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漫画塾》北京讲座感想(四)

中心线与漫画中的时间控制(4)

Comic|酱牛腱2016年1月13日 8时30分

上一期中我们着重解释了漫画单格中偏离中心线的留白所起的作用。通过让读者视线在画面空白处停留的视线诱导手法,使得读者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把注意力资源从信息的获取分流至信息的整合与发散,也就是所谓的思考诱导手法的一种。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思考诱导手法只是提供思考的时间,优秀的漫画家会更进一步,借由一些方法来引导读者在这段时间内所思考的内容。如果不谈具体技巧的话其实很好懂,通过前后文的内容安排,也就是所谓的信息控制,就能某种程度上预测到读者在这一格的思考时间内会想些什么。

还是使用美少女来举例。之前的例子中我们把美少女这一格看做主人公的视角,从而引导读者在留白思考时间内思考了美少女迷茫中的内心世界。如果在之前的漫画情节中我们得知主人公对于美少女有恋爱方面的觊觎,那么思考内容就会被导向“她一定喜欢我”或是别的恋爱内容。那如果前后文出现变化呢?看下图。

在这种情况下,美少女左侧的留白所带来的思考时间中,读者一般就会根据上一格中的情境,分析美少女此时的沉默。读者的思考中,美少女或许是强压愤怒,或许是哑口无言,又或许是如释重负。这就是根据前文的思考诱导,很好理解。因为漫画是顺着读的,之前吸收的信息在这段思考时间内得以被解读整合。

根据后文则稍微有点复杂,可以看下面这张对比图。

这里的左侧留白由于左边感叹号的出现,尽管留白面积和之前变化不大,但其意义和引导的思考内容已经完全改变,变成美少女一时没有看清或是不敢相信丈夫与老王的行动,愣了一下后才反应过来。而读者被这里的留白所引导的视线轨迹是先看美少女的表情,然后看留白思考美少女的心态,但还没怎么思考时视线已经被感叹号吸引,在理解感叹号的意义后重新确认空白的意义,发现这里的空白代表美少女的反应时间。另外,这里由于视线会快速移向感叹号处,停留在留白上的时间会比前图有所减少。这也告诉我们,留白的面积和所带来的思考时间未必成正比。

上面这类利用后发信息对过去的留白的内容进行思考回溯的做法,最常见的一般就是搞笑漫画。先刻意使用不完整的信息来误导读者的思考走向错误的方向,然后补足与读者预测相悖的信息,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看了上面的例子,我估计很多读者脑内肯定也在试着自己构筑情境,以赋予美少女这一格以其他的意义。实际上对于看惯漫画,脑子里积累了很多段子的人而言这并不是很难,只要通过留白诱导出思考时间,接下来给定前后条件,很容易就可以引导出想要的思考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种创作,一种对于叙事的构建。

如前几期分析的,叙事偏向借由“代入感”使读者产生基于自身体验的日常感情。我们大概能推测使用怎样的事件来诱导读者产生这些为普通人所熟悉的感情。但是,相对的,抒情则偏向激发非日常的感情,这类感情的引导我们有没有相应的做法?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那些日常以外含有抒情成分的事物和场景,比如我们观赏壮丽的大自然风景的时候,我们的注意力是一个怎么样的状态?很显然,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时,很少有聚精会神去盯着某个点去看的机会,更多地是纵览整体,体验氛围,而不是专注风景中的每个细节。换言之,抒情时所需的施法材料最好是虚的,比如诗歌形式上比小说虚,纯音乐比流行歌曲虚,风景画比人物画虚,这些对象因为具象的内容少,说白了不费脑子,更适合我们抒情。这和我们之前提到的留白的思考诱导是同样的思路,在漫画中减少画面中的具象内容,同样有助于解放注意力。

我们来举个漫画中抒情的例子。喜欢青年漫画的读者可能知道有一位伟大的漫画家叫做柘植义春(つげ義春)。不知道的只要知道这位老师极其厉害就可以。别的不说,有一件事情可以看出他的厉害之处,那就是对他的漫画的评论,往往比作品本身更加难懂!但即使刨去一些小清新对于柘植老师的盲目吹捧,老师在日本漫画史上依然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对于日本漫画中抒情手法的贡献是开创性的。

上面的这张图是柘植老师受到极高评价的作品,1967年的《海边叙景》中的两页。注意这个时间点是60年代,想一下同时代的日本漫画有哪些?尽管故事漫画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画面和分镜依然以死板方正的为主流。柘植老师的作品风格对于当时的日本漫画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中所蕴含的情绪复杂深远,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老师作品,结合老师的经历去看,别有风味,这里就不多谈了。本文着重要谈的是老师如何通过画面表达他的情绪,而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于背景的刻画之中。

60年代当时的主流漫画背景绘制远不如现代的细致(当然不是说细致就一定好),漫画家与其说是在画背景,不如说是在画“布景”。这里面除了人手问题外,既有着漫画的背景前景结合的技巧尚未发展成熟的因素,同样也有当时漫画的分镜演出依然缺乏灵活性,人物活动范围限于狭窄的“舞台”之内的原因,更是因为60年代漫符的过分多用使得背景往往被表达情绪的特效所取代。下图是手塚治虫在与《海边叙景》几乎同时期的作品《吸血鬼》中的一页。从图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舞台空间的狭小与平面感,景物的布景化和“道具化”,以及背景画面的漫符特效的大量使用。

相比之下,同时期如日中天的剧画反倒是为了和描绘细致的人物相配合,背景也偏向细致与写实,加之剧画当时更为灵活的分镜运用,以及画风本身对于漫符的排斥,背景技术在剧画的发展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下图是与《海边叙景》载于同一杂志《GARO》的剧画巨著,白土三平的《神威传》。可以看出背景细致程度相当不错,而利用背景更是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感。

但是细致的背景终究只是场景,柘植老师能够更上一步,是因为他笔下的背景不是单纯把场景画出来,而是结合个人情绪后对于场景进行重新表现。可以想象的是,他的这一手法同时结合了当时在剧画中得以发展的背景技术,以及当时泛滥的漫画中的漫符特效对于情绪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个创举,他的背景既有精细技术所描绘的细节,整体上却又在结合他情绪的基础上,表达出一种统一的意境。这达到了场景说明和情绪表达的双重效果,而这一效果恰好与我们前面提到的观赏风景的抒情状态相合:眼中看的是整体,心中则有足够的注意力资源用以壮(胡)怀(思)激(乱)烈(想)。这漫画画面与现实体验的成功契合,终于使得抒情手法在日本漫画中得以确立。

老师的这一创举是漫画的抒情表现中里程碑式的一步。当然了,在前后的叙事情境有意准备不足,读者没有明确引导的情况下,老师又通过这一手法给予足够的思考空间,其结果就是读者们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思考。于是各种解读满天飞舞,这也是前面提到的,老师作品的评论比原作更难懂的原因。

(《世界漫画塾》感想第一部分到此为止。小编个人也没想到一个漫画技法能被联想出这么长的篇幅。至于上一篇中提过的利用动画演出的思考诱导举例,小编想了一下感觉还是动漫殊途,另找机会再聊吧。)

封面: 北京《世界漫画塾》海报

© 酱牛腱 / Anitama

文章标签漫画
《世界漫画塾》北京讲座感想
相关阅读
评论
#3人造人97号发表于 2018-07-05[引用]

期待下一个系列!!!!!!

#2人造人22号发表于 2016-01-14[引用]

酱牛牛 还有啥小笔记知识快分享下

#1人造人41号发表于 2016-01-13[引用]

灵魂美少女的时间