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出版界持续萧条,书籍销售额连年下滑,如今已经仅有鼎盛期 1996 年的一半,出版社和书店的数量也显著减少。在这种环境下,针对出版界的批评也尘嚣日上。许多人认为,出版界面对急剧变化的时代,墨守成规,不思变通,对出版界的萧条难逃其咎。
在电子书籍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代,许多出版社仍然秉持以实体书籍优先的原则,不论是公司还是作家个人,都在呼吁读者“在线下书店购买实体书”“在第一时间购买”。在很多人看来,这正是出版界抱残守缺的体现。
书籍编辑平林绿萌身在行内,危机感格外强烈。周一,他发布了一篇博文,讲述这个问题。
生于 1982 年的平林年轻有为,作为星海社的外包编辑,曾经打造了轻小说《边缘行动》系列、《遥远冻土的迦南》系列、漫画《愉快的政府食堂》、非虚构书籍《我们的游戏史》《江户风范的真相》等畅销书籍。出于对出版界现状的担忧,他在去年借债创业,成立了一家专营学术书籍的小型出版社志学社。
或许还需要补充一点——星海社的小说,是不发行电子书籍的。但漫画仍然会发行电子版。而平林自己成立的志学社恰恰相反,甚至可以说是以电子书籍为营利主体。
那么,为什么出版社和作家轻视电子书籍,更希望读者购买实体书呢?
平林首先解释了一点,出版社掌握书籍的实际销量数据,是通过书店的 POS 系统。但是,不同的连锁书店和批发商使用的 POS 系统都不一样,并不统一。而数据也是一样,有的是每日报告,有的是每周,还有的是每月报告一次。
各家出版社的销售部要把这些纷杂的数据组合起来,参考过去类似书籍的销量走势、还有书店的补货订单数据,建立起以周、月和半年为单位的预测销量,再根据存货量判断是否重版。
如漫画和系列小说这样的连载作品,半个月到一个月就能收集到大致的数据,看到第 1 卷的预期销量。如果这个时候,出版社预测这本书半年里只能实际卖掉初版的 30%,那就会当即腰斩止损。最近,做出腰斩决定的速度越来越快,最终卷不出实体书只出电子书籍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了。
虽然说,电子漫画的购买者是越来越多了,但在掌握实时的实际销量方面,电子书籍反而比实体书有劣势。
如今,日本有约 200 家销售漫画电子书籍的书店。出版社没有办法和所有书店直接交易,所以就存在中间商在二者之间流通。
而不同电子书店的结账日各不相同,哪家书店自费搞促销,作者和出版社也不一定会知道。
拿不到电子书店的直接数据,编辑也不可能要求销售去关注各家书店的排行榜。所以电子书籍的销量如何,不到书店付款,出版社根本无从获知。
因此,出版社才会通过比电子书更容易确认的实体书籍的初动销量来判断作品是否畅销。
平林认为,在书店数量和初版部数一路减少、电子书籍读者增加的时代,这并不是充分考虑了读者需求的最佳方法。但是,眼下并没有别的做法。
作为一介外包编辑,他没有办法改变出版社的做法,也不知道这一套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改变、要怎么改变。
他只能请求读者尽早在线下书店购买实体书籍。他作为一名读者,如果买了电子书籍觉得有意思,也会再买一本实体书,送给可能喜欢的朋友,还在推特上帮忙宣传,甚至一口气买 5 本。
这种做法虽然绕圈子又自相矛盾,但是为了让心爱的作品能活下去,现阶段,他只能做到这些了。
(https://note.mu/moegi_hira/n/nea1769736db5)
平林的博文引发了网络上的广泛讨论,不少网友都表示“关我屁事”“明明是出版社蠢为什么还要求消费者配合他们”“此出版界所以倾颓也”。可怜明明对出版界现状持批判态度的平林,却被人当做了出版界的代言人,遭到了不少批判。
而在出版界内部,也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平林的看法。昨天,一位自称几乎买了所有平林担任责编的书的编辑在 Hatena 匿名日记服务发文,对平林博文中的说法做出了反驳。
这位编辑和平林年龄相近,也是 30 多岁,负责过杂志和文艺书籍,最近几年都在负责男性轻小说,也经历过媒体化和中规模的畅销作品,直到不久前才离开了现场。
匿名编辑表示,平林说出版社不会逐一检查电子书籍的销量,与事实不符。可能平林不会去看,但他自己是会看的。以 Amazon 为首的电子书店都会向出版社提供销售数据(也可能要出版社付费购买)。这位匿名编辑每周都会看到电子销量。
但现实是,就算看到了电子书销量,也无计可施。
轻小说电子书籍的销量为实体书的 10%~20%,不管是畅销的还是不畅销的,大体都是这个比例。由于这个比例太小,很难成为判断是否出续作或者重版的材料。
如果电子书籍比例超过了 50%,那肯定会纳入考虑。毕竟销售也不是傻子,然而这位编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数字。
另外,实体书籍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只要批发商从出版社进了货,出版社就能拿到现款,可以去支付插画、设计、排版、校对等固定费用。而电子书籍直到卖出去之后才能拿到钱,所以就必须先确保别的收入源,来支付这些固定费用。对中小型出版社来说,如果保证不了实体书籍的印数,就会带来相当沉重的经济负担。
那么,可不可以让电子书店先支付一笔最低保障金呢?这位编辑回答说,如果这么做了,市场就是死路一条。现实是,除了漫画、轻小说、色情书籍和非常畅销的商业书籍之外,其他书籍——特别是学术书籍——的电子版销量可以说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出版社还要求电子书店垫钱,那电子书店索性就会拒绝贩卖此类书籍。这不论对谁都不是好事。
匿名编辑表示,虽然出版界还有讨厌电子书籍的编辑在,但是整体上,出版现场已经没有轻视电子书籍的氛围了。电子书籍确实能带来利益,他也不觉得电子书是侵占了实体的市场。
然而,不要以为电子书不需要印刷费,利润就增加了。Apple 和 Google 要抽你的税,Amazon 开出的条件也非常苛刻。
另外,电子书籍界还没有确立下来宣传的手法。顾客有想买的书就会直接去搜索,这和顾客进了书店闲逛找对胃口的书的购买方法完全不一样。但出版界也只能努力探索方法。
对于书籍的初动,匿名编辑认为,因为出版界自身的情况,所以要求读者及早购买,是把不便强加于人,很不体面。
但现实问题是,至少在轻小说界,初动卖得不好的书,几乎不可能到后来反而畅销的。
如今的出版体系,是依靠不断地推出新书交给批发商、让书店货架上不断换新货,才成立的。一本新书能在书店的货架上放一个月都是稀罕事。
东京市中心的书店的货架内容丰富一些,还容得下卖得不是特别好的老一点的书籍。但在偏远一点的地方的中规模书店,问题就更加显著了。
特别是漫画和轻小说的新作书籍实在太多了。如果没有动画化这样的大新闻,只有在新书上市的时候才能被摆到货架上,受到读者关注。
初动不好、后来却卖好了的个例,可能只有登上《这本轻小说真厉害!》榜首了。匿名编辑认为,“这轻”原本的意义,也是旨在发觉那些看销量看不出来的、被埋没的精彩作品。
除此之外,就是被 Matsuko Deluxe 这种名人介绍了。
那么,有人可能会问,虽然一本书初动不好,就不能等一等再做判断吗?说不定就发生了什么变数畅销了呢?
可如前文所说,后来畅销的几率,好比彩票大奖。
编辑是公司职员,即使不出新书光推老书,也只会被上司骂,不影响他拿工资。可作家不一样。书卖不出去,作家就没有收入。就算是为了作家的人生着想,与其让他干等滞销作品突然热卖,不如赌一把新作品会不会畅销。
特别是漫画,很难靠兼职养活自己,能同时开多个连载的快笔作家也少之又少。所以更要尽早选择放弃手头作品、另寻机会。
虽然抱怨了这么多,但是匿名编辑不希望出版界把自己的问题强加给顾客,逼读者买书。这样只会让外行觉得“出版界要完”,让读者觉得“业界不思进取”,对书籍失去兴趣。
他还是想要更加积极乐观地用“好看!”“厉害!”“神!”这样的字眼推广作品,也希望同行们也这样做。
封面: いらすとや
© 谢枫华 / Anitama
所以说到底是电子书冲击了传统出版业,还是文字已经在如今的娱乐市场逐渐没落了呢?
1
学术类书籍基本不可能用电子书看,这种书根本不像小说,因为第一页需要15分钟甚至半个小时,经常需要来回翻页反复思考。 上个世纪电子书刚出来的时候好多人都说纸质的要很快灭绝,可现在呢,过了多少年了,纸质书不一样活得好好的。纸质书在某些方面具有电子书无法替代的优势
唔...就是时代与科技的冲突吗
谢老师辛苦了
中国就是完全倒着来,网络文学撑起一片天
今天没有谢老师的新声看。。。
1
周末新声都不更新啊,谢老师也要休息的
感觉电子书买来收藏性不高,一定程度上阅读体验因个人设备而异
今天没有谢老师的新声看。。。
谢老师孤身奋战
看不到新声我要死了
某宝信仰充值也没了……
谢老师四连,wsl
学术书籍本身就是卖给专业人士看的。这一方面的实体销量不佳应该和电子平台带来的影响没什么关系……
发现我已经好久没看过书了
改变还是比较困难。 前年开始呼吁增加原创动画开始后,改编数量开始缩水,对产业链产生的影响开始体现了吗。 但是话又说回来,本身就是不正经的文化,性癖(tag)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极端,造成读者分散也是问题,毕竟要说没有受众也不行,但一些圈子越来越小是真的,毕竟大部分“基础”跟得上的新人是填不住走掉的老人位置的。
根本还是现在人看书少了,哪怕是娱乐书籍,各类碎片零碎的娱乐挤占了大量生活时间
你知道吗? anitama工作室只有一个人(大雾)
四连新声。
anitama扛把子谢老师
感觉是日本那种以出版社为中心的轻小说模式特有的面临着实体出版和电子版之间的两难,像中国起点晋江这种以线上为中心的阅读模式又完全不同,前者以电子版作为锦上添花,后者则以实体出版作为额外收入
新声四连发
面对同样的衰落,我们国内的出版社更多选择的是大力引进国外知名作品,推荐也一般也都是那些国外的所谓“畅销新经典书籍”,本土内容无论是数量还是整体质量都无法相提并论,只能依靠不断地“炒冷饭”或是一些“话题作品”。看到这种现象总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1
本土的市场逻辑与日本是完全不同的
现在我倾向于优先买电子版了,一是方便二是节省空间。不过说实话,买了一堆书但却没看多少,变得只是以收集书为乐而不是阅读为乐,很惭愧。
个人还是喜欢实体书,看着就很舒服,但电子书方便也是事实。。唉
没时间了吧,现在的思维中花几个小时去看一本书很不可思议
编辑部只剩谢老师了吗
枫桦四连,彻夜难眠(bushi)
面对同样的衰落,我们国内的出版社更多选择的是大力引进国外知名作品,推荐也一般也都是那些国外的所谓“畅销新经典书籍”,本土内容无论是数量还是整体质量都无法相提并论,只能依靠不断地“炒冷饭”或是一些“话题作品”。看到这种现象总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多买几本来支持自己喜欢的作品使其不腰斩也太真实了吧......
所以说到底是电子书冲击了传统出版业,还是文字已经在如今的娱乐市场逐渐没落了呢?
1
肯定是没落的,能静下心来看字的有多少人?现在的人,连一篇评论字多都嫌麻烦不看,你还指望去看书
这是营销全靠自来水吗…
所以说到底是电子书冲击了传统出版业,还是文字已经在如今的娱乐市场逐渐没落了呢?
根本上还是因为娱乐各界的界限模糊了,比起同行更多和其他媒体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