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1 月播出的《比宇宙更远的地方》,依靠等身大的人物塑造和坚实的设定取材,有声有色地讲述了一个“高中女生去南极”的崭新故事。
在主人公一行的旅途结束之后,《Febri》杂志 2018 年 7 月号制作了足足 36 页的《比宇宙更远的地方》专题,通过对各位主创人员的采访,回顾这部给我们带来众多难忘回忆的作品。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有必要把时间往回推四个月。在动画播出之时,《Febri》 3 月号便已经采访了监督石冢敦子(いしづかあつこ),请首次执导原创动画的她讲述自己怎样将这个看起来远在天边的题材拍出了近在眼前的现实感。
《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的立项,要起源于石冢监督自说自话“想描写努力的女孩子!”。既然是女孩子的故事,那就是青春片了,主人公们得是高中女生。就这样,企划的骨架在很早期就确立了下来。
可是接下来,要决定让这些高中女生为什么而努力,却让他们走了很长一段弯路。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就在犹豫不决中,有一天,石冢监督顺口一提:“把目的地设定成南极,会不会很有趣?”系列构成花田十辉当即赞成,说:“我早就想写旅行片了!”这是无心栽柳柳成荫,作品的核心概念,就这么定下来了。
在制作《比宇宙更远的地方》之前,石冢监督原本对南极并没有什么兴趣。她有意让主人公们以制作团队也不了解的东西为目标。而在社团活动已经被各类作品做遍了的情况下,她搜寻还有什么新鲜题材可做,就看到了关于南极的资料,蓦然发现,自己对南极几乎一无所知。
关于南极,街头巷尾流传着种种的话题,有关于科学的,也有超自然的。所以,不同的人,对南极都会有一个比较具体的印象;可说到南极,还是会觉得那是一片未知的土地。石冢监督感受到,南极是一个发挥空间非常大的舞台。
所以,在企划立项之初,主创团队的成员对南极的认知,都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区别。
在开始调查关于南极的资料之前,他们还要先决定,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要先确定主人公们的故事的框架,才能知道要描写南极的哪一面。
他们决定把故事的基础做得比较具体现实,写出自己高中时的回忆。这样一来,要让主人公去南极,他们就必须了解现实的南极的形象。那么,这所谓的“现实的南极的形象”又是个什么形象?这么一路推下来,他们决定要以南极科考队为题材,从这里出发,着手收集资料。
从过去的电影到最近的电视剧,已经有过多部描写南极科考队的作品了。主创团队首先观看这些过去的作品,寻找自己原本不知道的点。其中,2009 年的电影《南极料理人》给了他们全新的视角。他们原本认为,南极是残酷的冒险之地,是未开拓的土地。然而,这部电影完全颠覆了他们的认知——原来,南极科考队并不是去冒险的。
在对南极科考队有了大致的印象之后,他们再开始读书,寻找更加具体的知识,了解南极科考队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而且,他们也心生好奇,想要知道更多的细节:科考队在去往南极之前都会在日本做什么,行李是怎么带过去的,在南极的食粮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想要知道这些细节问题,他们就只能去问专家了。就这样,制作团队咨询了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请后者介绍了曾经参加过南极科考队的人。这些前队友给他们讲述了大量有生活感的故事,让他们知道,科考队在南极不仅仅是在做研究,南极也有人与人的往来,在封闭的世界里形成了一个小社会。这令制作团队感到非常新鲜有趣,他们进一步挖掘,就做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比宇宙更远的地方》。
在调查的过程中,制作团队遇到了许多的困难。最让他们搞不明白的,是南极的“面积感”。虽然他们拿到了照片资料,可是照片都看不到全景。既然他们把握不了具体的面积感,也就不知道任何人对话的距离感。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在南极的人穿的是什么样的服装。不同的服装、不同的空间,场面的气氛会完全不一样。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南极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不管听经验者怎么用语言说明,也还是感到茫然。
这种情况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制作团队自己也努力调查资料,也反复和专家交流,终于灵光一闪。那种感觉,就像是闻到了实地的气味,又或者是看到了照片里没有拍到的房间门后的样子一样。在经历了几次这样的瞬间之后,他们终于明白了实地的印象。
石冢监督说,这是非常感性的东西,难以用语言来表述。画分镜,不是把脚本上的台词里反映出来的角色的表情画出来,而是要设计角色所在的空间,还有那个空间里有什么。她必须想象角色站在什么地方,此时此刻在看着什么,落实到画面上。所以,难免会有一些东西,靠脚本和书上的文字信息是绝对把握不住的。要掌握这些东西,非常困难。在《比宇宙更远的地方》这部作品里,更是如此。
比如说,石冢监督首先要设计角色所在的房间的 360° 全景,然后从这个房间出来,沿着走廊走,遇到一扇厚厚的门。要到外面去,必须穿过门内侧的小门。走到外面,气温陡然直降……她必须像是在亲身体验一样想象所有的这些过程,才能孕育出人物。不然的话,就会变得好像是在让角色“为了念台词而演戏”,这是石冢监督想要极力避免的。
让自己变成角色、像是在画自己的真实体验一样画分镜,并不容易。为了做到这一点,石冢监督实际登上了南极科考船。
制作团队应邀参加了面向科考队和自卫队相关人士的内部活动,科考队成员的家人等内部人士乘坐科考船,在内海进行了短暂的航海体验。在这个活动里,石冢监督亲身体会了实际的科考船的摇晃幅度、在航行中的科考船里行走是什么样的感觉、空间有多狭窄、天花板有多高、船体内的压迫感是什么样的,等等等等。
石冢监督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科考船上散发着饭菜的气味。从离开澳大利亚弗里曼德尔港开始,到抵达南极大陆为止,科考队的全体成员有几个星期要在船上生活。这对制作团队来说,已经是一个新知识了。而再亲眼看到自卫队员们在船上做饭,他们更觉兴奋:空气中散发着上汤的诱人气息,科考队的人们,真的就在这里生活起居。
石冢监督还推开科考队员们的房间门,看到里面和平常房间一样晾着毛巾。那种自然的感觉,也让她十分感动。
这些经历,给石冢监督的分镜也带来了影响。她说,自己如果不曾身临其境,就画不出来。在画一个场景的时候,她也会想象,其他角色在这时候又在做什么。她在之前的原创作品里一直贯彻的这种创作风格,和这部作品更是相得益彰。
另外,石冢监督还说,花田十辉写出的台词,虽然不会事无巨细都解释得一清二楚,却会留下场景的气氛,让人想象行间没有写出的部分发生了什么。角色在说出那句话之前的所思所想,全都别塞进了行间,读起来非常容易形成印象,而在脑海里想象的过程也变得充满乐趣。
比如说,动画的第 4 集,接受训练的四名主人公躺在帐篷里闲聊,被小决纠缠不休的结月想要说“你很烦”,又想说“请你安静点”,结果两句话混在一起,就说成了“请你烦静点”。
这个场景充分体现了花田遣词造句的功力。他为了体现角色的性格和角色间的关系,让她们进行这种可以说没有意义的对话。这种对话却非常能让人感到角色的“人类味”。他不去说明角色的感情,只安排了“请你烦静点”这一句台词,却一下子就加深了角色的性格。而再看小决他们对这句台词的反应,就能体现出她们和小决内心的距离感。这段对话的写法,体现了花田纯熟的技术。
石冢监督的作品,经常有着独特的色彩设计。《比宇宙更远的地方》也不例外。以群马的街头和第 2 集的歌舞伎町为首,色彩设计有力地控制着画面的印象。
石冢监督说,动画在制作群马的场景时,非常注重日本国内的生活感和湿度,还有四名主人公的世界的狭小。日本的建筑物大多狭小,天花板也不高。小决她们的学校也是如此,制作团队去实景取材的时候,她感受到“原来学校里的光线这么暗的吗”。
为了强调这种阴沉、憋闷的氛围,背景和色彩设计便加入了黄色。此外,一般来说,动画色彩为了表现清爽感,会给阳光加上蓝光;而《比宇宙更远的地方》却更偏绿色。这是想要体现出,主人公们所在的日本特有的灰头土脸的狭隘空间里,连阳光都带点发潮的感觉。
而一旦主人公们离开日本,光的色彩立刻就会变化。石冢监督说,有过海外旅行经历的人应该会懂,外国连天的颜色都和日本不一样,空气的湿度也完全不同,所以看到的颜色也会不同。她想要在这部作品里展现出这一点。
实际上,动画为每位角色都制作了两套色彩设计。在版权绘里也是如此。角色们穿日本的校服时和穿南极的制服时,皮肤和眼睛的颜色都会有所不同。
石冢监督听说,越是靠近极点,空气就越是澄净,没有任何的灰尘之类的,所以人们的吐息反而不会那么白。南极不仅空气干净,而且也没有湿气,既没有声音也没有气味。她听了就想,在动画里也必须让空气变得这么澄净才行。她思考要怎样通过改变颜色体现出空气透明度的变化,就有了动画里的色彩表现。
【参考资料】
- 《Febri》2018年3月号
封面: 《比宇宙更远的地方》
© 怠心客 / Anitama
监督确实用心啊
想起初中时由学校组织的南极科考。记得当时报名后还有身体健康检查和体能测试,然后还训练了一些专业技能。但最后还是在船上吐的一塌糊涂,吃啥吐啥,比动画里还夸张……晕船晕得根本没法好好说句话。
我也想要这样的青春(好吧,不可能的)
小泽渊的母亲那一集看哭了,不可多得的好作品。看完以后,感觉自己的青春在闪闪发光(才怪咧
同一档期出现《比宇宙更远的地方》和《摇曳露营》两部少女旅行顶级良作在动画历史上可能也就只有这一次了
少见的良作
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看完留有深刻正面印象的作品
不懂那些黑的人为啥黑,明明那么棒的作品
一个能让人平心静气的作品
真的是非常用心,感谢你们带来这么优秀的作品。
一直梦想去南极看一次企鹅
我tm吹爆➕1
我TM吹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