,总结起来根底上的原因,也只是商业需求方面,一时性地不足以支持两班平行分业这样的形式和体制。但制作现场和技术方面仍有这样的需求,所以当现场从废墟上重建起来时,体制自然也就恢复如初了。然而进入九十年代,当运用电子计算机的数码技术开始逐渐普及到影视制作过程中时,传统的本篇班与特技班分业的两班体制,就注定要迎来本质上的大变动。这次的变化就不再是起于商业需求和经营层面,而是起于现场状况,进而再带动商业需求方面也不再有保留的必要,于是两班体制和特技监督便一步步彻底消失了。

首先有必要再次重复明确清晰以前反复强调的三点。第一,“特殊技术”是什么:把现实中不存在的视觉形象,或是存在也不容易见到的视觉形象,影像化的,影视上的技术。第二,本篇班与特殊技术班平行分业的两班体制下,特殊技术班干的事范围包含多少:回答是只要不是直接拿个摄影机对着拍,就能摄下来的影像,全是要特殊技术班来干的事。第三,专业性的分类以外,随便一个外行人也能理解看懂的,特殊技术班的人员和作业,还有另一种更简单粗暴的分法:就两类,现场的和室内的。平时观众嘴里说的“特摄的技术”其实指的都是现场那部分,室内的部分是后期作业,主要指合成,合成里具体的名堂又多了。

我从很早时也总在时不时强调一下,特殊摄影技术的精髓是合成技术,以及圆谷英二在钻研合成技术方面,是耗费了多少工夫发明了多少东西。具体的技术方面反正我们以后都会来说,现在因为是在说体制的变迁方面,大方向上对这种分类概念心里有数就行了。大分类的概念心里有数后,我们来说制作现场中,不利于维持两班平行分业体制的状况,是如何逐渐产生的。


本来,无论现场的摄影还是室内的合成,在圆谷英二生前,这些技术活都由特殊技术课和特技班包了。但其实圆谷英二去世后,现场的作业和室内的作业,就开始有些脱节,特技班不再精于合成技术。合成技术的特性是,它对仪器的依赖度很高。相对于现场的摄影作业来说,更容易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仪器如果跟不上,那再牛逼的技术者往那一站,也没卵用。

倘若现场的摄影作业有很多制约条件,圆谷英二也能靠他那个奇葩的脑子,最大限度地克服这些制约。把他年轻时培养的,那个发明家的脑子,用到监督这个身份上来。以前讲过的摄影现场的无数巧妙手法,大体都属于这个性质。合成技术怎么样呢,你看这方面圆谷英二就不是玩些小窍门和障眼法那么简单了。

我们说过最早光一个银幕合成技术,他就花了十年来琢磨啊。然后自己研制发明了唯一的日本国产光学影印机,在东宝服役了二十来年啊。再接着是又找东宝,又找东京放送电视台,不计血本地从美帝手上,接连购入最新型号光学影印机。先得罪了东宝经营阵里的一大票人,再又搞得刚设立的圆谷特技制片厂,差点就直接破产了。所以这些都是硬技术,一生的心血。我们后世号称粉丝当作谈资的,他那些摄影现场的小技巧、障眼法,其实说白了,也只是当时制约条件下的权宜之计。因为简单,所以好懂,所以能拿来说。与合成技术相比之下,有种不值一提的感觉。

圆谷英二在世时,能有他对研究开发的动力,对新产品的执著,还能有森岩雄对他的器重和赏识,对他各种有求必应和庇护。所以为了持续进步所遇到的问题,啊那都不是问题。圆谷英二不在了,这些就都没有了,留下来的只有他教出来的孩子们和仪器,会陷入一种停滞状态。哪怕就算强行假设,技术本身光守旧也不会落后吧,人员本身还是会离开的,仪器也是会出故障的。

宏观的大背景下,业界全体的崩溃和解体,导致的人员归属也一片混乱、四处流动,这个我们以前已经说过了。仪器呢,圆谷英二生前,他的能量、他的地位在那里,东宝还能权衡利弊、反复商讨,最终应他的要求,为新机子的开发或购买,付出昂贵的价钱。圆谷英二不在了,那他所带来的效应大幅降低了,东宝别说是继续花钱给新机子了,连那个用久了,不太好使了的旧机子,都不修理。因为那时,连修理的成本相对于特殊技术所能带来的利益,都太高了。现在日本有名的视觉特效制片人小野寺浩,当年刚满十八岁就跟着圆谷老爹干,在圆谷组做光学摄影助手,老爹死后也从东宝辞职另寻出路了。他说,促成离开东宝的理由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因为公司连光学影印机也不去保养了,否则还是不会辞的,就是这个小野寺浩:

就这样在日本市场的大环境下,既无法保有大量的、长期的、专属的人才,又不值得对仪器进行开发和购买,甚至仅仅修理,技术上就全面越落越后。特殊技术班的影响力越来越弱,特技监督的价值越来越低,整个为技术而生的两班平行分业体制,也就存在感越来越低。纵向对比,东宝乃至整个日本影视界的技术,当然随着时代自然发展,还是会有所进步的。而横向对比,一度领先于世界的优势地位,不可回避地转为落后,这整个缓慢的渐变过程经过了二十年。最后在九十年代,当洋人开发的现阶段最终兵器,也就是数码技术,对影视制作业务开始彻底渗透普及过程时,这就是致命一击。


被视为标志、里程碑的具体事件,《星球大战(新希望)》时的状况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这是头部的里程碑,现在我们来看尾部的里程碑。一九九三年暑期旺季登陆日本市场的《侏罗纪公园》,这个片本身,并不是完全没有使用从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一路培植起来的那种,传统的模拟性质的特殊技术。相反,还是占主要部分的。但是从当时媒体宣传的角度上说,对计算机技术、对电脑图像的应用,是被铺天盖地大吹特吹的一点。这在日本造成的社会影响力,意义远超于影片本身的特殊技术,实际到底用了哪些、各自用了多少。老百姓不会关心这个,也不懂这个,一切都是你说是什么,啊那就是什么。这片席卷日本市场时,往前半年有《哥吉拉对莫斯拉》,往后半年有《哥吉拉对机械哥吉拉》,都是同年度日本国产实景电影中,最卖座的作品。然并卵,哪怕仅限于《侏罗纪公园》在日本市场的战果来说,它俩圈的钱加起来,再翻一番,也不及一个《侏罗纪公园》圈的钱。

哥吉拉这个角色本身,依然是日本的大明星,东宝笑逐颜开。但是时代发展到这个地步,与媒体把圆谷英二以“世界的圆谷”的形象,传递给大众的那个时代相比,宏观的本质差异一目了然。当年观众可以单纯为了特殊技术的影像,而去看圆谷英二特技监督的新作,而现在为了同样的目的去看的,则是《侏罗纪公园》。哥吉拉呢,哥吉拉的第一卖点是哥吉拉这个角色本身,这个品牌,这个知识财产。同样的阵容和同样的技术,一九九四年暑期旺季的东宝特摄映画大作《大和武尊》向世间证明了,一旦没有哥吉拉这个名号打宣传头阵,上映的集客能力立马就会打三四折。当年日本的观众愿意去看的是“特摄映画”的新作,这时愿意去看的只是“哥吉拉系列”的新作。

当年进口大片《星球大战》火了,东宝跟着出《行星大战争》,动画电影《宇宙战舰大和号》火了,东宝跟着出《联合舰队》,都是号称国产特摄映画大作。且不说现场算不算有巧妇,至少妇的确是有的,但很明显那炊是真的没有米。曾几何时领先于世界的东宝,诞生了多少影响世界的作品,说起来《星球大战》本身也都算一个,讽刺吗,这时的东宝完全只能向世间展现一个跟风者的形象。在一九八四年末重新捡起哥吉拉这个庞大的遗产,继续靠这个当饭碗之前,东宝对于“大作”的最后一次挑战,是同年春的科幻大片《告别了木星》。当时川北纮一特技监督在摄影日志里是这么写的:“圆谷老爹故去后的东宝特摄,技术上毫无进步,只是在蚕食遗产,经常被这样喷得狗血淋头。但是,日本电影界在这样的闭锁状况中,耗资巨大的特摄部门也遭白眼,职员如果出了缺也就那样放着不管,新器材要想购入也不会拨款,只有挪用特定作品的制作费预算这一种可能。新的血液和新的系统都无法导入,除了啃着过去的遗产之外,我们无路可走。”

可以说其实是个无解的死穴。制作现场不好过,经营层照样头疼啊。你需要这,你需要那,我要是给了,你能产出更庞大的回报吗。产不出,产不出就是赤字,那我怎么能给,就是这么简单的逻辑而已。我屁股坐这位置上决定我的脑袋了,难道我还能用爱发电吗。事实上就《告别了木星》,最后也同样是亏本收场。那么为什么就算提高发展技术,也产不出足够的回报呢。更简单了,因为日本这个市场太小了。更何况我们说过,它还已经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崩溃了。哦日本市场太小,那就出口呗,还有世界市场呢,美帝不就是这样的吗,圆谷英二当年不也这样成的吗。我只能说提出这个思路很正常,可这就属于动动嘴皮子简单的那种事。

关键在于传播渠道,没有渠道就没有效应。要不怎么说圆谷英二没了就象征着一个时代没了呢,怎么说圆谷英二是个奇迹呢,奇迹总出现就不叫奇迹了。然而圆谷英二时期的作品,怎么做到在世界范围内割据一方的,还是靠的先从美帝身上打开缺口。从美帝身上才获得了传播渠道,进而才能有传播效应。片好看人就多,听起来这么有道理的逻辑,不存在。这简单的道理应该早就明白了,商业是营销的力量。这就更是宏观的问题了,世界是西洋人的文化帝国主义在掌控着的,而这样的体系怎么来的,很大程度上是过去殖民帝国主义的遗留,不多说了。像什么《星球大战》啊,《侏罗纪公园》啊,如果只在日本这一个市场上映,那不照样要赤字。不靠对外渠道和效应,也能有足够庞大的市场规模,来养活在特殊技术有大投入的作品,这样的地方大概也就只有天朝了。日本缺的就是这个市场尺寸,然而天朝有的也只有这个尺寸,啊再说下去要政治不正确了。


从平成元年开始,东宝为了现场与经营相匹配的合理化,把基础的两班体制正式分成了最少三班体制。这什么意思呢,本篇班和特殊技术班以外,明确分出来第三个,叫作特殊视觉效果班。按现代天朝语的俗称大概就是视觉特效班,听着高大上,干的什么事,其实就是从圆谷英二时代铸就的特技班中的室内合成部分,旧酒装新瓶。这时特殊视觉效果班并没有自己单独的一个领导人,更谈不上出来个什么东西叫特殊视觉效果监督,这个班名义上还是统一听特技监督的号令。尽管如此,但实质上,这便是世纪末时,正宗的两班体制崩坏的开端,前奏曲。

数码技术在影视制作事业上开始缓慢的扩散过程还不久时,因为还崭新还稀有,所以就还困难还昂贵。一直到九十年代中后期为止,无论成品效果方面还是费用成本方面,还是照样传统的模拟性质特殊技术更好使,你看宋人有火器也还不能彻底碾压骑兵。但总共也不需要多少年,电子计算机技术就在影视制作中的运用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廉价,VFX和CG等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洋词汇大规模普及了。连本篇班的作业中,对运用数码技术进行后期加工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特技监督和特技班,本就在逐渐失去绝对的专业性,离尖端的技术越来越远。一旦数码技术发展到了足以应对影像需求时,最后的最后,特技监督率领特殊技术班这样的体制就真确实是不需要了。回过头来看,现场状况和商业需求两方面,支撑传统两班体制存在的理由是都没有了。至于到当代,整个日本影视界充斥着绝对要用数码技术的风气,即使有的具体情况下传统的模拟技术效果更好,也坚决不用,理由是不高大上,这个倒是后话。

于是就还是老话,叫特技监督是能分享一部分相关权利的,而叫特殊技术只用付一次薪酬就完了,所以东宝决定彻底废掉特技监督。第一代的圆谷英二是五十年代正式封号特技监督的,第二代的有川贞昌是六十年代正式封号特技监督的,第三代的中野昭庆是七十年代正式封号特技监督的,第四代的川北纮一是八十年代正式封号特技监督的。到九十年代,理论上的第五代是铃木健二,他担任川北的助监督已经有超过十年的经验了。但当铃木第一次正式接棒时,头衔却成了特殊技术,这个里程碑事件发生在一九九八年。

前面历代特技监督,虽然也都不是第一次干着特技监督的事时,就有了特技监督称号的,但铃木在东宝没有机会了。他第一次真的获得特技监督的称号,要到将近四年后,在外面打工的时候:

一九九八年铃木在东宝刚就任特殊技术时,待遇仍然变化不算太大的,只是特技监督改称特殊技术了。至少在职员表里,名字的出现时机和出现形式仍然照旧,与本篇监督并列待遇,昭示着这个人是全片最主要制作者之一。再过三年,铃木再后面的人就任特殊技术时就没戏了,变成跟上回说的有川贞昌被降级的那情况一样。特殊技术混在特技班的众多人员名单里,昭示着这个人也只是与众多剧组人员一样,统一受本篇监督指挥。这也是为什么,以前我强调完全正宗正统的特技监督,有史以来总共就四个,符合这个的人是满足三个条件的。第一,率领不受辖制的特殊技术班,全权负责作品中使用特殊技术的部分。第二,正式享有特技监督的称号,少半个字异半个字都不行。第三,是东宝的正规职工。


一九九八年是特技监督变成了特殊技术,二〇〇一年是现场实态变成了一个监督统领全局,包括特殊技术。有两班但不平行,类似于东映超级英雄那样的状态,以后就基本上都转成了这个状态,而且是零散的偶尔才出现的。在二〇〇四年,《哥吉拉 最终战争》对过去包括非怪兽题材在内的全体“东宝特摄映画”进行总决算之后,还有比如二〇〇七年的《柴犬奇迹物语》这类,残疾版两班体制的遗留物。

至于《新·哥吉拉》给樋口真嗣挂了个特技监督,那个真叫是个情怀。樋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平成嘎美拉时挂上特技监督就已经是情怀了。东宝集团以外采用过特技监督这个称号的,有名的有两个,一个是《钢铁王》,另一个是平成嘎美拉系列三部作。《钢铁王》是一九七二年的超级英雄题材电视节目了,东京放送电视台和《月光假面》的宣弘社制作的。但是当然这两家在特殊技术方面是外行了,需要使用特殊技术的部分,主要是外包给日本现代企划的。日本现代企划是什么,是圆谷老爹逝世后,圆谷制片厂的一大票精华人员,独立而成的一家制片厂。在七十年代,它实质比圆谷制片厂还圆谷制片厂。第一期奥特系列的核心,有硬技术的成员不在圆谷制片厂了,而在这里,所以出现了特技监督的字眼。而平成嘎美拉就是个特例了,就算昭和嘎美拉系列也没什么特技监督的。至于权利方面,对东宝来说的概念只是外包对象是庵野秀明,而庵野带来的团队往下他自己愿意怎么分红权利,东宝没必要多插嘴。

仔细一看你会发现,虽然《新·哥吉拉》把特技监督这四个字的情怀挂出来,实际上,连本篇和特殊技术两班平行分业的体制都没有恢复。除了特技监督四个字之外,整个片在各种小地方玩的情怀也多了去了。深的不说,你一看片,第一,开场在不得不放的现行的东宝商标之后,马上放的是圆谷英二生前制作的最后一版东宝商标,六十年代的标志性版本。第二,标题《新·哥吉拉》出现时,那个背景,那个字体,那个颜色,全部与初代《哥吉拉》无二。第三,标题出现时同步播放的音效,则是哥吉拉的脚踏音和咆哮音,出现时机和音色,全部都照搬初代《哥吉拉》的演出。第四,正片画面出来的第一秒,那个海面的画面,与初代正片第一秒的分镜画面也一模一样。第五,突然就登场一艘小船,船名叫荣光丸,又是各种出戏穿越到初代。至此,开场还没满一分钟,如此开场五十秒就严重高能,不愧是厨子主导制作出来的情怀大片。但人家是有理智有分寸的,在现在的条件下,真正的两班平行分业体制要恢复,也的确是不合适、不可能。《新·哥吉拉》采用的现场体制,其实是虽有分班,但分的标准不是本篇班和特技班。而是本篇影像为主,同时含特殊技术的A班;和特技偏多,但同时含本篇影像的B班;然后室内合成阶段,按平成时代的习惯再继续分班,并且理所当然地沿用新世纪以来的批量对外分承包手法。


下回我们开始说圆谷制片厂那边,确切地说是奥特系列那边,特技监督和两班体制如何也走上了末路。

封面: 《加美拉2》

© 永远的迪迦 / Anitama

奥特系列通鉴本家特摄列传
相关阅读
评论
#4人造人118号发表于 2017-11-20[引用]

审美疲劳?都嫌弃本国的东西low?

#3人造人138号发表于 2017-11-20[引用]

讽刺的是CG发源地的老美自己反倒看腻了CG...天天叨叨CG滥用,这算是走了11区老路了

#2人造人59号发表于 2017-11-20[引用]

看到题图和标题就说不出话了

#1人造人58号发表于 2017-11-20[引用]

哎……看完之后五味杂陈,不知道说些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