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系谱篇最终章(前篇):平成时代幼女片的先驱
《Q娃全明星风云录》,前回发生的三件故事:
其一,魔法少女路线和少女大河动画路线都不温不火,旭通信社和东映集团在朝日电视台星期五晚上的专属节目档转变为超级英雄路线,为此而诞生《宇宙刑事贾班》。
其二,旭通信社和东映动画在富士电视台的专属节目档,从星期日晚上七点迁移到星期三晚上七点,几经坎坷总算把《阿拉蕾》搬上电视。
其三,旭通信社和东映动画和朝日放送电视台专属节目档,新作幼女片因低收视率从星期六晚上七点钟被流放到星期日早晨八点半。
最终章了,就来一并交代六条系谱各自的进展和故事吧。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于是分出个前后篇,本回是前篇。
第一个,称呼为天翼线的那条。一九八二年从幼女片路线转为幼男片路线后,宇宙刑事系列虽然火起来一把,好景又再次不长。老规矩,风潮三年而终定律,加上第四年开始也不叫宇宙刑事了,没立起招牌。宇宙刑事系列之后继续的超级英雄路线,虽然后年民间大友笼统称为金属英雄系列,但朝日电视台和旭通信社和东映以及万代当然全都是没有这个意识的,所以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也没有立起品牌效应。
收视率又下去了怎么办,也是老规矩,移走,移去星期一晚上七点。还记得不,将近二十年前,刚开始走幼女片路线时就在这里的。算不算是“我大东映又活着回来啦”,然而东映还不到这么说的时候。接下来两年金属英雄系列又雪上加霜,超级英雄片在剧情上下功夫,那孩子一有些看不明白,人气不就更低了。这是历史循环过无数次的,典型的创作层面的野心与经营层面的需求之间的阶级冲突。加上这时候条件也没十几年后,平成假面骑士系列横空出世时条件那么好,因为当年看片的孩子们这时还不够年龄大批大批地为人父,然后跟孩子一起看片。
之前说过虽然八十年代已经不是收视率至上主义的时代,但也不意味着是收视率粪土主义的时代。这回是真没救必须左迁了,继续老规矩,星期日早上还有够用的坑等着被流放者来填呢。朝日电视台决定贬到九点半去,你在清净的时间好好卖玩具,我在黄金档换高收视率节目来打天下,互惠双赢。
于是八十年代晚期,星期日早上的儿童片是可以如下这么操作的。对于关东广域圈的观众来说,八点半打开朝日电视台,在播朝日放送电视台与东映动画的动画片。看完后九点钟调到富士电视台,有东映不可思议喜剧系列可以看。看完后九点半再调回朝日电视台,可以开始看金属英雄系列。看完后十点钟还能调到东京放送电视台,记得收看第三期假面骑士系列。看完后实在还想看,十点半也能调日本电视台,东映动画还有《金肉人》的外传在这儿等着你,看完再去准备午饭吧。
可朝日电视台还没满意,九点半这个时间太晚了。因为孩子还是倾向于起得早的,周末睡懒觉的往往是大人啊。大人才在工作日累趴下了,而孩子一般是精力过剩的。都九点半了,开始进入大人们逐渐起床的时间了,但儿童片再放早一点没事。那就直接丢到朝日放送电视台的专属档之前去,这一年,正好天皇也换任了。平成元年春的电视台惯例改编期,金属英雄系列被安置到星期日早晨八点钟。政策,总是该随时局而动的嘛,直到过了二十八又半年之后的另一个改编期,再让东映超级英雄回到九点这个时间段来。
第二个,称呼为天使线的那条。朝日放送电视台和旭通信社和东映动画,都认准幼女片路线了。因为从黄金档被贬到星期日大清早后,居然收视率不降反升,出现两位数。一九八四年这时,星期日早晨的环境已经不比前几年了,谈不上恶劣了。隔壁的东映不思议喜剧系列来到这里耕耘了三年,已经出现最高收视率冲破二十个百分点的奇迹,打下平均值也能稳在十五个百分点以上的大好江山。
葛西治也认准了佐藤顺一,新作指名道姓让他做个系列导演补,去辅佐战友设乐博。按照电影行业的老话来说,就是二十年的幼女片究极老将设乐监督,后面跟了个入职公司还没满四年的佐藤监督补。再后面的新作《枫叶镇物语》,就直接让佐藤就任系列导演去挑大梁了。这是很破格的提拔,因为佐藤当时才二十五岁,东映动画三十年的公司史上还没出现过这么年轻的系列导演。等于佐藤其实是东映动画史上第一个,年龄比公司小的系列导演。
跟佐藤一起的同学贝泽幸男也不会落下,《枫叶镇物语》后面跟的新作《圣魔大战》,就轮到贝泽就出道就任系列导演。这个节目档在八十年代就这两个镇场子的人气节目,《枫叶镇物语》系列战了两年,《圣魔大战》系列战了三年。这个期间,负责这个节目档的旭通信社和东映动画的制片人,基本上一直是当年第三期东映魔女子系列以来的春日东和山口康男。
第三个,因为天使线移到星期天早上去了,还留在星期六晚上黄金档的这个,我就称呼为露露线・白版。这里原则上本来也还是关西的朝日放送电视台负责,但是本来当初就是因为收视率不好被贬过的,接着又撑了两年,关东的朝日电视台不能忍了。这时每况愈下到何止说一位数了,已经到五个百分点的程度了,黄金档搞成这样怎么能活,朝日电视台踢开朝日放送电视台说你闪开让我上。
当时朝日电视台的编成部副部长是高桥浩,战略是要以角色生意,或者叫版权商务,为重点。因为已经给糟蹋到五个百分点的黄金档,要短时间内回到两位数,这可能性太小了。为此要肿么办,高桥觉得还是找老司机东映动画,跟东映动画的两员大将明确说他的这个战略要求,企划部长有贺健和制片人簱野义文。昭和时代东映动画的五大主力制片人,齐藤侑、饭岛敬、有贺健、横山贤二、簱野义文,这时就剩后面三个还在了。
有贺张嘴就说,那《周刊少年跳跃》连载中的正好有一个合适的,人气急速上升中。这时东映动画与《周刊少年跳跃》关系已经变好了不是一星半点,不过搬上电视时主要在富士电视台和日本电视台,还没怎么在老伙伴朝日电视台这里合作过。高桥拿来一看,哦叫《圣斗士星矢》,有贺纠正说不对,写作圣斗士星矢但是作者要求念作圣徒星矢。于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东映动画,论收视率是《咯咯咯的鬼太郎(第三期)》和《龙珠》在富士电视台争先锋,论版权收入打头阵的则是《圣斗士星矢》。
第四个,称呼为天体线的那条。这里确立了安定的团体超级英雄路线,不过像今天这样统称为超级战队系列,也不过是后年马后炮的事了。跟奥特曼或假面骑士这类字眼不一样,战队不是什么特殊专有名词,带战队两个字的标题名称多了,不一定都得是同一个系列。反过来今天看超级战队系列,也不是每部的标题都带战队两字,而不带的都集中在七八十年代,这就是原因。
最初三年还是小心翼翼一点的,每部先预定战半年,发现效果不错再延长到一年。之后就敢企划阶段便预定一年了,到五周年时,战队系列在角色生意尤其是玩具行业的成绩,被万代评为有安定感。在当时还是每年决胜负的时代,超过五年是一个绵延数十年的长期系列能够站稳脚跟所需的基本条件。战队系列是进入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的八十年代后,第一个像这样坐稳江山的长期系列。特征是虽然巅峰时期的火爆度远不如六七十年代曾经的各种超人气作品,不过最大的财富就是安定。
五周年时,女性的战队成员也第一次从一个变成两个。当初《秘密战队五连者》决定设置女性队员,是因为《假面骑士》当年火起来后,平山亨制片人听说小孩之间玩超级英雄扮演游戏时,想玩的小女孩容易因为没位置而被排挤。不过这类超级英雄片毕竟主要目标受众是小男孩,所以当年曾在平山之下担任《小露宝》的辅制片人而出道的铃木武幸,在进入八十年代全权接管战队系列后提出女性队员变成两个时,制作现场并不是一致赞成的。不过最后看着效果还不错,于是反过来提议说干脆下次来五人全部是女性也行啊。啊不不,步子迈太大了会把自己玩死的,就像当年平山制片人玩出《魔女老师》后的下场,这主意结果还是等到平成时代再说了。
铃木制片人提出女性队员变成两个人,原因也很单纯,为了出新花样。因为团体超级英雄题材年年出,也早该到花样玩尽进入过于模式化的时候了,如果女性队员有两个,这样能给脚本家在作剧面也多一点拓展空间。战队系列因为最初生于假面骑士系列,所以基本设定的图式和作剧的模式,大体也照搬了假面骑士。比如当坏蛋的敌方是个整体大组织,有老大、有干部、有怪人、有杂兵战斗员,超级英雄变身时有特殊仪式动作和口号台词等等。不过因为战队系列是团体超级英雄题材,所以也有独自摸索和发展的套路。然后随着长年的浸透扩散到系列甚至题材以外,属于一种无主观意识的庞大影响力,这同时也是战队系列在这个《系谱篇》占据的重要地位不亚于假面骑士系列的原因之一。
简单例比如战队系列确立的复数主要角色的“个人回”的作剧模式,之后从《美少女战士水兵月》开始直到Q娃系列甚至东映集团以外的幼女片,也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的作剧模式。而且幼女片又因自己的特点而再次独自发展,因为幼女片即便内容打起架来也会因定位而必须斯文,最终必须在娱乐性之外建立更强的“教育性”和“成长感”,导致这种个人回的作剧模式比原来的本家还更具备政治正确的地位。进入新世纪后,包括诸如奥特曼四十周年纪念作在内,也取入这种类似的作剧法,也可以体现一种作剧文化的逆向同化。
团体超级英雄路线刚移到星期六傍晚六点那年,紧邻在前面傍晚五点半的名古屋电视台与日升的专属节目档,那年出的《机动战士高达》也火了。所以进入八十年代就确立了默认态势,这傍晚的一个小时就是专门用来给万代放机器人玩具广告片的,前一个日升的机器人动画,后一个东映电视制片厂的超级英雄片。朝日电视台的战略也是成功的,要卖玩具可以,但别在黄金档而去清净的地方待着。不过战队系列在收视率方面,也一直有不至于见不得人的成绩,平均值能维持两位数,但是到十周年的时候终于也撑不住了。那时超级战队系列的整体概念依然还没有确立到如今天的模样,只是傍晚这个时间段开始团体超级英雄路线的十周年,平成元年。结果被继续前移,播出的日子移到星期五,从双休日变成了工作日,时间段也移到了五点半。一年后,隔壁的名古屋电视台与日升的专属节目档也前移走了,伴随着八十年代而结束。
第五个,称呼为爱人线的那条。东映不可思议喜剧系列在这里打出一片天下后,长年平均收视率超过十五个百分点,低的时候也能维持十三个百分点以上。读卖广告社和富士电视台获得一个大胜利,彻底打破了双休日大清早的常识,就像在星期日早晨另开了一个黄金时间。
到八十年末,系列路线又转换成明确的幼女片。其实八十年代末时,幼女片的领域在市场上形成过一场不约而同的运动。因为幼女片的古典名作是六十年代后期的《魔法使莎莉》和六十年代末的《秘密的小亚子》,说是第一期东映魔女子系列,最出名的无非还是这两作。当时的观众从幼儿园遍布到小学高年级,到这时过去二十年左右,到了这代人成批地有女儿一起看片的年代了。面向小女孩的片本来远不如面向小男孩的片容易吸金,这么多年过去从业者大体都懂这个道理。所以到了这个年代,是第一次遇到一种可能违反这个定论的迹象,是幼女片有史以来外部环境最好的时期。
打响头炮的是《小亚子》,新作出现了。已经打上完结的烙印具备过去式印象的作品,又在多年后复活出新作这种事,在当时依然还算是罕见的,而且在幼女片领域这是头一次。新作的制片人和二十年代的初代一样是横山贤二,这是难得的处置。然后给横山配个新人副手关弘美,就是当年在东映不可思议喜剧系列打过工的关弘美。系列导演是当年在《阿拉蕾》和西尾大介同期出道的演出家芝田浩树,这回是芝田的系列导演出道作。
《小亚子》的新作效果完全出乎意料,世代叠加效果居然比初代时的角色生意卖得还火,过了这么多年最高收视率也超过二十个百分点。这次的新作是读卖广告社与富士电视台发起的动作,所以连带的专属档东映不可思议喜剧系列也开始尝试幼女片路线,打响第二炮。不过因为这边是实景摄影的电视剧,所以意味着是继承将近三十年前《魔女老师》路线的魔法少女题材,同时也意味着名为魔法少女而实质路线更相近于东映超级英雄。这就成了平成时代幼女片的先驱《中华魔法少女》,预定开播日之前一天昭和天皇刚咽了气。
东映不可思议喜剧系列的企划本来一直是平山,这年平山年满六十彻底退休了。系列第一作《机器人小八》第一集的监督小林义明,两年前开始在平山之下担任总制片人,然后一年前日笠淳加入在小林之下担任辅制片人。于是平山退休后,下面的人也层层升级,小林开始担任企划,日笠升任总制片人。世纪交接时期在超级战队系列大显身手的日笠,这时是他的总制片人出道作,跟着小林走完了全系列。
主笔脚本由浦泽义雄担任,还由这层关系去参加了《小亚子》的新作。浦泽是唯一参加了每一作东映不可思议喜剧系列的脚本家,后面接上的新作《美少女假面帕特琳》更是执笔全话脚本。当年系列的第三作的时候浦泽虽然有过全话执笔,但是那个播了十一个月而没满一年,《美少女假面帕特琳》则是俗称年番的特摄英雄节目。从《美少女假面帕特琳》开始,浦泽连续满三年全话执笔战斗女英雄题材的特摄英雄节目,在特摄英雄节目的领域中能和这个量比肩的,也只有二十年前单独全话执笔量有过四年半份的伊上胜了。
东映不可思议喜剧系列转向幼女片路线后平均收视率十三个百分点,之后《美少女假面帕特琳》更是十五个百分点,是星期日早上的这个节目档最后一次出现平均收视率十五个百分点的奇迹。但是当年幼女片的本家可是朝日电视台,这回慢了半拍《小亚子》已经拱手让给富士电视台了,当然也不甘落后。在新版《小亚子》开播后一年,朝日电视台也开播《莎莉》新作了,打响第三炮。
第二期的《莎莉》直接战了两年,最高收视率也达到16.7%,这边系列导演是老将葛西治。播出时间仍然在星期一晚上七点钟的黄金档,当年《莎莉》以最初的幼女片的身份登上电视时,就是在这个时段,这回才真是,大东映又活着回来了。三路大军造势成一幅幼女片新时代要到来的模样,他们打好基础的文景之治,接下来到来的汉武盛世就要轮到过两年《美少女战士水兵月》来点燃一把火了。
最后一个,称呼为爱神线的那条,这个大概简单到不需要这里再讲故事。《阿拉蕾》火起来之后,鸟山明的新作自然也就被盯上了。《龙珠》在漫画连载开始前就已经决定要搬上电视接档,从此旭通信社与东映动画在富士电视台的这个专属节目档,加进一个固定小伙伴就是《周刊少年跳跃》。《龙珠》的系列导演由《阿拉蕾》的冈崎稔直接继续担任,冈崎也已经是二十多年的老将了,龙珠系列是他在东映动画最后参加的工作。这回给他配个副手系列导演,是《阿拉蕾》中出道的演出家西尾大介。然后到平成元年开播的《龙珠Z》,便进入西尾独自挑大梁,一人就任系列导演的时代了。
【次回预告】
系谱篇的最终回,下回就没什么次回预告了,改成写后记好了。
封面: 《美少女假面帕特琳》
© 雪城刹那 / Anitama
以前听说光之美少女系列的诞生,是因为美少女战士水兵月的原作作者武内直子对于版权费用开出高价,东映支付压力过大,才放弃水兵月,制作自己可以掌握主动权的魔法少女长篇动画,这个说法属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