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漫画教室的漫画家福田素子曾经在推特上几次提到,她的很多学生都说:“虽然买了很精彩的漫画的单行本,但是作品没有完结就结束了。这种事发生了好几次,让我又害怕又伤心。现在我无法相信作品真的能完结,所以越是喜欢的作品,越不敢买。”
福田能够理解销量对商业出版非常重要。但是以此为理由反复背叛读者,到最后,会有什么样的下场等着自己呢?如果说理由是“业界艰难”,那要是读者都放弃阅读了,岂不是只会变得更加艰难吗?
虽然可能会有人说“既然如此,书一出来你就赶紧去买啊”,但是正因为这些忠实读者“明明已经这么做了,却还是不出后续了”,才会更加悲伤。
而到了最近几年,读者已经到了“不再觉得受到了背叛=不再怀有期待”(不是对作家,而是对出版社)的地步。
“因为卖不出去所以腰斩也是没有办法”这种说法,看起来很正确,但福田却对其怀有疑问。她认为,就算迫不得已,只能“因为卖不出去所以腰斩”,也有义务“让作品圆满完结,传递给读者”。这种信赖关系,才叫商业。如果获得不了利益,那思考“怎样才能实现”,也是个人做不到、企业却能做到的。如果出版社一方“现阶段实在无计可施”,至少也得有一条路,放开对著作权的约束,让作家能自己去完成作品吧。而如果作家这么做了,她还希望出版社全力支持作家,尽到他们作为参与过作品的人对读者的责任。
(https://twitter.com/motoofficial/status/1162667167575228416)
福田的话得到了许多漫画爱好者和漫画家的支持。但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并不以为然。
漫画家山本贵嗣便认为,说“画了漫画就有完结的义务”,就好比对远离故乡死在战场上的人说“你为什么不活着回来”一样。你自己有本事活着回来吗?这话私底下说说,是你的自由;但在公开场合这么讲,你能一辈子负起这个责任吗?人生是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的啊。
山本表示,自己做不到的事,不应该强加给别人。不,即使你自己做得到,也不能以此约束他人。因为这不是你一个人战斗赢得的。
(https://twitter.com/atsuji_yamamoto/status/1162613832658718721)
网络小说家肥前文俊也说,不管是作者还是出版社,都想出到最终卷,可是资源有限啊……如果要求出版社“出了第 1 卷就必须一直出到完结”,那出版社就不会给销量没有保证的新人出书的机会,只会让大牌作家出确保能卖的书了。你会选哪一种?还是机会更多的现状比较好吧。
肥前指出,说实在话,对出版社来说,卖到能盈利的书,并没有那么多。当下的出版界,是靠极少数大卖特卖的书,填补卖不出去的书的赤字。在这种状态下,你还要让人负起责任把卖不出去的书出到最后,也太强人所难了。
(https://twitter.com/HizenHumitoshi)
和个人创作者相比,出版社作为企业,看起来似乎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因此经常令人产生误解。但在商业的海洋,即使是顶级出版社,和其他行业相比,也算不得大公司。日本最大的出版社讲谈社,正式员工只有 932 人,还不到被你们称作“小破站”的 bilibili 的三分之一。集英社的员工数是 757 人,大约四分之一个 B 站。708 人的小学馆,就连四分之一 B 站都不够了。
大型的综合出版社尚且如此,专攻特定领域的出版社更是可以用“零细企业”描述。各位读者可能比较熟悉的出版社里,双叶社的员工人数是 164 人,秋田书店 135 人,竹书房 120 人,白泉社 101 人,早川书房 83 人,芳文社 60 人,东京创元社 51 人,WANIMAGAZINE 50 人,少年画报社 45 人,茜新社的正式员工索性只有 15 人,已经是小作坊的级别了。
根据帝国数据银行在 2016 年发布的调查报告,超过四分之三的出版社, 2015 财年的总营业额不到 10 亿日元。
(https://www.tdb.co.jp/report/watching/press/p161106.html)
而这些中小微企业,不仅仅要承担起书籍的策划、编辑、排版、审校和宣传营销(也有出版社将这些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或者自由工作者),还要负担起设计、印刷、装订、流通等费用和与这些企业、个人的沟通,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成本。一本书的销量好坏,不仅仅对作家至关重要,对出版社而言,同样可以说是事关生死。
至于让出版社将著作权归还作者,这看起来确实很美。但即使真的这么做了,又有多少作家会选择把已经被盖上“卖不出去”印章的作品写到最后,而不是去另起炉灶画一本更有可能卖出去的新作呢?和只把创作当成兴趣的同人作家不同,专业作家的收入来源只有稿费(大多数小说家连稿费都没有)、版税、打工和啃老。如果要求每一位作家都必须“负起责任”完成卖不出去的作品,恐怕报纸除了报道作家饿死的新闻之外,再留不出别的版面了。
封面: 《深夜!天才傻鹏》
© 喜欢的小说又两卷腰斩了的谢枫华 / Anit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