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奥特系列通鉴・初代奥特曼篇】
第四回 通往奥特曼的台阶
1965年7月,圆谷特技制片厂方面将预算制作费不足《奥特Q》的四分之一的企划案《吕太少年的秘密》,递交给东京放送电视台(TBS)意图作为《奥特Q》之后接上的新作,但是TBS方面当然已经不能满足规模仅止于此的企划了。还是老话,圆谷特技制片厂方面主导企划的,是总经理市川利明和企划室长金城哲夫,在《奥特Q》这个具体作品中分别担任制片人和脚本。TBS方面主导企划的则是编成局影视部,部长仍是津川溶溶,副部长仍是涩泽均,以及部员栫井巍在《奥特Q》担任制片人。
对于企划内容的方面,栫井给金城提出两点初始要求,或者说基本要素的希望,第一点是要某种穿制服的队伍登场。因为《奥特Q》每回看下来,剧情就变成有3个人每星期都遭遇巨大怪兽,明明只是报社和航空公司的普通打工仔。这太不正常了,当时就内部外部都有键盘侠指出这点。这是因为《奥特Q》本来的企划是《失衡》,表现一整个失衡空间的现象,主要角色3人相当于引导观众观看这些影像的引路人,构成形式参考TBS自己引进并且自己提议的美帝诗选剧《神秘空间》。不过后来中途被栫井变更成怪兽路线了,所以形成这种状况,这点栫井自己也心里有数。
如果是东映儿童片,这就不会看上去不正常了。因为东映时代剧从打入电视业界以前发展出来,扩散到其他领域的也就是这类。故意做看上去荒唐无稽的演出和缺乏逻辑的超展开,那边传统上的理论是,这些不可预料的花样正是吸引观众兴趣的要点。所以当然,普通市民身份的超级英雄与等身大活动的敌方组织每周遭遇毫不奇怪,看着是在高楼和水泥地的环境里开始打架了,切个镜头下一瞬间居然正在树林子里打,假面骑士一旦跳跃一次再落地后场所也能变。
可TBS这边,当时被打上的标签口号是“剧情的TBS”,走的路线是要注重追求高大上形象一板一眼的,会符合当时的设定党口味。都喊着3个人总遭遇怪兽太扯了,栫井说那就要个专门的机关好了,穿制服的队伍每回有事时出动就行了,这批人跟怪现象总打交道就不会再不自然。这时栫井心里设想的形象是刑事剧那样的,比如警视厅刑事部搜查第一课第X系这种感觉。
第二点,要有一个明确的主人公出来。《奥特Q》这样的是以表现现象为主,因为出发点毕竟是“特殊技术”本身,重在难得一见和充满魄力的特摄影像。几乎每回登场的3个主要人物充当的是领路人一般的角色,观众是完全的旁观者,这样不行,缺乏代入感。对小朋友尤其不行,需要一个明确的主人公存在,成为能让观众代入感情的对象。
因为人即使长大了都会潜意识喜欢这样看片的,要以主人公的立场去跟着看片,所以跟主人公作对的也才叫反派,那小朋友的视角更是如此了。这跟现在的人基本上会以为,特摄和超级英雄打架好像就一回事,是同一个道理。特摄片是特摄片,动作片是动作片,不是一个东西。但是在比如超级英雄这样的题材下,两者能融合,为什么。因为特摄是看的东西,武打是代入的东西,不矛盾能共存,导致你以为你喜欢的东西叫特摄,其实更带来快感的可能是打架部分。
要求明确的主人公,也有营业方面的理由,就是方便商品化事业,做角色生意。以前说过,当时这种商法还没有开发到普遍化,普通无非就是电影靠票房、电视靠赞助商获得成本回收。像东宝特摄电影以及《奥特Q》这样的,即使制作费实在过于膨胀,主要的额外手段也只是出口赚洋人的钱,角色生意只摆在不得已的次要层面。如果《奥特Q》没变更成怪兽路线而真的走完了《失衡》的路线,虽然同样是用特摄来表现,那在商品化事业的效果肯定会天差地别。
因为怪兽这样的虚构角色,更适合于卖商品。而又因为一旦实施了角色生意,那自然会发现如果有一个明确主人公的虚构角色,商品化事业能更方便展开。所以从《奥特Q》后来发展到《奥特曼》横空出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历史趋势方向。穿制服的队伍和虚构角色主人公,两点都是后来的系列中常见到几乎成为前置条件的元素。但提出诞生当初,当然都像这样根据当时的背景,有明确的理由和用意的。
同样是对于营业的方面,给市川提的也是两点要求。第一点,新作不能再像《奥特Q》这样是黑白片了,要制作成彩色的。这个就更是,在后世看来完全应该叫理所当然的一条了,彻底的前置条件。但是转变的过程,同样有当时的背景和用意等因素。
当时虽然已经有彩色电视机诞生,但是别说彩电了,本来电视机就不算已经在日本全国普及。制作彩色影像又当然比黑白的成本高,所以电视上的一切都播黑白的那才叫理所当然,电影也在50年代末才基本普及彩色。彩色的电视节目在当时反而是会特别标注的,《奥特曼》后来首播时就是这样。
标题是红色背景,中央写着大字《奥特曼》,下方写着一行“空想特摄连续剧”,这是现在的观众也能看到的。但是首播时屏幕右下角其实还有一个标注:【彩色】,这个现在靠各种光盘软件的DVD和BD之类,已经再也见不到了。当时有电视机的家庭,大多配备的也还只是黑白的。所以虽然制作阶段是彩色,但看到的自然也只能是黑白,不过他们可以通过右下角得知其实这片不一般。
事实上到1965年为止,日本没有过完整的彩色电视影视剧,电视动画更不提了。《奥特曼》就正是以日本史上首个彩色电视影视剧为前提,来企划的,是一个历史里程碑。刺激TBS不按常理出牌,要求彩色的理由,是前面说的出口海外。《奥特Q》出口时,以那些圆谷英二特技监督的东宝特摄电影为参照对象,洋人的反响不如预想。为什么会这样呢,TBS得出个结论,黑白影像是重要原因。所以新作要制作成彩色的,这样洋大人才更好买账。
第二点,新作的主演阵容里,《奥特Q》的主演3人中至少要有1个演员接着用。这点比较简单,这个手段在当时日本的电视这一行不算少见。这为了尽量让观众顺利接着看下一个剧,因为正常观众的确就是只看演员看脸的,其他啥也没概念。后来从《奥特曼》到《奥特赛文》也是同样的理由,科学特搜队的岚队员和奥特警备队的古桥队员,都用石井伊吉来演,背后大人的原因就是这样。
符合上面4点要求的,尤其是前两点企划内容方面的要求,倒是有个现成的企划。就是一年前《奥特Q》制作开始之前,已经与富士电视台交涉失败的另一企划《WoO》,但当然不能是就那样原封不动的东西。1965年9月,市川将《WoO》的企划设定和样本剧情集提交给TBS的津川和涩泽,内容与1963年提交给富士电视台的已经大不相同。以下是提交给TBS的版本,过去提交给富士电视台的版本则可见于《奥特系列通鉴Z》第八回。
- WoO这个角色:
安德洛美达星云(仙女座星系)几乎正中央的某个行星上,除了空气中氧元素稀薄以外,其他条件与地球很相似。WoO星人拥有远远比我们人类发达的文明,过着和平丰富的生活。
但是,有一天,因为与妖星碰撞,WoO星发生大爆炸,成为了粉尘。在碰撞临发生前,有个WoO星人成功让WoO逃出。然后,WoO在宇宙流浪中,偶然接近地球,因引力朝地球飞来。突入大气层时,WoO遭遇台风,乘着台风来到日本。并且撞在日本最高的山上,在富士山降落。
这个WoO正是,本剧的主人公,阳光可爱的WoO!但是一旦有心,能什么也不害怕,成为勇气与力量的正义派。
- WoO的特点设定:
第一,WoO是个懒骨头。因机械文明的发达,WoO星人几乎没有工作的必要,是过得很土豪的,绝对的失业者。因此,WoO每天过得懒懒散散。
第二,WoO住在湖里或海里或地下水道里。因为空气中氧元素浓度过高,所以喜欢在水里。
第三,WoO能以3倍音速在空气中飞行。但是,由于摩擦生热的损耗,如果没有真的搞出什么大新闻基本上不会飞出3倍音速。
第四,WoO食用海中的强化食,奥特绿球藻,是他的能量来源。
第五,WoO使用超微型机器,能实现与人类的对话。超微型机器还能用来探知WoO当下所处的方位。
第六,WoO对雷电苦手。被雷击后会巨大化,并且失去动的力气。
第七,WoO能口吐真空光线!这是WoO唯一的武器。被真空光线击中后,所有怪物都会爆炸。但是,要吐出真空光线,对于WoO要消耗极其巨大的能量。
第八,WoO的身体很小,但力气大。
以上世界观和角色的基本设定,相对于过去提交给富士电视台的版本,首先是科幻性质增强了。WoO的故乡,以及逃脱和来到地球的过程,都描述得更详细。关于WoO外形的描述删除,没有任何提及,同时追加了一条超微型机器的设定,除了当翻译机还能当定位系统用。
这个企划的确是符合有个明确的主人公角色,但是身着制服的队伍组织怎么处理呢,以前提交给富士电视台的版本中就没有。可以看到以前的版本还有对于WoO以外地球人主要角色的说明,但上述这个版本目前为止还没有,这里就是相对于提交给富士电视台的版本最大的变更点了。
- 艺术图像中心(AGC):
精锐的年轻摄影师自由职业者3人构成的记者集团,无论是战场上或是暴风雨中,只要是为了工作就能赌上生命,取材做到绝的斗士们。本剧的主人公,秋田,是这样的集团中的一人。
- AGC的人物构成:
大山队长(32岁),领班摄影师,兼经纪人。
秋田(27岁),本剧的主人公。
太郎(20岁),秋田的助手。
佐伯(28岁),秋田的同僚。
小森(21岁),佐伯的助手。
今日子(19岁),AGC的电话联络员。
可以对照过去给富士电视台的版本,人类角色主要是3人。主人公也是摄影师,叫秋田让二,新版去名留姓只叫秋田。秋田让二的助手叫团太郎,新版去姓留名只叫太郎,然后秋田让二的摄影模特桃乐茜的设定完全消除。
一个专门的队伍就算是存在了,但可以看到有些奇奇怪怪矛盾的地方。AGC的设定开头明明刚说是3个人,紧接着列出来一众却明显数量远超3人,若要强行或许可以理解为3人在这里指的是大山队长、秋田、佐伯。另外前面明确表示WoO是本剧主人公,后面又明确陈述秋田是本剧主人公,算是默认双主人公体制了?
《WoO》的企划没有被TBS欣然接受,事实上圆谷特技制片厂方面从一开始,也没有真的提交这个制作成《奥特Q》后番组的正式意图。跟富士电视台已经谈崩了人家不要了的东西,即使是改过几笔,TBS又怎么可能真的接下呢,这是业界常识是可以预见的。那市川给津川和涩泽展示这个是干什么,是当跳板、台阶的性质。等于是展示一个样本,为了得到一个答复,像这样的具体例是否符合你提的那些要求,如果哪里不符合那我们再商谈得更具体点。
实际上《WoO》自从1964年秋,与富士电视台宣告谈判破裂后,圆谷特技制片厂方面也并没有理由立即彻底废弃这个企划。毕竟是金城的心血,一个客户不要不代表天下人都不喜欢啊,所以一年来一直有各种动向试图让企划实现。先后有过以动画形式实现的构想,与海外合作实现的构想,再到这时又提交给TBS样本,使得在宇宙中漂流的WoO也真的在业界四处流浪了。
因此前面为什么说叫作有个现成的企划呢,就对应上回说过的1965年圆谷特技制片厂还有多项与米国人合作的构想预定,《WoO》便是预定企划中的一员。并且米方也当然不只一家制片商、发行商、电视台等,应各方不同的要求,在交涉过程中《WoO》的企划内容相对于一年前提交给富士电视台的版本,已经出现改动便是这个原因。
与米国人合作如果实现,也意味着市场不像日本本土这样狭小,因此有可能获得的预算制作费也能宽裕得多。具体金额的事各种各样就复杂多了,有三类差异能造成不同金额。第一是不同的合作方提出的预算金额不同,第二是制作成黑白片还是彩色片会引起预算金额不同,第三是试做版和正式版的预算金额不同。
在米国要制作电视剧的惯例一般是,先制作一集试做版看反响好不好,再谈按季度签合同的正式版连续剧。试做版和正式版两个词,听起来像是试做版廉价些,但其实试做版比正式版成本昂贵。因为是用试做版来决定是否出正式版,用好理解的话和类比现在的日本电视剧来解释就是,初回要更隆重要搞个大新闻或者出SP,用以骗得观众继续看下去。
这里只举个最高数值的例子好了,按照提出预算金额最高的合作方,如果制作成彩色,试做版一集的预算制作费是3万美元。50年代和60年代,汇率被固定在1美元=360日元这点以前说过,所以这就意味着1080万日元。还记得数字的便能反应过来,这已经是普通日本电视剧的7倍了,《奥特Q》预算制作费的2倍了,就算和赤字的《奥特Q》实际制作费比起来也高出约25%。
【本周的本家特摄列传】
特摄魂~讲道理的特殊技术(二十四)《奥特曼》是彩色的意味着什么
很久以前也强调的一件事,特殊技术=“特摄”是个很复杂的东西。最最粗略分也得分三大块,特殊摄影(特摄)、特殊美术(特美)、合成。但是纯粹观众视角谈起的所谓“特摄”的技术,实质一般只在关注特美。这是因为特美更明显,比如巨大的怪兽当然不存在,怪兽踩坏楼房更是绝对明显的虚构产物。所以纯粹的观众视角,更容易去关注诸如那个怪兽的衣服和那个楼房的微缩模型,都怎么造出来的。
但是还存在更多的事,容易是观众视角看上去应该理所当然,但实际现场可能要大费周章的,这类技术上的问题。以前也算举过多种这类例子,今天举个更基本的小例子,从黑白的《奥特Q》变成彩色的《奥特曼》,这意味着什么。《奥特曼》这么个以“日本史上初彩色电视影视剧”为前提企划的节目,当时正是因为有了从电影业界打入电视业界的这么一帮人,所以才敢开始想,仅仅电视台的人就会很难实现了。
当时早期彩色胶卷的显色质量,通俗形象来说就是,你眼睛直接看实物的颜色,和拍摄下来看影像上同一个东西的颜色,不一样。这简单一句话后面麻烦事已经一堆了,什么东西都必须先经过色彩测试。都确定了在影像上实际会显出什么颜色,再来决断正式摄影中要用什么颜色。道具、衣服、化妆,一切都背离原本的常识了,当时的电视业界几乎没人懂这个的。比如科学特搜队的队服用橙色,是个很奇怪的选择。当时的演员一旦去外景地都觉得是羞耻play,在米国这更是囚犯服装的颜色。就是因为当时彩色电视剧的初始尝试期,选择了风险相对最小的这种亮色。
胶片的感光度也差,这不仅牵扯到摄影班,也牵扯到照明班。同样通俗形象来说就是,你看着影像上的亮度,和摄影现场实际的亮度不一样,前者暗得多。如果一般电影的外景地摄影倒还好,可以有现场的自然阳光,天下没有比太阳光更强烈的光源了。但是特殊技术就不一样了,画面中的整个世界都是特殊技术班自己手制的,摄影也必须在摄影所的摄影棚里。所以是在室内由特殊照明班采用人工光源,而且你还得伪装成好像室外光源的效果,考验特殊照明技师的功底。
这就不得了了,记不记得很久很久以前讲过的个段子,东宝砧摄影所里两个剧组经常互抢照明资源。圆谷英二的领班助监督中野昭庆代表圆谷组,黑泽明的领班助监督森谷司郎代表黑泽组,一边喊我们有天皇黑泽明,另一边喊那我们有天神圆谷英二,吵起来的这两人后年自己升格成监督后还合作出大名作《日本沉没》。这当时是初期讲故事当段子来讲,但这里不是赚流量的地方,段子背后什么意思什么道理,我必须要讲清楚你也终究得懂。
因为确实没法同时用,一旦其中哪个照明班一开动,所需的电力就能把摄影所内其他摄影棚搞熄火了。有时候特殊技术班在大冬天摄影,你别担心现场人员会不会好冷啊,因为周围都是照明设备对着呢,比暖气火炉全都管用。如果是春秋季节的一般常温,那特殊技术摄影现场的摄影棚里,再穿上怪兽或宇宙人的衣服站台子上去施展演技,内部能达到50摄氏度。
《奥特曼》主题歌的歌词,第二段里有一句这么说的,唱熟了而且懂日语的应该都有印象。“手中的胶囊噼啪地闪着光,有百万瓦特的光辉”,这是描述奥特曼变身时的场景。设定上是,早田队员拿着的那个工具贝塔胶囊,里面发出的贝塔射线环绕在他身上,被照射足够多的贝塔线是奥特曼出现的必要条件。所以看过片看过那个兼用卡影像的都知道,上回还刚刚讲过摄影方法的,本篇班摄制的早田队员举手的影像是一闪一闪的,特殊技术班摄制的奥特曼伸出右拳巨大化的影像也是一闪一闪的。然后再合成,两方同时还配有那种一闪一闪的音效。
这句歌词里说的,百万瓦特的光辉,不是什么艺术作品的修辞手法。作词也没外包给什么专业作词家,是圆谷一披上马甲作词,意思就是,懂行的人写的词。那数字是真的,照明班尤其是特殊照明班,平时一旦开工的功率平均就是80万瓦。低时可以控制到60万瓦,高时真的超过100万瓦,歌词没用夸张手法只是真的描述出来。当然与此而生的有照明费的成本问题,今天就不再多说了。
顺便还有同样是上回刚讲过的,《奥特曼》的OP主题歌播放时,背景颜色有3种交替互换,这就是当时刻意强调色彩性的一种演出。还有奥特曼的彩色计时器,这玩意儿当初也是为突显彩色片,由这种初衷搞出来的设定。最后还讲个麻烦点是合成班也牵扯进来,因为特殊技术使用合成本来就多,合成多是一种后期加工。你看着影像上是那颜色,所以合成作业也真耿直选用这种颜色,那就完蛋了。因为到时候再显像出来,和肉眼时看到的颜色明显不一样,就变成了合成的画面上物体不同色,彻底穿帮。
当然,以上所有问题即使再困难,当时技术方面世界顶级的圆谷组,在电影业界也已经逐渐找出对策了。可灾难就在于这回《奥特曼》终究是电视上播的,前面都解决了还剩个难题就是,真的在电视上放送时,电视台可当然不是直接播放胶卷上的影像。跟电影院里放映机直接用胶卷副本,放映投影到大银幕上不一样的,在电视台得转换一道。从胶卷上的“影视”变成磁带上的“录像”,再让全国观众收到信号。得了这一下颜色的显色又会发生变化了,直接再现度极其低下。所谓一难刚去又来一难,说的就是这种抓狂的事吧,好吧回去喝一口阿里椰奶再考虑对策喽。
※ 连载因国庆假期将停播1周。
如果对使用评论功能有不惯感,关于本专题的内容今后都可以匿名提问,认真的疑问都会尽量回答:https://peing.net/zh-CN/huangyan
封面: 《奥特曼》
© 煌言 / Anitama
一人血书求早点写迪迦
太辛苦了,看了这篇文章就觉得古谷敏在自传里所描述的辛苦都不是虚的。在电视放映色彩和明亮度都和实际画面差这么多,实在佩服円谷棚的能力。
阿里耶奶是什么鬼
你好,请问您是如何对奥特系列有这么深的了解的呢?
1
这问题我也不知道具体能怎么答,套话来说也是有兴趣然后有动力去研究就这样吧,往宽泛了说我是数学系出身的从小史学爱好者,可能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性思维有发生融合,存在这方面的影响也说不定
你好,请问您是如何对奥特系列有这么深的了解的呢?
圆谷不愧是当时摄影核心技术的集中地?
没想到彩色制作如此艰难,万策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