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发现过,日本的各类创作者里,出生在 1~3 月的人,要比后面 9 个月出生的人多一些。
日本动画歌曲相关人物出生月份分布图,可见前三个月和四月之间有明显的落差。数据来自 anison.info 。
难道真是星座使然,让这几个月出生的人比别人更具艺术才华吗?
音乐人鈴木Daichi秀行转发了一条新闻,是讲出生月份较早的孩子会比较吃亏。日本的学年是从 4 月开始,所以 1~3 月出生的孩子,会和比自己大几个月的孩子一起接受教育。虽然只差了几个月,但是对幼儿来说,这也足够带来身体和心智发育水平的很大差距了。
铃木自己是 3 月 18 日出生,他一直认为,音乐人以出生月份较早的人居多,也和这一点有关系。这些人儿时发育水平占到劣势,不论是运动还是学习都比不过同学,就只好投入音乐的怀抱了。
虽然铃木自己对这个说法缺乏信心,但 1~3 月出生的作家为数众多,这确是事实。
(https://twitter.com/daichi307/status/1029280465885179904)
那么放在 9 月开学的国内,是不是也有一大批 6~8 月出生的孩子被“逼”上了艺术的道路呢?
细田守监督最新作品《未来的未来》上映之后,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撰稿人广田惠介在影院看过电影,首先产生的,却是无关褒贬的感叹。
广田看着片尾字幕里出现的一长串关联企业的名字,不由呆住了:细田监督和地图工作室牵扯到了四面八方的利害关系,却仍然能够维持作品的个性,这是极难实现的伟业。他能在这种压力下,还让观众看后给出“细田守是兽控、是正太控”之类庸俗的评价,可以说是奇迹一样的幸福的状况了。广田非常在意,到底是什么人用什么手段守护了细田监督的自由创作。然而,现今的商业动画,或许却不容他去找出这个“细田守守护者”。就算自己提出采访,想来也会被东宝三番五次监修吧。
广田说,细田守还是老样子,截出哪一段来都是细田守。从《数码兽大冒险》以来就一直如此。他只留给观众“喜欢”和“讨厌”这两个选择。观众能够只用“喜欢”和“讨厌”这两个词就谈论一部作品,这是一种非常幸福的状况,甚至可以说是在被他宠溺着了。
但反过来说,这或许也说明制作现场和制作者的真实心声和状况难以传达给观众。
广田在后文里解释了为什么他认为能够只用“喜欢”和“讨厌”谈论作品是幸福。他说,观众对动画大片要求的是什么呢?画面漂亮是理所当然的,漂亮,又还有泪点的片子,赞美家庭和恋爱之美的片子。或许,观众对动画大片要求的,就是这点东西了。
他谈论的不是《未来的未来》这一部片子好不好那么小家子气的话题。如果世人追求的动画一步步被好消化的无害的电影稀释了的话,广田是高兴不起来的。
(http://mega80s.txt-nifty.com/meganikki/2018/08/0815-c764.html)
日本的书籍,大体分成大开本的“单行本”和便携简装的“文库本”两种。有很多书籍会先以精装单行本的形式问世,等几年之后,再出版文库版。这两种书籍形式是怎么确立下来的呢?推理小说家太田忠司前些天在推特上,谈到了二者的历史和现状。
太田说,每当他告诉大家自己出了新作,就有人回复他“我想读但是要等文库本”。太田理解对方可能是有种种原因,但是他也希望大家记住一点:如果单行本卖不出去,就根本不会被文库化。不是所有的书都会出文库本。
由于文库本有便携、便宜的优势,很多读者都倾向于购买文库本。所以这条推文得到了数千次转发,反响非常热烈。有人在评论里询问:“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出文库本呢?”太田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给出了解答。
追溯到源头,文库本之所以诞生,是为了把已经树立了口碑的名著用廉价的形式提供给读者。1927 年诞生的岩波文库,被认为是日本文库本的先驱。在岩波文库卷尾的发刊词里,有这样一番话:
把拥有生命的不朽书籍从少数人的书房和研究室里解放出来,让它们到街头巷尾去,与民众为伴。
也就是说,文库本最初是为了向民众普及智慧而做出来的,可以轻易购买阅读的名著廉价版。所以最初,文库本只有名著。岩波文库的第一批作品里,有夏目漱石《心》、幸田露伴《五重塔》、樋口一叶《青梅竹马·浊江》等。
文库本的这种性质,到了昭和 50 年代前后,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不仅仅是所谓文学,娱乐作品中的名作也开始出文库本了。1959 年出生的太田年轻时,就已经是这种感觉了。1971 年起,角川文库开始出版横沟正史作品的文库版,引发了一波热潮。
对太田那一代人来说,这些出文库版的作品,并不是他们出生前就已经写出来的东西、也不是耳熟能详的名著,而是他们前所未见的作品。所以他们像是读新作一样,读着横沟名作的文库版。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对文库本的认识开始发生改变了。
但是,在那个时候,文库本仍然是“廉价版”,这个定位并没有改变。说起书,就是单行本。只是,出版界逐渐构建起了把作为新作出版的书籍在隔一段时间后就推出文库版的体系。对出版社和作家来说,一本书就可以卖两次。
太田之前也曾经在推特上说过,他刚出道的时候,东野圭吾曾经告诉他:“一开始要多写好作品,这样等 3 年之后,这些作品出了文库版,日子就好过了。”太田依东野所说,拼命地一直写,果然等过了 3 年,就开始卖文库版了。
“先出单行本,再卖文库版”这种两段式的卖书方法,就这样确立下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单行本就是主体。太田的主战场是“××NOVELS”这种简装大开本的廉价新书书系,但就算是这种书系,也会在 3 年后再出一版更便宜的文库版。
太田认为,给这种销售方法带来巨大变动的,是轻小说的崛起。轻小说面对的是年轻读者,所以他们一开始就以廉价易买的文库本的形式推出新作,并且畅销了。读者们开始一上来就读新作,在这个领域里,单行本的存在被遗忘了。
读者的意识也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就算是新作,一开始就出文库本不就行了嘛”。可是出版界毕竟是依靠“先出单行本再卖文库版”这个体系维持经营的。而且,还有很多读者都仍然对单行本这种形态有感情。
但是,太田觉得,这种传统的的经营体系,也该到面临变革的时候了。理由不用说,就是自进入 21 世纪以来长期维持的出版界萧条了。书就是卖不出去了。特别是在单行本这方面,不管哪家出版社,都彻底卖不出去了。
所以,最近越来越多的不是轻小说的小说也一上来就出文库本了。因为出版社觉得,廉价的文库本,还有卖出去的希望。可是太田听说,最近连这些新出的文库本的销量也在下滑了。
(与此同时,被传统出版人视作毁掉了单行本的轻小说,在出版界萧条的压迫之下,却开始卖单行本了。特别是已经拥有一批固定读者的网络小说,在出版实体书时,大多数都采用了单行本的形式。理由大概是“会为能免费读到的作品花钱的忠实读者就那么多,能多赚一点是一点”吧。)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出版社还要出单行本?因为单行本单价高,一旦赌中了畅销书,那能赚到的钱也就更多。请大家看看报纸上的书籍广告,全都是“突破○万部!”“○○榜第一名!”之类的宣传词吧?在连杂志都卖不出去的现在,这些畅销书就是出版社的台柱。
可是,当然,出版社的人预测不了什么样的书能畅销。原本觉得一定能卖好的书无人问津,觉得这种鬼书谁会买啊的作品却火了。在这种状况下,出版社和作家能做到的,就只有“总之先出个单行本”了。
也就是说,现在,以单行本的形式出书,里面倾注了“这本书说不定能畅销,求求你一定要畅销”的心声。如果赌中了自然皆大欢喜,没赌中,就会被打上“那就算出文库本也卖不出去了”的烙印。
所以回归正题,对读者“一开始就出文库本不就行了吗”的疑问,太田给出的是这样的回答:“我懂您的心情,但还请让我赌一把。”
太田也心存疑问,觉得这种体系或许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包括电子书籍在内,出版界需要大规模的革新,或许连出版社的形态都会改变,书的形式也许也会不一样了。
但是,在最后,太田说出了自己个人的想法:他喜欢单行本这种形式,不希望单行本消失。
(https://twitter.com/tadashi_ohta/status/1028935977060814848)
封面: 《未来的未来》
© 谢枫华 / Anitama
看了一下未来的未来的小说,没问题啊,熊孩子讨人厌?
比起电子书籍私心更偏纸质单行本
细田这电影怎么了?
BD就是动画的单行本啊。
1
那bd-box可以说是文库本嘛
2
廉价版BOX或北美版w
另外动画和小说无论从载体还是欣赏方式来说都是不一样的,用文库本单行本来硬套dvd/bd也比较牵强吧…别的不说,文库本可不会压缩画面内容w
非常感谢关于文库本和单行本的翻译。有时觉得日本的活字迷比起我们已经是相当多了,也还是止不住出版界的颓势。个人倒是非常喜欢日本文库本,毕竟单行本对于国人消费水平还是略贵,而且大开本、硬皮和过于精美的包装时常会给阅读带来不便…orz
如果说bd是单行本,那么不如说dvd是文库本
那bd-box可以说是文库本嘛
BD就是动画的单行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