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的监督可以将一种演出风格发挥到极致;一个更好的监督会对不同类型的故事选择最合适的视听语汇。谷口悟朗正是后者。我们来看看在《纯洁的玛利亚》前四分钟里,魔女的神秘感从积累到破除的一段,谷口是如何选择相应的视听风格的。
声音设计
延续上一篇中提到的作风,谷口在进入正片后依然使用了潜移默化的声音处理。从一开场的右摇镜头到进入森林的上摇,清脆悦耳的鸟鸣变成了低沉的动物叫声和乌鸦叫,前者暗示环境的幽深,后者带来一份不祥预感。
这一部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走出森林,魔女小屋登场的一段。配合闪白和树木向视野外退去的画面,树木被风吹过的沙沙声恰到好处地响起,让人眼前一亮。然而真正厉害的在这之前。为了给最后的镜头做铺垫,沙沙声共出现了三次,分别在进入森林时、仰视森林的旋转镜头和最后的小屋登场时响起。音效的音量由小到大,第一次细微得难以察觉;第二次配合镜头内容表现迷失感,使紧张气氛提升,产生悬念;到第三次时,无意识地适应了这一音效的观众就会自然地接受沙沙声的出现,期待遇到顶点,为小高潮的出现做足了准备,于是小屋登场。沙沙声从进入森林始,走出森林终,同时也可以看出为了达到最后的情绪顶点,前两次铺垫引观众入戏,加剧了紧张张力,是必不可少的。
进入小屋后,环境音减弱。到魔女出场,背景音乐开始播放时,环境音已难以察觉,作为营造神秘感的干扰因素被削弱。直到玛利亚露出马脚,魅魔回来后,环境音重新引起观众的注意力,代表魔女不再神秘,回到人间。
注意,“难以察觉”并非指环境音完全消失。如果听得足够仔细,会发现在两段背景音乐间的空白,有微弱的乌鸦叫声和鸟鸣。此处可以解释为角色的主观听点、玛利亚的声音魔法或者就是单纯的演出控制。可能有人会嗤之以鼻,这么细微的处理能对观众有什么影响?诚然,潜意识虽然强大,或许也无法捕捉到如此细微的声音。然而只要有可能产生效果,谷口就绝对不会忽略这一手。在音轨上保持简洁的同时却不失处理的密度和清晰的层次,是谷口让人难以企及之处之一。
视觉设计
漫改动画经常会参考原作的分格和绘画来确定分镜演出,然而众所周知,谷口有着粉碎原作的喜好,加上《纯洁的玛利亚》的漫画形式确实粗糙,结果是动画的画面处理完全原创。
首先是整体的光影,谷口选择了清晨到正午之间的时间段来衬托情节上神秘氛围的营造和破除,在此之中,为了赋予玛利亚伪装被掀开时更强的戏剧效果,让小屋的内景从漆黑到明亮。单单这么说似乎不值一提,因此可以做一对比,想想《吹响吧!悠风号》第十一集久美子与丽奈的对话场景。在这场戏中,两种主要处理是用景别大小表现主导权交替和脸部受光暗示角色情绪。取景和布光完全贴合角色,然而也正是因为同样处理的一再使用,加上角色调度不得不迁就过于精确的布光,导致效果不自然。相比之下,谷口的处理就聪明得多。走出森林,小屋登场前的闪白是角色的主观视点,源于人从暗处走向亮处感到晃眼的生活经验;小屋的漆黑内景是玛利亚为营造神秘感的自主行为,魅魔回家内景变明亮也是如此,布光被融入角色的行为逻辑之中;日出日落更是自然规律,当观众看到母女走出小屋时的太阳当空,不会感到不自然,因为谷口为了让观众意识到情节时间的流逝速度,早在正片第一个镜头就开始铺垫了。谷口的一系列处理对怎样构造一个更自然的叙境(diegesis)是非常好的启示。
想必大家都知道,摄像机的使用有“平准稳匀”、起幅落幅的基本原则,追求的是视觉上的平稳变化。在《纯洁的玛利亚》中,谷口将这一思路运用到视听语言整体。比如说进入森林的上摇(慢)没有落幅,下一个固定镜头里人物停止走动(停),接着树枝上的动物使得女孩略微转头(慢),大幅度转头(快),母亲伸手挡住(慢),女孩恢复表情(慢)。可以看到,不只是镜头组接,画面上所有运动都构成一个连贯平滑的整体。限于篇幅仅举这一例,事实上从画面到声音都大量使用了这种思路,来对节奏的缓急以小单位严格控制。有兴趣的人可以试着观察。
上述处理并非是谷口一贯的演出方式,在其它作品中观众会发现截然不同的表现风格。比如为了与《反逆的鲁鲁修》戏剧性的情节相衬,使用纯黑的阴影和增加阴影层次来突出轮廓,依靠交叉剪辑加强对比和冲突,等等,风格上与《纯洁的玛利亚》截然不同。对于一个带有些历史厚重感和严肃主题的小故事,谷口最终选择用严谨而细腻优雅的“文笔”将其娓娓道来。
封面: 纯洁的玛利亚
© cyclotron / Anitama
这个页面跳转栏很好啊,为什么其他栏目不用啊?
1
挂树。。。
这个页面跳转栏很好啊,为什么其他栏目不用啊?
第一集分镜:谷口悟朗;演出:浜名孝行。请问分镜与演出是如何区别的?
确实,京吹那段刚出来那会儿就被人诟病
希望有拉片,以便于更加直观的学习了解,也不用一次次加载视频了。 \uD83D\uDE4F作者辛苦了!
跪。。。看的时候啥都没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