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翻云覆雨只为晴

《天气之子》专题之监督新海诚谈《天气之子》

Broadcast|izumi2019年10月31日 7时07分

文中涉及部分剧情内容,请酌情阅读

云层之上不可思议的世界,歌舞伎町窄长幽深的后巷,连日不开晦暗湿漉的东京街景……时隔 3 年,曾经以《你的名字。》席卷全球的新海诚监督,携“集现实科技、民俗奇幻于一体”的全新力作《天气之子》卷土重来。新片上映短短数月,便创下骄人业绩,并获得代表日本竞逐新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国际影片的殊荣,令世人在对监督高超艺术表现才华感到折服的同时,不得不对其“呼风唤雨”的票房号召力由衷赞叹。

在众多《天气之子》的监督访谈中,前作大热对于今作的影响,无疑是被提及几率最高的问题之一,对此新海坦言,无论从现今团队的人员配备、资金保障,还是无拘无束的尽情创作等诸多方面,《天气之子》都得好好感谢那部被载入动画史册的名利双收的前作。须知,当初在最后一刻勉强赶工完成的《君名》,都没来得及试映。

在《君名》告一段落,新海转而投入新作脚本构思、制作阶段,主观上监督既没因前作的盛名背上包袱,也没特别顾虑过外界的反响,毕竟,作品好坏的评论权掌握在观众手中。新海认定,监督的主要职责在于如何准确传达作品主旨,并取悦观众。假如观众看完影片表示,“直面某些问题令其感到了不适与不甘,但内容看着还算有趣”“看着不觉得无聊”,或是“虽然说不太清电影到底在讲什么,但却受感染而落泪”,都应当算作是对影片的肯定。

在《天气之子》的实际制作过程中,从来没人跟新海提多少亿日元以上的票房收入该由他负责,因此他那时只是心无旁骛地沉浸于自身想做之事,两点一线地往返于自家与工作室之间……直至电影终于制成的 7 月 7 日,从“与世隔绝状态”切换回“日常模式”的新海方才蓦然惊觉,公车、地铁、车站、便利店,乃至网络、电视……似乎无论自己走到哪里,看向何方,目力所及皆是铺天盖地的海报、CM……

当然,新海对宣发一事并非不知情。可当亲眼见识到如此夸张的阵仗之后,他那原本只求“让观众觉得 1900 日元的票价物有所值,观影过程愉快尽兴”的淡定心绪,还是泛起了不小的波澜。尽管公司内部人员都对影片大卖表现出极大的乐观自信,同时在监督眼中,制作人川村元气的能力十分优秀,可是这也打消不了他的略微担忧,毕竟转念一想,川村算不上对赚钱特别有心得的那类制作人……

因此在上映之初,监督对新片是否对得起浩浩荡荡的宣传攻势并无把握,直到后来确认了节节攀升的票房,才让他舒了一口气,这点算是前作带来的,算不上负面,却也着实让新海忐忑了好一阵的副作用吧。

分析本片受众的年龄段,因日本国内是在暑期档上映,观众占比最多的还要数 10〜20 岁的年轻观众,当然中间也有不少一路长年追随而来与监督年纪相仿的 30〜40 岁的观众,但其实,新海内心盼望着本片能被更多 50〜60 岁年龄段的观众看到。

据说新海当初在观看是枝裕和导演执导的《小偷家族》时,就想着要酝酿一部,未必如揭示日本低层民众疾苦的《小偷家族》那般立意沉重深远,但在感觉上较为相近的作品。登场人物中既有姐姐,年幼的孩子,也有上了年纪的老婆婆,以及少年。如此,便有望将影片打造成老少皆宜的作品。

至于此前新海作品中,由于时间、空间、社会等因素的阻隔,被一再强调的“距离”主题,因在《君名》一片中以一种最为亲密无间却又最遥不可及的设定,对距离感做出了近乎终极的诠释,所以构思新作时,新海基本没再对此问题多做考量。并且,剧中主人公的情感侧重也由恋爱关系转向了共同迎击挑战的伙伴情谊。

在此想法催生之下,《天气之子》应运而生。与把泷与三叶能否相遇的悬念作为全片看点的《君名》不同,本作讲述了某位离家出走的少年在东京的一段人生遭遇,旨在探讨超越血缘关系的人与人之间友爱亲情的大主题,而非“少男少女浪漫爱情”的小格局。因此本片主人公帆高只是碰巧遇到了一位异性,并不存在男孩女孩相遇“世界系”剧情中常见的“告白成功”“开花结果”的桥段。

由此可以看出,新海为服务更广大年龄层次观众所做的尝试与努力。对于自身编剧风格的转变,监督给出的解释是,当年的娱乐作品总体偏好严肃的文艺情调,这点令彼时的自己颇为受用,因而早期他曾一度专注于男性的内在感受,主人公也皆是相对内省封闭的类型。而后在震灾发生前社会各方面相对安定的时期,新海开始聚焦日常生活中人们情绪的点滴波动,创作出了《秒速5厘米》。

然而时过境迁,东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剧烈动荡,迫使新海停止惯性地顾影自怜,将目光投向了自身以外的人与事。也就是从那时起,新海作品的主人公变得开朗外向了许多。

而今新海自嘲,自己已从原本那个依赖影像、文字寻求心灵慰藉的文青,蜕变成了直接借酒消愁的大叔。因此现在做片子,会更多考虑大众的接受度,以及作品能否契合观影者的需求。不过监督也表示,不同时期他始终都在做自己想看的作品,近期他想借作品让自己领略更多不同的风景……于是大家也就看到了,主角的性格由内敛变得越来越活泼,作品基调也一部比一部更为积极向上。

深入追溯《天气之子》诞生的缘由,还得从监督心中儿时的风景说起。新海的老家,位于八岳、浅间山等群山环抱之下、有着“日本屋脊”之称的长野县小海町。因独特地形地貌所生成的复杂气流,孕育出当地疾风多雨的特殊气候。渐变多彩的天色与空中漂浮而过的瞬息万变的云霞,让新海从小便养成了看天出神的习惯。

新海非但从未对一连几小时观察天象感到过丝毫厌倦,反而乐此不疲。日月消长,寒暑交替,当昔日的男孩长成敏感多情的青春少年时,心中更是对五彩绚烂、美轮美奂的苍穹生出更多一份的痴醉与眷恋……

并且,在那个全球尚并未将注意力聚焦气候变化的年代,新海就已开始关注全球变暖等变化趋势,并由此生出危机意识。近几十年,看似亘古不变的四季更替,变得不再平稳顺畅,世界各地各类极端异常灾害性气候的报道频繁见诸媒体,令那些曾一度坚信科技进步无坚不摧、无往不利的人们,或多或少对这一无法掌控的巨大存在心生敬畏与不安。而这些在新海看来,只觉是自己少时的担忧,不幸演变成了现实。

为何要将本作中的天气,由一种对人物心境的单纯陪衬升格为人类社会的敌对角色,新海做了以下阐述。这点与其自身爱在作品中引用日本民间传说的创作思路有很大关系。当初《君名》的故事可以概括为,通过预知梦境,告知互换身体的少男少女,最终使少女得以获救。而拿主人公在梦境与现实间相互穿越说事,在日本民间传说中极为常见。

在构思本作时,监督仍旧想从民间传说中汲取养分,而这回,他所借用的典故是“活人献祭”,理由是,构图简洁明了。长期遭受某种强敌压制的族群,为保族人的平安,进献人祭息事宁人……随后通过某外来之人的介入,打败敌人,废除旧制……符合再典型不过的民话套路。只不过,要在写实的大都会场景中,上演英雄勇斗魔王的 RPG 戏码,在新海看来即便是结合 SF 的题材,也未免太过离奇,因而得另寻恰当的替代物,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想要战胜却难以匹敌的熟悉对象,莫过于天气了。

首先“天气现象”,遍布地球的各个角落,与世上绝大多数的生物无时不刻地发生着关联,无论是居家、还是出行,多数人一天之内至少有一次惦记过天气预报,于公于私,也会有意无意地随口提及。可谓是放之四海皆能引人共鸣的主题。

而导致气象变化的幕后推手,似乎隐藏于遥远的天际,从古至今、在人力难以企及之处,影响着广大区域的阴晴冷暖。大到左右历史进程,文化习俗的变迁,小到牵扯每人每天情绪的喜忧起落。因此,构思《天气之子》之时,新海监督不再将“天气”当作单纯的自然现象“道具”,而是试图将其描绘成,发生在以帆高与阳菜为首的,每个人身上的“天气物语”。

恰巧,《君名》上映前的 2016 年的夏天,肆虐日本多地的酷热,引发了新海关于“今后,天气恐怕不单只是为人类生活平添风雅的一道风景”的忧虑。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将这种急剧变化的气候现象,以恰如其分的娱乐形式传达给受众。

动画作品优于真人片的一大特色在于,可供创作者自行定夺“想画,或不想画”的内容,在一组镜头中可以任凭心意“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这层意义上讲,相比真人片动画中的风景,能够更为明快贴切地贯彻导演的创作意图。在构想《天气之子》的初期阶段,新海冥冥中预感到,今后日本夏季的降雨会有所增加,因而从一开始便想将之做成一部“雨的电影”。

而为使雨景成为全片亮点,制作团队做足了各种功课。针对积水的波纹会随雨势的变化有所差异,只要天一下雨,工作人员便会集体外出察看地上水塘的波纹,或撑着透明雨伞观察从天而降的雨滴……正是因为作画人员的孜孜以求,才赋予了片中大大小小每场雨景丰富多姿的魅力表现。

新海作品中雨景的寓意,比起普遍意义上人们对“雨天阴郁、晴天喜悦”的内心映射具有更为细腻多变的“表情”与张力。雨天可以是美丽的,亦可以夹杂无奈与惆怅,这点监督在以《言叶之庭》为首的多部旧作中进行过大量的实践运用,但均不及此次的《天气之子》来的猛烈张狂。

例如,电影开场不久,在倾斜如注的暴雨冲刷之下,帆高险些被甩出甲板之外,千钧一发之际与死亡擦肩所传递出的震撼,顷刻间便让观众领教了风雨作为灾害现象的狰狞面目与压倒性强势,以及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不堪。新海迫切地想让观众隔屏体验在渡轮上被浇得浑身透湿的感受,因而在制作时不遗余力。那组镜头,不仅汇集了人物动态、背景美术、音响等多重要素的叠加,更是凝聚了专心致力于雨景制作的 VFX 团队及后期摄影的辛勤付出。

除了雨,云也是本作重点刻画的主题之一。为了更加科学准确地描绘云的各种形态,制作团队还特意请教了气象预报员及相关的研究学者。

此外,监督从“人们无法从地表观测积聚成长中的、呈倒锥形延展开来的积雨云顶层”这点激发灵感,展开了对于高空云层之上另一重未知世界的丰富想象。于是便有了一望无垠的天界草原,以及在其中繁衍生息的不可思议的各类生物。

同时,针对暑期上映的档期,监督还最大限度利用传统风俗对于受众的引导与暗示作用。毕竟一提到“盂兰盆节”,日本人便会不由自主地遐想空中的彼岸世界。而看到鸟居时,人们心中又会升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愫……

肉眼可见的云彩,其实是无数小水滴与冰晶在空中的集合。由此新海想到了将空中的鸟兽虫鱼,定义为人类肉眼无法捕捉的不可见光波波长映射。且这一世界的存在,同样感受不到人眼能够感知的光波波段。唯有与天气动向相连的那部分人,才能以自身的特殊灵力,感知常人看不到的光怪陆离的天界影像,以及水与水蒸气的流向。

另一方面,为避免天马行空的幻想让观众产生事不关己的想法,新海有意让男女主人公体验了一把眼下日本年轻一代普遍陷入的“可支配收入日益减少”的窘境。不过,尽管钱财拮据,帆高与阳菜还不往苦中作乐,阳菜自己做菜的镜头,便出于如是用意。

此外,为加强现实气息,本片还刻意采取有别于大多数动画作品中故意避开固有名称及商标的做法,在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积极导入各类现实品牌、标识。

比方作为京漂一族的监督本人,一直将新宿站附近的麦当劳看作象征东京的地标,因此他无论如何都想让片中出现帆高口嚼阳菜递出的巨无霸的一幕。一开始此事遇到了阻力,直到新海亲自出马与日本麦当劳的宣传部负责人交涉才总算如愿,而且还幸运地被赠予一堆麦当劳卡,回去分发给了制作人员。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也因此营造出一派超级生动写实的东京街景。

此次故事的舞台被设在了举办奥运之后的 2021 年,为此东京全城各处都在进行各种基础改建,其中就包括了监督从前居所附近熟悉的景物。一向恋旧的新海,对于事物变动大都持消极看法,因而他不怎么认同“城市会越变越好”的积极论调。结果是好是坏,至少还需经过实践的检验才有定论。怀着对街景变化的隐忧,新海下决心要赶在市容大换血以前,在动画中对当下一刻东京的实景风貌做一次定格。

前作中监督就曾在新宿取过景,但这一回除了新宿,还有选取了其它一些著名的街区。因此在影片中辨别哪个镜头取景于何处,也成为了观片的一大乐趣,观众们也可将这部分内容当成“东京观光片”来欣赏,当然还能留待日后来一回“圣地巡游”。

对有人指出的,片中关于帆高与阳菜选择的描写,会让人联想到《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的说法,新海虽然承认自己至今依旧心存“若方法应用得当,便可找回世界原有调和”的想法,但那种断念,早在那部作品的时间节点就已一去不返了。

新海认为,自己这样的成年人,无疑是缔造世间乱象的“帮凶”之一,却又会时不时感慨一下,往昔的景致是何等美好、一去不返。而当天地间风云突变,面对泰山压顶般遮天蔽日的无妄之灾,那些平日里自诩处变不惊的成熟的社会人,却往往在恐惧心理支配下或无力瘫坐,或自乱方寸地抱头鼠窜。

这一现象引发了新海对“何为长大成人”的思索。随着年华的日渐老去,可供个体选择的前路也随之越变越窄。衰老,令到每个人逐步丧失对躯体的自由驾驭能力,也会让人远离各种尝新试新的可能。当一个人真切意识到、并坦然接受这一切,或许便是成长的代价与本质。

因而《天气之子》中描绘的成年人,对待成长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消极回避的态度。收留帆高的须贺社长,明明提醒眼前的少年要成熟一点,可自己却……身为偶像的大学生夏美,明知自身精神与生理年龄的显著失衡,却仍是固执地拒绝长大。

本作中的成人形象,与其说是守护孩子成长的坚实后盾,倒不如说是甘于“不作为”的群体。也因此,在持续的降雨面前,成人世界理性地选择了退避与放弃。倒是渴望在遥远彼方找寻真正知己的无畏少年,无所顾忌地奋力踏车追赶在云层间隙一路游走的阳光……喃喃自语的少女,诉说着“早些长大”的渴望……而这些,正是多年以前,那个居于长野乡间一隅的少年,隔窗遥望暗夜中的远山与漫天璀璨的繁星时,心头飘飞而出的想要挣脱现实束缚的祈愿。

因而新海有理由相信,人生才刚起步,从未见识过旧日陈规的年轻一代,大可不必沿袭成年人的思维定式,以认命的心态沉浸于惶恐忧惧之中。新海希望,在如今这个“以妄为常、见怪不怪”的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能够像帆高与阳菜他们那样,坚忍顽强地跨越风雨,抵达“彼岸”。

新海自知,作为一名已过不惑的成年人,在作品中一味乐观地倡导“日本会改变,世界会更加美好”的论调,过于任性和不负责任。何况前作也曾被指是“不必付出代价便能获得圆满”的童话,无意间伤害到了一部分受众的感情。因而着手创作《天气之子》之时,他尽力在立足现实的前提下,将作品的娱乐属性发挥到极致。

尽管监督本人也对现实世界以及人类社会的未来走向心存忧虑,但他更想在作品中看到,将烦恼置于脑后,轻松迈向下一个世界的年轻人的身影。本着就算将影片拍成“成人对于孩子成长毫无助力”的觉悟,新海让男女主人公撇下踌躇无措的大人们,在前人未到的路途之上一路披荆斩棘,勇闯前行。

说到底,这源于监督本身的“不认命”。新海从不将“命运”二字放在心上,在他看来,人生并非是在已经铺设好的轨道上行进。人生的际遇,一半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志,一半是对世事随机应变的条件反射。是过往一次又一次判断与选择的结果,铸就了今时今日的自己。新海根本对所谓的“命运”不以为然,也从没将沿途留下的足迹当作是自己来人间走一遭的使命。

虽说步入中年的新海,愈发感觉阅尽千帆后悸动之心的渐趋麻木、以及在视觉影像层面突破求变的艰难,但他也体会到了多年修炼提升的综合战斗力有带来的种种益处。

就拿影片高潮部分,帆高对阳菜高喊出的那句台词来说,新海觉得,若非以他当下阶段的所思所悟,以及若不是将这句话放在自己所属团队倾力呈现的娱乐动画里,即便安排人物在那一刻从口中叫嚷出来,恐怕也不会具备撼动人心的力量。

为了重要的人,帆高在关键时刻喊出了政治家不能说,媒体报道不敢用的词汇。监督深知,离经叛道的行径在日本社会可能受到的抵触与谴责,他也担心很多观众会因此无法容忍帆高,对人物喊出的台词难以做到感情代入。但作为一部娱乐作品,那句台词当中又分明蕴含着瞬间引动观众笑神经的强大爆发力。

权衡利弊,新海还是横下一条心,哪怕冒风险仍要果断启用。若真是吃力不讨好的话,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好在此次出资企业,以及制作委员会方面无论对前期脚本,还是之后的成片,都没跟新海提出过“有违公共道德的言论不可使用”的警告。

由此监督聊到了,电影制作现场的实际状况远比观众想象中要单纯许多的话题。网络上流传的很多有关创作者迫于出资方、制作人压力修改剧本的传言,作为八卦的确能够博人眼球,但事实上大都没那回事,至少新海感觉周围人对他十分宽容,自己无需战战兢兢,当然监督也不否认,有人或许在他不了解的事情上饱受各种辛苦也未可知。

此次《天气之子》的制作团队,是一支经过长年协作与磨合历练而成的精锐部队。其主体依旧为新海监督在 2002 年商业出道时所属的“CoMix Wave Films”,且时过境迁,川口典孝社长在荻洼设立了全新的工作室,员工数也比《君名》时期多出近一倍。除了从《言叶之庭》起出任美术监督泷口比吕志,以及角色设计田中将贺等老面孔之外,还初次启用吉卜力出身的田村笃担任作画监督。

经过《君名》一片的合作,新海与田中将贺之间已达成了相当的默契。因此还没等监督这边做出任何明确指示,田中就很自觉地将新海在《天气之子》企划书封面勾勒的,在大厦天台上仰望天空,身穿 T 恤牛仔的帆高与一袭卫衣热裤的阳菜的草图,升级加工成了电影的海报。

音乐方面,之所以再次邀请 RADWIMPS 操刀影片主题歌与全部配乐,主要因为监督将写好的脚本寄给乐队主唱野田洋次郎 3 个月后,突然收到对方创作的 2 首 demo 曲。被乐曲打动的新海毫不犹豫地向 RADWIMPS 发出了邀约。

此外监督还对两位主角的扮演者醍醐虎汰朗和森七菜相当满意。据称刚定下“天气”的主题时,新海对出场人物的定位还不甚明了,直到确认了声优人选,通过演员们近 1 个月的声音塑造,使角色精度得到大幅提升,让监督感觉,帆高与阳菜就该是那个样子。

值得一提的是,《天气之子》的小说写作,仍旧与前作一样,与电影制作同步行进,前期的动画分镜由监督独自一人在家花费 10 个月完成。但为赶进度,在分镜做到约七八成左右,就已启动正片的制作。等具体确认完毕比 Layout 更为细致的、决定每 1 CUT 基本拍摄角度的设计图之后,新海才利用其余人员制作后续各道工序的间隙,每周抽出 1~2 天正式展开小说的创作。

对于在忙得焦头烂额的拍摄期间写小说这桩事情,新海的心情有点复杂。其实当初拍《君名》的时候,他就老大不情愿,也为此做过“抗争”。结果得到的答复是,要么由他本人执笔,要么另找写手代笔。权衡之下,监督也只得做出了不喜欢的妥协。

好在凡事总是有利有弊,将《君名》原稿提交出版社校阅时,有关彗星细节的描写得到了专家的检修把关,从不同视点提高了作品的整合性。

不仅如此,小说写作相比剧本创作,使监督在对角色心理微妙变化的把握上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使得他在后期配音阶段,能够对演员的表演作出更为明确的指导。

加之《君名》的小说发表后在读者中引发热烈反响,还专门推出了面向儿童的插图文库版,新海女儿的小伙伴在读过之后,也跟监督说作品有意思,此事让监督感受到了别样的乐趣,因此这回《天气之子》的写作,从一开始便被纳入议事日程。

最后监督希望,观众走出影院后,能更多仰望天空,感受风拂,留意天气的变化。要知道,像他这样童年时代尚未见过智能手机的小孩,早晨醒后第一个动作,就是眺望窗外。新海坚信,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心情会随着外界的阴晴风雨一起一伏,并以全新的心态看待气候的转变时,日子一定会比漠然视之时过得更有趣味。


参考资料:

封面: 《天气之子》

© izumi / Anitama

《天气之子》的幕后故事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