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天你会明白,你不是只有一个人。
你有家人伙伴,回忆与希望,脚下的路和眼前的风景,你可以拥有更多,也能抛下更多,活在选择与被选的无数场景中,即使生死,也不孤独。就像自然生长的树木花草,生于种、枝干、根系……经过暴晒洪涝或雨雪冰霜死于峭壁河床、沙漠沃土、园中屋上……生因本能,死有因果,没有迷途,因为泥土、空气都是陪伴。
这是毛利甚八(もうり じんぱち)借《家栽之人》(家栽の人)告诉我们的。
已经去世的毛利甚八。
一部在国内冷门得令人发指的漫画,却用最温柔、自然的语调和笔触,讲述一个又一个让人温暖的故事。《家栽之人》共15卷,由原作者毛利甚八与漫画家鱼户修(鱼户おさむ)创作于1987年-1996年。出版之初在日本即拥有很高的反响,曾于1993年、1996年、2004年三次被TBS改编成电视剧,94年被引入台湾,同样受到好评。《家栽之人》带有原作者毛利甚八浓厚的个人色彩,也是他最为重要的作品。作品以创作时期同时代的日本地方家庭裁判事务所(简称家裁所)为舞台,通过桑田判事与同仁们处理的各种家庭案件,讲述包容与交流所能带来的人性美好。毛利甚八1958年生于日本长崎县,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部,除了漫画原作者,还是剧作家与摄影家。他是一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艺术家,不幸的是,这位温柔善良的人在2015年11月21日因食道癌离世,终其一生对人类怀有希望,并用作品向世人传达。
盆栽少年
《家栽之人》最大的特色是用植物来借喻人类的种种行为。这也是用《家“栽”之人》而不用《家“裁”之人》的原因。与其说主角桑田义雄是一名喜爱植物的裁判官,不如说他因对植物的喜爱与了解而选择作一名家裁所的裁判官(也称判事)。对他来说,只要付出耐心与正确的引导,人类与植物一样,会很好的生长。
《家裁之人》共100多个故事,每篇以一种植物命名,其中有一半以上是关于少年案件的。现实生活中,毛利甚八对少年案件多有关注,曾通过专栏等形式呼吁人们更多去探究少年犯罪中的被告为什么成为“加害者”,找到其原因并加以辅导使之走上正确道路。
第一回封面图,也是所代表的植物——黄金葛。
日本有非常完善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日本现行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划定为不满20周岁,犯罪的未成年人统称“非行少年”。14周岁以下触犯刑法的称为“触法少年”不会送至检察院,而是通过儿童相谈所或家裁所接受审判。14周岁以上的触犯刑法少年称为“犯罪少年”一般通过家裁所审判,情节严重的需要返送检察院。保护体系的初衷是“尽可能的让非行少年有改过自新重返社会的机会”。绝大多数相关从业被制度框定,按部就班的处理案件尽可能的给予“从轻处罚”,这种结论甚至激发出部分少年的阴暗心理,以至于出现越来越多的恶性少年案件,社会氛围也逐渐倾向于认为国家对未成年人保护过度。诸如“光市母子被杀事件”、“绫濑水泥杀人案”等一系列惨绝人寰的真实案件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也终于促成对少年法的修改,如“触法少年与犯罪少年的年龄界定由16岁降至14岁,提高了刑期的上限”等。事实上二战后被判定死刑的未成年人有50多人,最近被判处死刑的未成年人就是“光市母子被杀事件”中的被告。虽然原则上未成年人不适用于死刑,但超过18周岁的恶性少年事件还是有被判处死刑的可能。
毛利甚八为《家栽之人》编入的少年案件多有触及刑法,但情节极端到有杀人行为的非常少见,且基本非故意为之。所以整部漫画在处理少年案件时往往有着正面、积极的和谐结局,虽然漫画中既有对“舆论谴责对少年过度保护”、也有“体制内人士只关注当事人及事件本身”的现实描述,但漫画的可贵之处在于桑田判事对案件背景及当事人心路历程的调查。
漫画第1卷单行本封面。
未成年人就像被人工培育的家养植物,成年进入社会之前,家庭塑造的力量最为强大。给植物多少的照顾,它就会有多少成长,前提要符合它的生长习性。盆栽的少年,总有一天离开保护走向自然,家长给予生命与照顾,法律给予并保护他成熟的权利。因复杂或残缺不幸的家庭环境走上歧途的少年,若不能有悔过之心,也没有改善家庭的影响,成熟之后很难生出美丽的花果。当我们批评法律的偏袒时,不如反省一下,你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园丁吗?
生根的父母
《家栽之人》用过半的篇幅描绘少年案件,同时也在侧面描绘父母的群像:导致孩子行为乖张只养不教的懦弱父母;让孩子厌倦家里寻求外面的“精彩”或“庇护”的关系紧张或淡漠的夫妇;使孩子带着一生阴影和怨恨的抛家弃子的父母;促使孩子相信弱肉强食有霸凌行为的严厉武断的家长;将怨气或寂寞强加在孩子身上的被伴侣抛弃的父母……繁衍是生的权利也是本能,人类无需学习即可生育后代,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做好家长,也并非每个人都能过好自己的人生。少年以家为依,成年后离开家庭落地生根,结出自己的家庭之果。
漫画内页代表植物——荷兰石竹。
生而为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社会性以及思考能力。漫画中80年代末到90年代上半期的日本,家庭纠纷数量趋于稳定,但少年案件逐年上涨,不难看出,成年人在解决成人问题上是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的,但对于离少年记忆越来越远的父母来来说,教育孩子是一件很难掌握的事情,社会的多样性又给了孩子们更多家庭以外的出口,在后面追逐的父母们身心疲惫又不知要点。日本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除了法律政策外,还培养了多种角色的专业人士处理少年案件并进行辅导矫正甚至隔离,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到案件发生后但并没有直接介入到事件发生前对父母做日常的调查或培训。如果有一天,越来越多通过自身判断选择不生育,或者必须通过父母资格认证考试才能生育,不知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用平实、冷静的语调陈述案件是《家栽之人》的一大特色之一。漫画的主角桑田判事最好的品质也是“真实”,不煽情、不带面具、不含欺骗、不会敷衍表达真实观点与情绪。亲情是世间最不能抹杀的关系,学会了更聪明的处事方式的大人们在与孩子相处时大可返璞归真,真实一点,纯净一点,爱不会更少,却更合适。
恶之落叶
人性本善,不排除恶。
《家栽之人》并未吝啬表现人们“恶”的一面。小至猜忌与试探,大到各类案件中的施暴者,甚至家裁所同事之间,也有试探、误解和欺骗。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和谐相处需要漫长的过程,会因各种因素延长或中断。成年人已有了惯用而安全的保护机制,少年们更容易不计后果的寻求平衡。人类被社会准则、道德条款、法律规定赋予人性操守,克制欲望疯长,避免行为过激。世上的生物们都在想方设法的活下去,只有人类会苦恼于生活,让生命为生活买单。人类复杂,会用喜做奖励,善来立足,怒树威严,悲博同情,而恶即是保护也能攻击,可做奖励也有威慑,是人类专有的最为复杂的行为,任何情绪、时间都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但能否用恶来描述一个人呢?
漫画第一卷内页。
《家栽之人》用最后3卷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与前12卷基本控制在20多页的短小故事完全不同。在12卷卷末,读者基本上会有故事被一个开放性结局完结掉的感觉,春河事务所的大家回忆起已经离开的桑田判事,不约而同聚在他经常散步的森林里。或许毛利甚八在12卷结束后意犹未尽,要通过后三卷的学校体罚事件更细致表达教育与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而这一次,600多页的故事对家长、孩子、学校、老师、校长、教育局、社会媒体、裁判官、律师等各个角色都有细致的描绘:恶并非凭空而来,恶也不是长久不退的。人的群居特点让人性选择了善做根本,用恶来孤立危险,当然也造就了被孤立的人用恶来报复孤立他的群体。当我们自觉只有一人,只能一人时,是要独自越走越远呢,还是拥抱身边的其他人呢?选择独自一人与回归群体是胜利还是失败呢?相信每个人都有这个疑问,《家栽之人》在以往的故事中对此的表达都很隐晦,也不选择直接回答,却在最后一个故事中清清楚楚的表达了这份迷茫,并给出了答案。
最后的结局画面。
篇尾桑田判事自觉原告犯罪是因为他作为案件的裁判官必须遵守回避原则,虽然原告与自己的孩子是朋友,却没能直截了当的回答原告的迷茫和追问,他因此沮丧并且后悔。原告虽然赢了最初的官司,却以一个恶的形象让自己陷于另一场官司并受到处罚。但故事的最后,如同桑田所说“终有一天你会明白,你不是只有一人。”而这一天来的并不晚。
人人都爱的好风景
《家栽之人》无论故事或者画面都无疑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可惜的是在台湾出版时期,大陆的家庭及少年案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并没有那么普遍。引进的日本漫画也多以热血、猎奇、少女漫画为主。虽然被三次电视剧化,同样因为缺少共鸣,网络上没有留下任何中文介绍。至于两位创作者,成就局限于特定领域且在日本国内。《家栽之人》后,两位又共同创作了探讨自然与文明的《诺亚的方舟》。毛利甚八已经逝世,鱼户修漫画作品不多,被引入国内的更少,基本都是与人合作完成,讲述考古的《亚特兰蒂斯传说》也是15卷的长篇。鱼户修因题材选择问题,更侧重于描绘动植物、文物古迹且画工写实精湛考究,虽然为青年漫画,在人物设定上却总是倾向于呆萌的“卡通”感。或许他的漫画,背景才是主角吧。
《家栽之人》讲述的是人类的故事,也是植物的故事。每个故事的开篇都有一种植物的特写,自然场景、亭台院落、山野沼泽都有大量的笔墨。也许里面的人物没有让人想去临摹的欲望,但几乎每种植物,每个自然场景都想收藏不时拿出来看看。毕竟在国内,只有外出旅游进入特定景区才会见到那么多的植物与风景了。
这部作品的画面最大特色便是各种写实的植物。
热心植物被称为怪人的桑田判事所着迷的好天气与好景色,在别人眼里也是一样的美好。只是自然与家一样,对人来说重要又显得平凡,平凡得容易忘记。
但是,千万别真的忘了哟!
封面: 《家栽之人》第二卷
© 25 / Anitama
日后有机会一定找来读
以后有时间一定要找来一读!
好作品(⊙o⊙)
真是厉害~>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